中共治下,禮崩樂壞,道德淪喪。很多人只想著一夜發財,卻不修德行,甚至不惜坑蒙拐騙,完全忘了道德為何物。在人們不知道「道德多少錢一斤」的時代,讓我們來重溫古人重德的故事。
《易經》曰:「君子以厚德載物。」《國語》有云:「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必自傷也。」古人不但重德,而且追求擁有深厚的德行,像大地一樣承載、包容萬物。老子寫《道德經》五千言傳世,也是圍繞著一個「德」。
這些經典都強調了道德對人的重要性,以及德行與福報之間的關係。自古以來,唯有高德之人能成就不可思議的大業。有德行的人從來不孤獨,君子能禮賢下士,身邊常有生死之交。
修德行者得人心
舜是至孝之人,無論父母怎麼對待他,他都以德報怨。《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在歷山耕作,歷山的居民都主動讓出田地讓他耕種;他在雷澤捕魚,雷澤上的居民都讓出住處給他居住;他在河濱陶製器具時,當地的器具都很完好、耐用。他居住的地方,一年以後就會有人們聚集;兩年之後,形成了完整的城邑;三年之後,就發展成為有治理秩序的城市。
這是因為舜德行高尚,民眾自然嚮往歸附。舜進入了深山密林之中,雖然遇到猛烈的狂風和雷雨,他依然不迷失方向。堯於是知道,舜已經有能力被委以天下的重任了。因為舜有德行,堯把帝位禪讓給舜。
另一個有福德的例子是范蠡。范蠡原是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軍事謀士,他出將入相,協助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吳復國。越國復興後,范蠡辭官隱退,化名「陶朱公」,經商致富,富甲一方,後人稱其為「治國能臣,致富奇才」。
先賢的真實經歷告訴我們,對有德行(「能修德行」)的人來說,得到人心、聚集財富也不是多難的事了。當然,在歷史上,有的人靠貪腐也能富可敵國,但常常東窗事發,並留下千古罵名;而有德有能者,則留下濟世的美名。
失德者失天下
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往往開國的君主都比較賢明、寬仁、有德行,而亡國之君則昏庸無道。中國古人認為,「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周易‧繫辭下》)
周厲王是西周的第十代君主。他行事暴虐、奢侈驕傲,酷好聚斂財富,史書記載他「好利」,親近權臣榮夷公。據說榮夷公壟斷山林川澤,禁止老百姓採樵、漁獵。鼓勵百姓互相告發,凡有聚斂財貨者就沒收,以此充實國庫。
《史記‧周本紀》記載,大夫芮良夫勸諫厲王說:「王啊,王室的地位恐怕要下降了吧?榮公喜歡獨佔利益,卻不懂得防備大禍。利是由萬物中產生出來的,是由天地所養育而成的,如果被專斷獨佔,其害是很大的,所帶來的怨恨就會很多。天地萬物,人人都可以去取用,怎麼可以獨佔呢?普通百姓獨佔利益都叫盜竊,王獨佔利益,其後果可想而知。如果任用榮公,周國必然會滅亡。」
結果周厲王不聽勸告,繼續橫徵暴斂,百姓紛紛抱怨他。厲王生氣,就請來衛國巫師,派人監視議論者,有議論的人就殺掉他們。老百姓但敢怒不敢言,「道路以目」。終於在公元前841年,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國人暴動」。國都鎬京的百姓一齊起義,攻入王宮,厲王被迫逃到彘(今山西霍州)避難,死於流亡。周朝進入了史稱「共和行政」的時期。
自古為君者失德則失天下,商湯滅夏,武王伐紂,莫不是遵從天道,循天意而行。
周武王伐紂時,率天下諸侯在牧野宣誓說,如今商紂王只聽信婦人的話(指妲己),荒廢了祭祀禮儀,不祭祀祖先,也不遵循先王、父母兄弟留下的正道。反而重用、提拔、信任並派遣四方的罪犯和逃亡之徒,讓他們做大夫、卿士。於是他們殘暴虐待百姓,在商國都城中作亂為非。現在我武王姬發,恭敬地奉行上天的懲罰。
商湯是商朝的開國之君,史書也記載了湯的德行。《帝王世紀》記載,商湯有聖明的德行,諸侯中有人行事不義,湯便前往討伐,誅殺他們的不義君主,撫恤他們的百姓,因此天下都信服歸向他。以至於湯征東方時,西方丁國的老百姓就抱怨,南征時,北狄少數民族就抱怨,他們怨說:為甚麼我們在後面被討伐呢?
湯還留下「網開三面」的典故。《呂氏春秋》等記載,商湯看到織網的人,在四面都設網,說:「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四面八方的,都到網裏來吧。」商湯說:「這樣鳥獸就捕盡了,難道不是桀的所為嗎?」於是,商湯收起三面網,只留下其中一面。他再教織網的人說:「以前蜘蛛織網,今天的人也學織網。鳥獸想要往左邊的就去左面,想要往右邊的就去右面,想往高的就往高飛,想往低的就往低跑,我只取那些命該絕的。」漢水以南的諸侯小國聽說這件事後,都感歎商湯的德行,連禽獸都不忍傷害。於是,四十個國家歸順了他。
以上的故事告訴我們,有德行者得人心,失德者失天下,做人也是一樣。所以想謀權、求財的人,先修養自己的德行、積累自己的福德吧!#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