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百果園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百果園)發布公告,以每股1.17港元發行2.795億股H股,配售價較收市價折讓19.31%。此次配售預計籌資3.27億港元,淨所得3.25億港元(2.98億元人民幣)。募集資金61.5%用於支付貿易應付款項,30.8%用於償還銀行貸款,剩餘7.7%則用於補充日常營運資金。
作為「中國水果連鎖零售第一股」,百果園以高端定位和連鎖擴張模式成為行業標杆。然而,這家曾經風光無限的企業,正陷入上市以來最嚴重的財務危機。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43.76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下滑21.8%;毛利暴跌65.1%至2.16億元;歸母淨虧損高達3.42億元,淨虧損率達8.1%,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半年度虧損。
與此同時,公司門店數量從2024年6月的6,025家下降至2025年6月的4,386家,一年內銳減1,639家,收縮幅度高達27%。更值得關注的是,經營性現金流從2024年同期淨流入2.78億元轉為淨流出1.23億元,顯示出企業「造血」能力不足。公司的資本負債比率也從89.3%升至103.5%,債務壓力顯著增加。
百果園是一家集水果採購、種植支持、採後保鮮、物流倉儲、標準分級、營銷拓展、品牌營運以及門店零售的大型連鎖企業,主要銷售水果、果乾、果汁等果製品,旗下擁有「百果園」和「果多美」兩大品牌。作為水果零售市場的領軍企業,百果園在2023年1月成功登陸港交所。然而,上市僅第二年,業績就出現如此大的波動,不禁引發市場的廣泛關注。
業績下滑原因:定位矛盾與信任危機
百果園的業績大幅下滑,主要可歸結為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戰略方向搖擺不定。百果園以「高端」作為賣點,通過「四度一味一安全」分級體系(招牌級、A級、AB級、C級)將水果價格推向高位,一度成為中產的生活品位和身份標誌。但疫情後消費降級趨勢下,消費者普遍開始追求「夠新鮮、更便宜」的水果。面對市場和需求變化,百果園嘗試在高端定位與性價比間尋求平衡,但戰略反覆導致惡果。
2024年下半年,公司推出「好果報恩」活動,以成本價或微利銷售引流產品,試圖提升復購率,卻導致毛利率從11.1%暴跌至4.9%,成為虧損的主因。進入2025年,公司又轉向「頭雁計劃」,每月精選2-3款高毛利產品集中營銷,試圖挽回利潤,但銷量不佳。百果園在「高端」與「平價」之間左右為難,既丟失了原有的高端顧客,也未能贏得大眾市場。
第二、加盟店大規模萎縮。百果園的業績增長高度依賴加盟門店的擴張。2019-2023年,公司加盟門店數量持續增長,佔比接近100%,加盟店的銷售收入貢獻保持在76%-88%的高區間。然而,2024年加盟商開始大規模退出,成為業績下滑的直接導火線。公司門店數量在一年內驟減1,639家,日均關閉9.1家,背後是加盟商的盈利困境。
首先,開店虧損嚴重。投資額40萬-100萬元,回本周期普遍超過兩年,甚至無法回本。一線城市日均營業額僅5000-6000元,遠低於總部宣稱的8000-9000元,毛利率20%左右,無法達30%的盈利線。
其次,高損耗率和庫存積壓。加盟商無自主採購權,總部強制「壓貨」分配,導致滯銷品積壓,庫存周轉效率下降。加盟門店的損耗率高達10%,壞果報損門檻提高(需超30%),損失由加盟商承擔。
最後,高抽成。總部抽取8%-30%的毛利,進一步擠壓加盟商的利潤空間,加盟商普遍陷入虧損。部份加盟商公開表示「倒貼錢經營」,選擇關門退出,加盟店大規模萎縮就成為了必然。
百果園曾在2024年初提出「黃金十年」戰略,計劃十年內營收破千億、門店超萬家。然而,現實卻是門店不增反降,目標遙不可及。百果園雖推出開業補貼、費用減免等支持政策,但若無法改善盈利,未來拓店計劃仍將受阻。
