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實體藥店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一場驚心動魄的「關門潮」正在上演。2024年全國約4萬家藥店關閉,閉店率高達5.76%,平均每天107家藥店倒閉。進入2025年,這一勢頭非但沒有減緩,反而開始加速:第一季度淨減少3,166家,第二季度再減4,009家,總數從66萬家降至65.3萬家,全年預計倒閉10萬家,佔總數的15%,日均關門274家。
曾經被視為「穩賺不賠」的藥店,如今卻成了經濟下行的重災區。藥店的崩盤,不僅是行業自身的問題,更是經濟下行、消費萎縮、醫保控費和線上平台衝擊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暴露出中國經濟陷入通縮與結構性困境的深層問題。下面本文將從實體藥店行業的輝煌與崩塌、關門潮的根源以及大洗牌背後的經濟訊號等方面,剖析這場危機的本質。
實體藥店行業的輝煌與崩塌
過去十餘年,藥店行業在中國經歷了繁榮與擴張的「黃金時代」。2019年至2023年,全國藥店數量從52.4萬家激增至66.7萬家,四年新增14萬家,遠超同期奶茶店(51萬家)的規模。藥店密度之高令人咋舌,瀋陽中街一條100米行人專用區竟有7家藥店。這種畸形密集分布,讓藥店店均服務人數從2016年的4,112人降至2023年的2,113人,遠低於歐美國家(5,000—6,000人)。
而藥店之所以會扎堆聚集,則是因為藥店的利潤過於可觀。過去10年,開藥店是個穩賺不賠的生意,靠著銷售藥物,零售平均毛利率能達到30%—40%。在2015年前後,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一心堂四大民營藥房業績節節高昇,在全國跑馬圈地並陸續上市。藥店生意能夠如此繁榮蓬勃,可歸結為以下三個原因:
首先,處方外流政策是最大推手。自2009年起,中共政府推動「醫藥分離」,一系列措施加速醫院門診處方外流到藥店。患者憑處方到藥店購藥,還能刷醫保,直接為零售藥店注入海量增量。2017年後,部份地區取消藥店開店距離限制(如500米或350米),進一步刺激藥店扎推「野蠻生長」。
其次,不透明的價格體系帶來暴利。在集採政策實施前,藥價長期處於不透明狀態,藥店擁有巨大的定價權。許多門店主推高毛利藥品,並通過「首推機制」激勵員工向顧客推薦貴價藥,從而使藥店獲得高利潤。疫情期間,藥店在口罩、藥品的高利潤刺激下進一步擴張。
最後,瘋狂擴張帶來規模效應。2012年,中共商務部提出到2025年形成5—10家超5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藥品零售連鎖企業,要求連鎖率達70%。在利好刺激下,各大連鎖藥房蜂擁而上。從2017到2022年,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一心堂、健之佳和漱玉平民等企業門店數翻倍增長。
然而,繁榮的背後是畸形的供給過剩和泡沫積累,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崩盤就在瞬間。2025年1—7月,全國實體藥店銷售規模為3,448億元,同比下降2.4%,十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頭部藥企同樣承壓,國大藥房兩個月註銷5家子公司,涉及上百家門店;老百姓大藥房上半年關閉197家直營店;一心堂淨利潤下降11.44%,其它如國藥一致、健之佳淨利潤下滑60%—82%。
實體藥店倒閉潮的根源:多重困境下的連鎖反應
藥店崩塌不僅是行業內部問題,更是中國經濟系統性衰退的縮影。這場關門潮成為消費斷崖式下跌、通縮壓力的風向標,暴露了居民購買力不足、政策擠壓與市場變遷等多重困境。
第一、消費萎縮:居民縮緊錢包
消費降級是藥店關門潮的首要元兇。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存款超50萬元的家庭僅佔0.37%(約518萬人),超100萬元的僅0.1%(約150萬人)。居民因就業不穩、收入增速低和按揭壓力不敢消費,藥店客流率減少30%,客單價從2023年的120元跌至2024年的85元,降幅近30%。感冒藥等剛需品銷售低迷,保健品等非剛需品則被省略。
藥價虛高和搭配保健品問題進一步加劇信任危機。人工牛黃甲硝唑膠囊線上8.68元,線下32元,差價高達3倍;消炎藥線上36元,線下56元,便宜近40%。藥店常推銷高利潤保健品,如感冒藥搭配維他命C,導致消費者頻頻「踩坑」,客群逐步流失。
第二、產能過剩:內卷競爭的惡果
目前全國藥店總數超65萬家,店均服務人數跌破2,000人,遠低於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供需嚴重失衡。今年上半年,藥店店均銷售額僅10.78萬元,同比下降2.4%;客單價72.9元,同比下滑3.9%。過度擴張導致單店客源稀釋,藥店為爭奪客流展開白熱化競爭,低價促銷壓縮利潤空間,部份藥店甚至「賣一盒虧一盒」。
