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持續升溫,驅動數百億美元湧入國防科技領域,從根本上重塑了傳統的國防工業。一個被稱為「軍工新貴」(neoprimes)的新興力量正在崛起,他們不僅挑戰了洛歇馬丁、諾格(Northrop Grumman)等傳統「軍工巨頭」的主導地位,也正在重塑西方世界的國家安全版圖。
根據摩根大通(JPMorgan)統計,2025年上半年,美國國防科技新創企業共吸引約380億美元風險投資。若下半年維持同樣步調,全年金額可能超越2021年的高峰。
歐洲方面,投資者也對國防開支增加的前景做出了反應,在今年前7個月已向歐洲國防新創公司投入了14億歐元。自2022年俄烏戰爆發以來,國防新創公司累計募資額也已達到24億歐元。
投資聯盟「MilVet Angels」(MVA)共同創辦人兼自主系統主管達比(Jameson Darby)對CNBC表示:「我們所謂的『軍工新貴』(neoprimes)獲得的資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雖然這仍只佔整體預算的一小部份,但趨勢正顯著上升。」
矽谷模式:軟件優先以應對大國競爭
安杜里爾工業公司(Anduril Industries)在最新一輪融資後估值已達305億美元,成為「軍工新貴」的代表之一。它與帕蘭泰爾技術公司(Palantir)、SpaceX等企業都被視為挑戰傳統國防承包商的新勢力。
與傳統國防巨頭不同,這些新創公司的核心優勢在於更快、更精簡,並且以軟件為優先。
MVA共同創辦人、創投機構Brave Capital創辦人傅(Ernestine Fu Mak)向CNBC指出,這些新創公司有能力彌補「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關鍵技術差距」。
她說:「戰場正在改變,需要新技術⋯⋯戰爭不再侷限於陸、海、空。網絡與太空領域也已成為爭奪之地。」
達比表示:「在911事件後的世界裏,整個國防部都將重點放在⋯⋯全球反恐戰爭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我們的軍隊對抗叛亂份子、游擊隊、不對稱作戰以及技術相對較低的戰鬥人員。」
然而,今天的戰爭更側重於「大國競爭」。國防新創公司不僅開發武器,還開發「軍民兩用」技術,展現了特殊的戰略價值。
達比說:「像是人工智能(AI)與自主系統等技術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商業應用,在軍事情境中,它們顯然也能讓戰力倍增。」
「美國戰爭部正迅速評估和採用這些軍民兩用技術」,他說,「他們正向投資界、向國防工業基地發出訊號,表明美國政府需要這些物項。」
傅表示,政府的這一方向反過來也為投資者和企業家提供了一條清晰且具有戰略性的發展藍圖。
歐洲的轉變:從依賴到自立自強
與此同時,歐洲本土資金也正由觀望轉向行動。成立於2021年、專注於投資國防科技初創公司的Expeditions表示,旗下的第二支基金已募得逾1億歐元,預計年底關帳前將達1.5億歐元。
Expeditions共同創辦人菲爾萊(Mikolaj Firlej)告訴《金融時報》,鑑於地緣政治緊張加劇,歐洲「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也不能袖手旁觀」。
菲爾萊表示,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副總統萬斯(JD Vance)的演說,在投資者中引發了「巨大的轉變」,使他們更願意支持歐洲的安全和國防科技公司。
萬斯當時表示,美國和歐洲對過去20年的安全態勢過於安逸,而這種態勢不足以應對未來20年的安全需要。
「慕尼黑會議的觸發效應甚至比烏克蘭戰爭更大。」菲爾萊補充,來自歐洲本土的「投資者質量」已出現了變化。
Expeditions旗下的首支基金已投資多家初創公司,包括反無人機公司Alpine Eagle;第二支基金則已投資七家初創公司,例如愛沙尼亞的Lendurai。
菲爾萊表示,他歡迎美國資本在支持歐洲基金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但同時也強調歐洲必須自立自強。
「我們應該為歐洲公司提供由歐洲人主導的彈性資金,但如果我們能與美國的關鍵參與者建立強有力的關係⋯⋯那將是正確的方向。」他說。
鎖定中共威脅:從實驗室到實戰部署
推動這場投資競賽的另一個根本壓力,是與中共的技術優勢競賽。
博思艾倫創投部門(Booz Allen Ventures)執行合夥人麥卡錫(Brian MacCarthy)承認,他沒有把湧入國防科技領域的其它創投基金視為競爭對手。他接受Axios採訪時說:「我們其實是齊心協力一起合作。」
相反的,壓力來自中共軍事擴張與企業動員。今年9月,中共閱兵中展示了數十個無人系統、遠程導彈和激光武器。
麥卡錫說,中共不在乎企業競爭,中共軍方會「利用他們的整個生態系統」來發展軍力。
為了應對這場競爭,投資策略正從實驗室轉向實戰。博思艾倫已宣布將創投資金增至3億美元,計劃在未來五年內完成20到25筆投資,目標是幫助新創公司跨越「低速初期生產階段」(low-rate initial production, LRIP),加速技術落地,直達部隊端。
「我們看到了許多模式,這些公司全都在構建了不起的技術。但他們仍然難以通過我們所稱的LRIP階段進入大型專案。」麥卡錫說。
博思艾倫財務總監卡爾德龍(Matt Calderone)強調,技術「必須投入實戰」。
「這正是我們提供非凡價值的地方。我們對作戰人員極其獨特的任務與技術需求有著深入的理解。」
「問題在於如何在未來12到18個月內將有價值的東西送到人們手中。」他說。
卡爾德龍表示,他們正具體關注四大國防科技領域,包括前線製造(與典型的供應鏈脫鉤)、太空領域指揮與控制、量子計算、模擬世界與數位測試場。
投資目標:威懾止戰 迫使對手三思而行
9月17日,MVA結束「隱形運作」狀態,公開其自2021年以來已低調投資多家領先的國防科技初創公司。
厄內斯汀‧傅表示,該聯盟目前約有250名成員,涵蓋科技企業創辦人、華爾街金融人士、企業高管、情報官員、前軍方領導人與海豹突擊隊隊員等。他們共同投資的公司包括Anduril Industries, Shield AI , Hermeus, Ursa Major 和 Aetherflux等。
「與積極參與、見多識廣的愛國者們共同合作,他們加強了我們的國防生態系統,並鞏固了國家安全的根基。」傅說。
她補充,現代國家安全需要「戰士在戰場上的洞察」與「建設者對創新的驅動力」。
「你看到這些技術專家、這些建設者⋯⋯正在開發國防科技,他們這樣做的原因,不是為了挑起衝突,而是為了創造一個可信的威懾力量來阻止侵略。」
傅補充:「國防科技領域沒有人希望發動戰爭;相反,它的目標是威懾止戰,希望對手在威脅和平與穩定之前三思而後行。」#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