第三、消費者信任危機。生意的本質是信任,而百果園的高價策略引發「宰客」爭議,消費者質疑其「農殘檢測合格」「自然成熟」為營銷噱頭,價格與品質不對等。更致命的是,百果園在品質問題上屢次曝出醜聞。2023年315期間,武漢門店被揭露將腐爛水果切塊高價出售、隔夜水果貼「新鮮」標籤、二等車厘子冒充四等出售等醜聞,導致品牌形象遭受重創。
管理層的爭議言論進一步火上澆油,2025年8月,董事長余惠勇在面對「水果價格過高」質疑時表示:「百果園這麼多年來都走在一個教育消費者成熟的路上。我們不會去迎合消費者」。該言論在網上傳播後引發輿論反彈並拖累股價,當日港股收盤,百果園集團股價報收1.74港元/股,跌0.57%,盤中一度下跌8%,市值距最初上市的高值蒸發70%左右。
根據黑貓投訴平台數據,涉及百果園的投訴已超過3,091條,主要問題集中在「壞果不賠」、「價格虛高」和「以次充好」。此外,百果園的付費會員數量也大幅縮水,截至2025年6月30日,為71.9萬人,與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約32.9%。曾經願意為「品質」買單的核心用戶,正在悄然流失。
為了應對業績下滑和市場競爭,百果園也在積極尋求轉型。公司仿傚Costco推出會員制、社區團購平台「熊貓大鮮」,甚至翻新門店、聘請明星代言,但市場對此均反應冷淡,反而由於營銷費用激增導致毛利率進一步下滑。
行業大變局:從消費升級到性價比時代
百果園的危機並非孤例,它反映出中國水果零售行業正在經歷深刻變革。水果零售行業利潤微薄,盈利高度依賴加盟商的投入,當經濟持續萎縮,企業擴張放緩、門店驟減後,規模效應消失、成本上升,導致整個行業營收和利潤雙降。2024年3月,同行洪九果品因資金鏈問題被港交所停牌,市值從600億港元縮水至27.95億港元,凸顯行業整體困境。
首先,市場及需求發生變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果生產與消費國,市場規模超1.3萬億元,年消費全球70%西瓜和近50%蘋果。疫情後消費降級趨勢明顯,水果作為民生剛需,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傾向於價格平替,高端水果需求萎縮,反映出消費觀念的轉變。
本土化水果(如陽光玫瑰、車厘子)價格大跳水,進一步壓縮高端市場空間。此外,水果零售市場集中度極低,百果園市場佔有率僅1%,前五大連鎖品牌市場份額總和不到5%,區域性連鎖及小型水果攤、農貿市場仍佔主流,呈現多元化競爭格局。
其次,加盟連鎖商業模式崩潰。水果零售行業上游分散,缺乏統一品質體系,採購依賴天南地北,難以實現工業化大規模生產。不同水果的採摘、運輸、存儲要求各異,標準化成本極高。此外,水果易腐特性導致管理複雜,損耗率高,應對數十種品類的不同標準,管理難度大、營運成本高。
傳統連鎖企業賴以生存的「加盟擴張型增長模式」徹底失靈。加盟商的低盈利與高損耗使得規模擴張難以攤薄成本,一旦規模效應消失,在高昂的採購、租金、物流與人工成本擠壓下,龐大的體系在經濟萎縮和消費降級下轟然崩塌。
最後,電商平台和新零售衝擊。近年來,行業從品牌營銷競爭轉向供應鏈效率競爭,生鮮電商、社區團購、會員制倉儲超市全面崛起。叮咚買菜、美團優選、拼多多等生鮮電商憑藉前置倉模式和低價策略快速搶佔市場;山姆投入9億元補貼推出「長期降價清單」,盒馬主打「日日鮮」低價水果,半小時送達規避高房租。
與此同時,直播電商改變了水果銷售邏輯。原產地直髮、即時促銷讓中間環節幾乎被消滅,進一步壓低了價格。消費者可以在直播間以半價購買到同等品質的水果。傳統零售依賴高租金門店的模式顯得笨重而低效,其線下門店吸引力大幅下降。
結語:
百果園的困境源於高端定位與消費降級矛盾、加盟商盈利難題及消費者信任危機,2025年上半年3.4億元虧損與1600多家門店關閉暴露出其已深陷財務與營運困境。此次配股融資3.25億港元或能在短期內緩解資金和債務壓力,但卻難以根本改變百果園的虧損局面。
百果園的衰落是消費升級與加盟模式雙重失效的結果。其商業模式建立在消費升級永不逆轉、加盟擴張能無限複製的幻象之上,當消費趨冷、競爭加劇,陷入困境幾乎不可避免。百果園需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通過供應鏈優化、線上線下融合及品牌重塑,方能在行業變局中重獲生機。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