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巴黎羅浮宮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而《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就是其五大代表藝術品之一。
(譯者註:羅浮宮五大代表藝術品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蒙娜麗莎》、古希臘雕塑《米洛的維納斯》和《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古埃及的雕塑《書記坐像》以及古巴比倫的石碑《漢謨拉比法典》。)
這尊古希臘雕像,可追溯至西元前190年左右,是古典美、動感與優雅的象徵。她被戲劇性地安置在博物館達魯階梯(Escalier Daru)頂端,彷彿正降落於船首之上。
於1884年在羅浮宮首次亮相後,她便擄獲了公眾的想像力,對學者而言仍充滿了謎團;並在歷經多次大規模修復後,成為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
這尊雕像呈現的是希臘女神尼姬(Nike,希臘語的意思為「勝利」),也是羅馬人口中的維多利亞(Victoria,拉丁語中就是「勝利」的意思),她是軍事戰爭與各類競賽中(包括運動與藝術競賽)「勝利」的擬人化象徵。在古代,這位勝利女神廣受崇敬,其神祇形象以各種方式遍布古典世界,包括雕塑、繪畫、珠寶與錢幣。
[點擊這裏看圖片:(左圖)銀幣上刻有希臘女神尼姬站在船首,手持權杖和號角。(右圖)意大利龐貝古城的古羅馬壁畫「勝利女神」。]
這座宏偉的雕像高逾5.5米,其中女神本身就高達2.7米,以來自基克拉澤斯群島(Cyclades)的帕羅斯島(Paros)所產的帕羅斯大理石雕刻而成。這種大理石是希臘品質最高的大理石之一,具有純白色、細緻的紋理、半透明的質地,幾近無瑕。
破碎的尼姬
《勝利女神》最初現身於薩莫色雷斯島(Samothrace),這是一座位於愛琴海北部、鄰近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的多岩小島。當時,雕像位於一處山坡上,俯瞰著「大神廟群」(Sanctuary of the Great Gods),這是一處包含十多座神廟的古老宗教建築群,曾吸引來自整個地區的朝聖者。
雕像原本位在一個顯眼的高處,使遠方的來客以致於從海上過往的人,都能清楚望見;而羅浮宮將這件作品設置於達魯階梯頂端,正是為了呼應當初那種壯觀的展示方式。

儘管雕塑家的身份已不可考,但這件作品的原始安置地點能夠被準確辨識,對古希臘雕像而言相當罕見。學者普遍認為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某場海戰的勝利而創作,但具體是哪一場戰役,至今仍不清楚。
然而,雕像經過幾個世紀之後,從基座上墜落而多處破損,並在隨後很長一段時間埋沒於世,直到1863年才被重新發掘出土。
法國外交官兼業餘考古學家查理斯‧尚帕佐(Charles Champoiseau,1830–1909年)於1863年發現了《勝利女神》,當時雕像碎成了110塊。他將這些碎片運往巴黎,並依照19世紀的修復標準重新組裝。
事實上,由於當時右側翅膀只發現了少數殘片,其原貌難以確定,所以整個右翅是對照出土的左翅,以石膏重新製作而成的。
如今的修復人員與策展人不會採取這樣的做法,但羅浮宮仍決定保留這個歷史修復版本。
隨後,在1870年代的一次挖掘中,考古學家發現了這尊雕像的底座,由一塊基座與一艘戰船船首的造型組成,材質為灰色的羅德島大理石(Rhodes marble)。然而,尼姬的頭部與手臂至今仍不見蹤影。
最終,這尊雕像呈現了栩栩如生的樣貌,其身穿一襲輕薄貼身的希頓長袍(chiton),雙翼羽毛細緻精美。她的姿態與衣褶強調的動態之美,完美體現了希臘化藝術的典型特徵——透過衣物的飄動感與身體姿勢,展現出戲劇性與生命力。