2025年上半年,四大上市民營藥房營收和利潤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如一心堂淨利潤2.5億元,同比下降11.44%;老百姓淨利潤為3.81億元,同比下降20.89%。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國大藥房門店總數為8,591家,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111家,減少近兩成。四大連鎖藥店上市公司大參林、老百姓、益豐藥房和一心堂自營門店總數較年初分別下降1.3%、2%、1.8%和1.1%。
第三、醫保控費:紅利終結的致命一擊
醫保資金曾是藥店的「香餑餑」,但2024年起,醫保控費政策讓藥店失去紅利。集中採購使常見藥價下降50%—90%,醫院藥樓價格低於藥店,60%處方藥回流醫院,處方外流轉化率僅5%,DTP藥房空置率超60%。
更致命的是,部份藥店存在通過違規手段套取醫保資金等行為,如河南某藥房處方造假半年刷出30萬元醫保資金(80%轉賣)、武漢某藥店重複交易造成7萬元損失、蘭州某藥店空刷醫保單日虛構196筆交易。
2024年,每年例行的醫保飛檢首次將零售藥店納入了檢查範圍。2025年上半年,全國查處醫保違規金額超4.9億元,涉及甘肅、湖北、內蒙古等地。被查藥店面臨追回資金、罰款及取消醫保定點資格,導致客源和收入銳減,直接關門。
第四、人口老齡化矛盾:需求與支付錯位
中國65歲以上人口佔比約15%(2.8億人),慢性病用藥需求增長20%,理論上應為藥店帶來「銀髮紅利」。然而,醫保報銷不足和藥店漲價矛盾讓老年人難以承擔藥費,老齡化反而加劇行業困境。2025年7月,醫保基金支出增長10%,收入僅增3%,缺口達2,000億元。
藥店成為政策與市場的「夾心層」,老年人傾向低價藥或醫保支付,而限額政策使藥店不敢囤貨,庫存下降15%,利潤率從8%跌至3%,中小藥店幾乎無利可圖。人口老齡化推高醫療支出,但居民錢包縮水,藥店無法從需求增長中獲利。
第五、線上平台競爭:實體藥店遭降維打擊【5
從2020年開始,以叮噹快藥、京東健康、阿里健康、美團為代表的線上平台以低價和便利性搶佔市場,網上藥品銷售額逐年攀升,從2020年的190億元增加至2023年的608億元。2024年全年銷售額達到717.7億元,增速高達18.03%。
電商通過集中倉儲、無租金壓力實現低價銷售,SKU覆蓋遠超實體店,並提供30分鐘送達、線上問診和醫保支付服務。截至2025年初,全國已有超40個城市、近1萬家線上平台支持「問診+配藥+配送」一站式服務,吸引消費者從線下轉向線上。
自助取藥機的推廣進一步衝擊實體藥店,其年營運成本僅幾千元,遠低於藥店2萬元/月的藥劑師和租金成本。線上平台透明價格和高效服務使實體藥店優勢盡失,客流被分流,銷售額持續下滑。
行業危機背後的經濟訊號:
從國際經驗來看,合理的藥店密度基本上是5,000—6,000人支撐一家藥房,以14億人口規模來計算,中國最多只需40萬家藥店。目前全國仍有超過65萬家實體藥店,至少三分之一需要淘汰,再加上美團、京東和阿里巴巴等平台的線上藥房,最終可能只能留存20萬—30萬家實體藥店。
行業出清還將帶來嚴重的就業衝擊。目前實體藥店直接就業人員超過400萬,若一半藥店倒閉,將造成約200萬從業者失業。尤其在中小城市與農村,藥店關閉還可能導致藥品稀缺和價格反彈,患者購藥難度增加,進一步損害民生。
實體藥店從「全民剛需」到「集體崩盤」,不僅僅是行業的周期性調整,而是中國經濟深層矛盾的折射。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居民消費信心崩塌。藥品作為剛需品尚且萎縮,其它可選消費更是不容樂觀。
第二、醫保缺口擴大。醫保控費加劇了零售藥店困境,也暴露出中共財政已難以支撐人口老齡化的壓力。
第三、線上替代與行業泡沫破裂。互聯網衝擊加速了傳統業態的淘汰,但其本質是供給過剩與需求萎縮的雙重矛盾。
藥店行業的洗牌是一次社會經濟的風向標。它表明中國經濟正在從高增長轉向高風險:消費不振、財政吃緊、人口老齡化與產業泡沫集中爆發。
結語:
中國藥店行業從暴利擴張到大規模倒閉,反映出實體經濟轉向高風險的深層危機。藥店從「全民剛需」淪為「經濟重災區」。醫保控費、消費萎縮、老齡化矛盾和線上競爭使藥店失去生存土壤,關門潮不僅是行業洗牌,更是消費斷崖式下跌、通縮壓力的民生訊號。
實體藥店的關門潮,並非孤立的行業危機,而是結構性矛盾累積的集中爆發。未來三年,藥店行業仍將面臨殘酷的洗牌,預計將有一半以上藥店退出市場。但更大的問題在於:消費能力和醫保缺口並未得到解決。沒有制度性改革,接下來的行業洗牌和經濟調整將更殘酷,危機將進一步蔓延。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