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舞火龍活動昨晚(5日)起連續3晚舉行。大坑火龍總負責人張國豪今日在港台節目中預告,火龍今晚10時半將舞入維園再表演多一場,為綵燈會助慶,預料今晚人潮將增加七至八成。

火龍全長67米,龍頭在蓮花宮開光與點睛,傳統認為在龍頭畫上最後一筆可以為火龍注入生命,隨即插上過萬支長壽線香。昨晚8時,由300多人舞動遊走大坑一帶,由浣紗街舞到銅鑼灣道。

張國豪透露今年表演已籌備了半年,有約500名表演者和糾察義工參與,形式大致上跟去年差不多。已參與40多年的他憶述以往表演時很少碰上下雨,昨晚亦「天公造美」,避開了颱風。

他形容首晚舞火龍活動順利,但由於今日仍要上班上學,昨晚到場的觀眾人數不算最多,相信中秋夜人流將會多七至八成。他觀察到,昨晚觀眾主要是本地人,遊客多數來自中國大陸,近年他們都踴躍地與火龍拍照留念和問問題。

張表示,今年新增助興節目,安排年輕人與小朋友參與表演舞蹈,特別是來自不同國家的非華裔小學生,希望讓外籍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把文化傳到他們的家鄉,同時吸引更多觀眾,促進本地旅遊業發展。

招募新人方面,張認為難度在於舞火龍比其它舞獅辛苦,因為火龍有一定重量,例如龍頭和龍身各重大約一百多磅,龍身的香導致現場煙霧比廟宇很濃烈,考驗參與者的毅力。他又指約20年前,他們開始舉辦針對小朋友和年輕人的舞火龍培訓活動,以招募新血,渡過最困難的時期。

舞火龍傳統起源於19世紀末期,當時大坑村莊遭遇疫病,村民因此製作了一條插滿香支的草龍,在夜晚繞著村子舞動龍身,以祈求祛病除災。2011年,大坑舞火龍於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它獲此殊榮的香港傳統習俗還包括長洲太平清醮、天后誕、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及盂蘭勝會。2019年,大坑舞火龍成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實踐案例」。@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