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線得得B》近年出現「復興」現象,其官方IG帳號最近突破100萬人追蹤;另外亦開設日本、泰國等地的「地區支部」IG帳號,定期推出新商品。而網民也經常把舊節目剪輯成超短片,以可愛的角色互動表達辦公室職場生態和其它人生哲學怪道理,跟近年流行的Chiikawa、Labubu「治癒經濟」不謀而合。
自1997年由英國BBC與Ragdoll公司推出以來,《天線得得B》以其色彩繽紛的畫面、簡單的對話和4個造型奇特的角色——丁丁、迪西、拉拉與小波——迅速風靡全球,成為一代人的童年回憶。針對1至5歲幼兒設計的節目,不僅在113個國家播出、翻譯成45種語言,更意外地成為成年人的減壓文化符號,展現了跨越年齡的經典魅力。
節目成功的關鍵,首先源於對幼兒心理的精準把握。由Ragdoll創辦人Anne Wood與Andrew Davenport設計的「幻想園地」,充滿鮮花、丘陵和奇觀,激發幼兒的想像力與創造力。4個角色造型鮮明、動作簡單,語言重複而富節奏感,如「再來一次!」,滿足幼兒對重複行為的偏好,帶來安全感與熟悉感。角色間多以「胡言亂語」交流,模仿幼兒語言發展階段,讓幼兒在無需理解複雜對話的情況下,也能享受節目樂趣。
在當前經濟不景氣與消費慾下降的背景下,《天線得得B》的再度流行與「治癒經濟」與「回憶經濟」密切相關。「治癒經濟」強調以可愛、舒壓的文化元素緩解都市人的壓力與焦慮。天線得得B角色呆萌、簡單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帶來心理安慰;「回憶經濟」則通過社交媒體短片、迷因重現童年記憶,喚起集體懷舊情懷,並催生公仔、文具、服飾等周邊產品的熱銷,將情感價值轉化為市場價值。
節目在教育層面亦具深度。語言學習上,簡單對白和重複短語鼓勵幼兒模仿與語言表達;「電視肚子」播放現實生活短片,幫助幼兒將虛擬世界與現實聯繫。社交與情感教育方面,角色互動中傳遞合作、友誼與包容的價值觀,誇張表情與肢體語言促進情緒識別能力。感官與動作發展亦被充份考量,舞蹈、跑跳和簡單遊戲促進身體協調,鮮明色彩與多樣聲音刺激視聽發育,使幼兒在遊戲中學習。
成年觀眾通過懷舊情感重溫童年純真,社交媒體短片和迷因文化則使節目再度活躍於年輕成年人視野。更深層次的心理機制在於「替代性滿足」與心理退行:角色代表的「躺平」生活、無憂無慮的日常,滿足都市人逃離壓力的心理需求;緩慢節奏與柔和畫面則喚起對嬰兒時期安全感與無憂感的渴望,使成年人在觀看時得到短暫的心理慰藉與減壓。
《天線得得B》成功跨越年齡界限,從童年教育作品演變為成人心靈減壓符號。它結合懷舊、治癒與社交媒體的力量,提供了精神慰藉與商業價值,成為少有的跨時代、跨世代文化現象。◇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