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不少人即使睡眠充足,仍感到疲憊無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一整天都提不起精神。中醫認為,這可能與「氣虛」有關。
在中醫理論中,「氣」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推動血液循環、臟腑運作與新陳代謝。氣足則體力充沛、思路清晰;氣虛則容易疲倦、氣短懶言、免疫力下降。現代醫學研究也有佐證。根據發表於2022年《民族藥理學期刊》的研究,黃芪及其複方,對提升免疫功能、減少疲勞具有明顯效果。
氣虛:體力下降、免疫力減弱的訊號
氣虛是中醫常見體質之一,會影響體力、免疫力與精神狀態。《中醫內科學》指出,氣虛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飲食失調或長期勞倦所致。常見徵兆包括:
.容易疲勞、稍微活動便感氣喘
.面色偏白或蠟黃、聲音低弱
.食慾不振、消化力差
.易感冒、傷口癒合較慢
.情緒低落或注意力不集中
5個中醫補氣法
了解了氣虛的常見徵兆後,日常透過飲食調養能有效幫助恢復元氣。以下為你介紹幾款簡單實用的補氣法,既滋養身體,也能增強免疫力。
1. 湯品補氣:一碗黃芪燉雞湯 提升免疫
黃芪素有「補氣聖藥」之稱,能益氣固表、增強免疫力。與雞肉同燉,不僅補中益氣,還可健脾養胃,特別適合長期氣虛的人日常調理。一項發表於2021年的《國際生物大分子期刊》研究顯示,黃芪多糖可促進白血球生成並提升抗病能力。
做法簡述:取黃芪20g、去皮雞肉500g,加水燉約1.5小時,最後調味即可。
安全提醒:感冒初期(外感)或有實熱症狀者應暫避,以免助邪。
2. 穴道按壓:兩大穴位 健脾又提神
足三里位於膝蓋外下方約四指寬處,常按可健脾和胃、增強耐力。合谷穴位於虎口,可促進氣血流通、舒緩疲勞。研究顯示,按摩足三里能有效減少疲勞症狀並改善消化功能。
方法簡述:每日各按壓2~3分鐘,力度以酸脹感為宜。
安全提醒:孕婦應避免強力按壓合谷穴,以免引起子宮收縮。
3. 順應時辰:睡對時間 養足肝氣
研究指出,成年人每晚需7~9小時優質睡眠,以維持免疫與代謝平衡。中醫認為,不同時辰對應不同臟腑的運行高峰。晚上 23:00 前入睡,有助於養肝膽之氣;早晨 7:00 前起床,可順應陽氣升發。
方法簡述: 建立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並確保每天有充足睡眠。
安全提醒: 長期失眠或極度嗜睡者,應尋求專業醫師診斷與治療。
4. 日常茶飲:一杯黨參紅棗茶 益氣又安神
黨參益氣健脾,紅棗養血安神,適合日常溫和調養,特別是精神疲憊、睡眠品質不佳的人群。發表於2022年《民族藥理學期刊》的研究顯示,黨參與紅棗的有效成份可改善氣虛症狀並提升耐力。
做法簡述: 取黨參15g、紅棗6顆(去核),加水煮15~20分鐘,即可飲用。
安全提醒:糖尿病患者應減少紅棗用量或改以無糖茶飲代替。
5. 呼吸練習:簡單腹式呼吸 放鬆又舒壓
腹式呼吸可加強橫膈膜運動,促進肺部換氣與全身氧氣供應,同時有助於放鬆神經系統,減少壓力與焦慮。發表於2021年《心理學前沿》期刊的研究指出,長期練習腹式呼吸能改善心肺功能並降低焦慮水平。
方法簡述:坐或平躺放鬆,一手放腹部,吸氣時腹部緩慢鼓起,呼氣時收回,持續5~10分鐘,每日2~3次。
安全提醒:如有嚴重呼吸系統疾病或心臟病,請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氣虛並非小事,長期忽視會削弱免疫力並影響整體健康。將食療、按摩、作息調整、茶飲與呼吸法融入日常,不僅能恢復體力,也能讓精神更充沛。不過,若有長期慢性症狀或貧血情形,仍應諮詢專業醫師,以獲得精準診斷與適切治療。
養氣如養泉,需日積月累,方能由內而外充盈元氣。◇#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