[譯者註: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 Period)是指從亞歷山大大帝去世(西元前323年)到羅馬征服埃及(西元前30年),持續約3個世紀。]
《勝利女神》的右手僅有少量遺蹟被挖掘出來,包括1875年發現的拇指與部份無名指,以及1950年出土的無名指其餘部份以及手掌;其整隻右手長達約27厘米,手掌朝上,呈現出一種象徵勝利的姿態。
這些發現對專家來說極具價值,因為早期學者原本認為尼姬的手中應該拿著某樣東西,例如月桂冠、棕櫚枝或號角,這些都是古代勝利女神常見的象徵物;如今,根據手部姿勢,學界對她手中是否持物的看法也有所修正。
周年紀念修復計劃
自2013年起,羅浮宮啟動了為期18個月的《勝利女神》修復工程,以紀念這尊雕像被發現150周年。這項修復計劃預算高達約410萬美元,而其中四分之一資金來自民間募資,這也是羅浮宮首次為修復工程發起的公開募資活動。
大理石因長年累積的灰塵與污垢而變得黯淡無光,這次修復工程讓雕像恢復了原本潔白通透的色澤。
來自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長年在薩莫色雷斯參與考古工作的學者邦娜‧韋斯科特(Bonna Wescoat),在這次修復任務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她在接受埃默里新聞中心訪問時表示:「這尊雕像原本呈現一種暗淡、幾近芥末色的棕色,現在則變身成了美麗、半透明的白色。當陽光灑入羅浮宮修復師工作室時,你甚至可以看見光線穿過雕像的某些部份,就像在發光一樣,真是令人驚歎。」
修復團隊還有其它重要成果,他們將羅浮宮典藏中的七塊雕像碎片重新整合進作品之中。
另外一些近期出土的部件,包括船首的部份構件與原始右翅的殘片,目前仍保留在薩莫色雷斯當地展出;而來自島上的碎片,特別是大理石船體碎片,經過3D掃瞄與列印,再被納入修復工程中。
而此次修復中最令人驚喜的細節之一是:團隊在女神頸部發現了一縷雕刻精緻的髮捲,這部份自19世紀以來一直被石膏覆蓋著,直至本次修復才得以重見天日。
雕像至今仍存在著一些未解之謎,例如:尼姬原本是安置在封閉空間內,還是毫無遮蔽地俯瞰著大神廟群,直接在愛琴海的風中迎風展翅?
耐人尋味的是,這尊雕像主要的羽毛造型與其它古希臘藝術作品、甚至地中海地區的真實鳥類都不同。
韋斯科特認為,遺失的右翅可能與已知的左翅並不對稱;她推測,這樣的設計可能是要展現真實羽毛受風吹拂時的動態效果,進一步呈現風的動勢與雕像的生命力。
(譯者註:《勝利女神》的整體造型強調動勢與風的力量:女神站立在戰船船首,身體微向前傾,衣袍貼身飛舞,就像剛剛降臨或正面迎風。這種強烈的運動感,是希臘化藝術的典型特徵,而非靜態對稱的古典風格。如果右翅也與左翅完全對稱,反而會削弱整體雕像所營造出的那種「迎風而降」的戲劇效果。)

這尊被譽為藝術傑作、已有2215年歷史的《勝利女神》,是古希臘留存至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雖然它並不完整,但絲毫不減其永恆的美感與神秘氛圍。
尼姬的形象至今仍是我們視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20世紀與21世紀的多屆奧運金牌上,包括2024年巴黎奧運所製作的最新獎牌,都能見到這位女神的身影。
這些金牌的正面圖案由尼姬站在前方,背景則融合了雅典的帕納辛奈克體育場(Panathenaic Stadium)、雅典衛城(Acropolis of Athens)與巴黎的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
尼姬在這些獎牌上凱旋展翅,正如同她在羅浮宮的《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中那般傲然矗立著。#
原文:The Wind Beneath Her Wings: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