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溫之際,長期主張與中國「接觸」的美國商會,據報道已向特朗普總統的貿易談判團隊明確建議,對中共政權必須清醒認識、強硬應對。這一立場不僅標誌著美國企業從「樂觀接觸」向「務實對抗」的轉變,更被視為對中共二十多年來系統性背棄國際承諾的嚴厲裁決。

從接觸到對抗 商界態度的歷史性轉折

《華爾街日報》10月8日報道,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9月已向特朗普總統的貿易談判團隊提出明確建議,對中共政權「要清醒、要強硬」。報道表示,美國商界並非一味支持鷹派所倡導的全面經濟脫鉤,他們的目標是將美中關係引向「更平等、更可持續的軌道」。

美國商會在提交給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的書面意見中強調,美方應優先解決農產品報復關稅、關鍵礦物供應鏈,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痛點,以確保美國企業在全球競爭中不落後。

美國商會在9月份發表的報告中,闡述了中共如何系統性地顛覆其25年前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指出中共通過巨額財政補貼和保護主義措施,不僅令其縮短與西方的科技差距的企圖得逞,還扭曲了全球市場競爭格局。

報告顯示,在中共政府採購中,北京自動給予本土產品20%的價格優惠,這對美國醫療技術和半導體產業極不公平。此外,中共「79號文件」和「551號通知」等內部文件,明確推動「消A」(Delete America消)策略,要求國有企業到2027年全面替換美國軟件和硬件。

《華日》報道表示,北京當局將市場改革和減少國家干預的承諾拋在一邊,取而代之的是實施「激進的產業政策」「強制技術轉讓」及「不透明(國家)安全法」等。

美國商會延續了5月份報告對北京的意見。

報道說,數十年來,美國商界一直是美中經濟融合的堅定推動者。從1979年美中建交後,美國商會等組織多次遊說華府,主張通過「接觸」而非對抗來改變中國的經濟模式。然而,隨著中共政權的產業政策日益激進,這一幻想逐漸破滅,促使美國商界改弦更張。

企業盈利背後的隱憂

美國企業的在華經歷正是這一轉變的縮影。根據上海美國商會(AmCham Shanghai)9月10日發布的《2025中國商業報告》,雖然71%的受訪美國公司2024年在華盈利,但2024年對306家在華美業的調查結果顯示,連續第四年對中國商業前景持樂觀態度的企業比例降至新低,僅41%;僅有12%的公司將中國視為首要投資目的地,這是調查史上最低紀錄。

社交平台X(前Twitter)上,多位企業分析師轉發該報告,強調「盈利雖穩,但未來充滿不確定性」。一位匿名美國高管在X帖中表示:「我們在中國賺錢,但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消A(美)政策讓我們感覺像被當成敵人。」

USTR的《2025外國貿易壁壘報告》詳細記錄了中共在海運、造船等領域的非市場行為,呼籲美方採取更強硬的反制。

強硬建議 談判桌上的「紅線」

面對各類挑戰,美國商會向USTR提出三個建議。首先,立即要求中共取消對美國大豆、玉米等農產品的報復性關稅。這些關稅源於2018年貿易戰,已導致美國農民損失數百億美元。

其次,建立「長期、可預測」的稀土出口協議。商會警告,若無保障,美國未來幾十年將在這些領域喪失競爭力。

第三,強化知識產權(IP)保護。美國商會敦促談判代表阻止中共通過「操控體系」排擠美企,包括撤銷「消A」採購政策。

隨著美中談判進入關鍵階段,商會的建議或許將塑造未來格局:不是斷鏈,而是重塑規則,讓競爭回歸公平。

美國商界的呼聲引發國際迴響。歐盟商會和英國商會紛紛表態,支持美方推動WTO改革,以應對中國的「非市場經濟」模式。

在社交平台X,一位科技企業家發帖說:「商會終於醒了!中國(中共)的補貼不是競爭,是作弊。」另一用戶則擔憂:「強硬是對的,但別讓農民和科技公司成犧牲品。」

《華爾街日報》9月報道認為,北京的談判策略是「邊談邊拖」,在稀土和IP議題上寸步不讓。世界經濟論壇6月總結說,中美貿易戰已演變為供應鏈戰,美國企業正轉向「不依賴中國」策略,將生產移至越南、印度。

《大紀元》致信美國商會,截止發稿前未獲回應。#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