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恒生指數曾登上33,000點的歷史高位,象徵香港作為「亞洲金融明珠」的巔峰時刻。當時市場信心滿滿,投資者相信中港融合、科技創新能帶來長期繁榮。
7年後的今天,2025年10月恒生指數收報26,957點,下跌約18%。根據港交所數據,整體市值已由2018年的44萬億港元跌至不足24萬億港元。IPO市場更陷入冰點:2024年全年集資額僅380億港元,較2019年高峰期的3,500億大幅下挫近九成。
香港再不是「亞洲集資之都」,而變成區內風險最高的金融市場之一。
港版國安法:信任的轉折點
2020年6月,北京頒布港區國安法,從那一刻起,香港的法律制度與市場信任出現斷裂。
這部法律賦予當局廣泛的執行權力,卻令外資投資者對法治與新聞自由心生疑慮。
當司法獨立受質疑、媒體被箝制、商界噤聲,香港的獨特優勢也隨之崩塌。外資銀行與基金公司相繼縮減規模,瑞士、倫敦、新加坡與東京逐步取代香港成為財富管理樞紐。
外資持有港股比例由2018年的25%跌至2025年的13%,創歷史新低。
投資者明白,真正的風險並非市場波動,而是制度不確定與任意權力。
金融市場的生命在於信任,沒有信任,資金便無根。
港區國安法不僅凍結政治自由,更凍結了國際資金的信心。
黎智英的軟禁:自由的代價
黎智英的長期軟禁,成為香港政治與金融交織下的一面鏡子。
這位曾創辦《蘋果日報》的企業家與媒體人,代表着香港敢言、自由與創新的精神。
如今,他被長期拘禁、案件一再延後審訊。
對國際投資者而言,這不僅是司法案件,而是一個象徵:若連世界知名企業家都可因信念被剝奪自由,香港還有誰是安全的?
黎智英的軟禁,與恒生指數的曲線如出一轍——
一條是人的自由被鎖起,一條是市場信心被掏空。金融中心的根本,不在資金多寡,而在法治與自由的精神。
當一個城市的自由度被削弱,它的市值與國際地位也隨之沉淪。
投資的再思——從驕傲到謙卑
《傳道書》的警句提醒我們:「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
這不只是宗教的預言,而是理財的哲學。
香港人長期迷信「地產永遠升」、「港股終會反彈」,把幾乎所有資產押在單一市場。
金管局數據顯示,平均七成家庭淨資產集中於房地產,其餘主要為港股與港元存款。
這種結構在低息環境下或許奏效,如今卻是脆弱的。
真正的投資智慧,在於分散與謙卑:
* 地域上應配置部份資金於北美、東南亞與日本市場;
* 資產上平衡股票、債券、黃金、私募與實體資產;
* 時間上拉長周期,以長線持有取代短線賭博。
1952年,Harry Markowitz提出現代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用數學證明:分散能降低波動、穩定回報。
所羅門三千年前已用更簡潔的語言說明了相同真理——「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
自由與信心:金融的靈魂
香港要重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關鍵不在利率政策或稅務優惠,而在恢復信任與自由。
金融市場若失去法治、公平與透明,任何刺激政策都只是曇花一現。
黎智英被軟禁,恒指長期低迷,外資撤離——
這三者構成了香港現況的寫照:
自由失去,信心崩塌;信心崩塌,市場難興。
投資的本質,不只是追逐回報,而是對未來的信任行為。沒有信任,就沒有投資;沒有自由,就沒有繁榮。正如《傳道書》所言:「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甚麼災禍臨到地上。」分散,是理性的智慧;自由,是市場的靈魂。
展望未來:自由回歸的希望
當自由重回香港,恒指才可能真正回升——
那一天,也許正是投資者信心復甦的開始。Happy and cautious trading!◇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