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美國億萬富翁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及成功人生的關鍵是甚麼。

古訓1:找到激情(Find your Passion)

「你要找到你的激情。」巴菲特回答,「我很幸運,在七八歲的時候就找到了它。」

在工作中尋找樂趣是巴菲特2012年出版的《跳踢踏舞去上班》(Tap Dancing to Work)一書的主題。股神巴菲特出生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Omaha),因此被譽為「奧馬哈聖人」(the Sage of Omaha)。他的建議與另一位偉人、羅馬君主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121-180)的見解不謀而合。他在名著《沉思錄》(Meditations)中指出,在日常工作中找到激情至關重要。

「每一分鐘都要集中精力……認真細緻地做好眼前的事情。」他寫道,「把每件事都當成你人生中最後一件事來做。」

去年聖誕節,我給侄女和姪子買了《沉思錄》,因為裏面蘊含著他們在大學裏可能學不到的智慧。(這個想法是受一位親戚的啟發,我在讀本科時他給我買了這本書。)以下是另外九條古人留下的至今仍然適用的人生古訓。

古訓2:學會感恩(Practice Gratitude)

《聖經》中157次提到感恩,這一點意義非凡,給了我們很大啟發。古羅馬著名演說家兼政治家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年-前43年,通稱西塞羅)曾經指出感恩「不僅是最偉大的美德,更是所有其它美德之源」。

然而,《聖經》明確指出,感恩對人類來說並非易事,即使是那些蒙福之人。然而,感恩的益處顯而易見。2024年哈佛大學的一項題為「感恩能促進健康,帶來幸福——甚至可能延長壽命」(Gratitude enhances health, brings happiness — and may even lengthen lives,09/11/2024)的研究指出,感恩不僅能增進心理健康和幸福感,還能延長壽命。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泰勒‧范德韋勒(Tyler VanderWeele)認為:「即使在那些生活似乎很艱難的日子裏,這種努力也是值得的。」

古訓3:把握光陰!(Seize the Day!)

看過美國電影《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1989)的人可能都記得電影中「carpe diem」這個台詞,這是一個拉丁語短語,意思是「把握光陰」(Seize the Day)。英國17世紀抒情詩人羅伯特‧赫里克(Robert Herrick,1591-1674)提醒我們:「今天盛開的花朵,明天就可能會凋謝。」

在現代的舒適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忘記時間的流逝。馬可‧奧勒留在他的日常著作中提醒自己時間寶貴。「別以為你能活一萬年。」他寫道,「死神隨時可能降臨。」「把握光陰」的道理很簡單:抓住機會,不要拖延,因為生命短暫。這聽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尤其是在數碼時代。一項題為「2025年手機使用數據」(Cell phone statistics 2025,03/20/2025)的研究報告表明,十分之九的美國人擁有智能手機,他們平均每天查看144次,每天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長達四個半小時。從現在開始,放下手機,把握光陰!你不會後悔的。

古訓4:抵制嫉妒(Resist Envy)

英國中世紀最偉大的詩人傑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約1340-1400)在他的詩體短篇小說集《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1476)中,借牧師的口稱嫉妒為最嚴重的罪惡,因為它「為鄰人的一切福祉而感到憂愁」。英國著名詩人克利夫‧斯特普爾斯‧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通稱C. S. Lewis/C‧S‧路易斯)和意大利中世紀詩人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1265-1321,通稱但丁)等基督教思想家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馬可‧奧勒留也認為嫉妒是非理性的。他問道:「我為甚麼要為別人的成功而感到不安呢?」

不幸的是,嫉妒這個惡習在當今的世界盛行不衰。學者們指出,許多現代罪惡直接源於這種怨恨情緒。同時,一項題為「嫉妒是否危害社會心理健康與福祉?一項針對18,000名成年人的縱向研究」(Is envy harmful to a society’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wellbeing?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18,000 adults,02/2018)的研究表明,嫉妒有害於心理健康。古羅馬哲學家小盧修斯‧阿內烏斯‧塞內加(Lucius Annaeus Seneca minor,前4年-65年,通稱塞內加)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我們不快樂不是因為我們缺乏甚麼,而是因為我們渴望得到我們沒有的東西。一言以蔽之,要抵制這種衝動。

古訓5:言出必行(Do What You Say You’ll Do)

無論你是大公司CEO還是小企業主,只要你傾聽,他們都會告訴你同一件事:要找到可靠的人很難。研究表明,相當一部份人甚至不願意參加面試,更別說工作了。

人們常說,人生一半在於堅持不懈;換而言之就是:要信守承諾。若承諾之事,務必踐行。你的所作所為,世人自會看在眼裏。古羅馬的西塞羅有一句名言:「對一個人而言,沒有甚麼比信守承諾、恪守諾言更令人欽佩。」

通過履行諾言,你不僅會在別人眼中變得更加值得信賴,你也會提升自己的形象。

古訓6:學會承擔責任(Learn to Take Responsibility)

巴菲特曾經表示,他看重員工的三大特質:智慧(Intelligence)、活力(Energy)和正直(Integrity)等。承擔責任是正直的基石——古人深諳此道。從中國古代先賢孔子(Confucius,前551年-前479年)、老子(Laozi,前571年-前470年)到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約50年-約135年)和馬可‧奧勒留,這些中外經典思想家們都認為,你的行為——以及你的反應——的責任在於你自己,而不是他人。

愛比克泰德在他的《手冊》(Enchiridion)一書中寫道:「將自己的糟糕狀況歸咎於他人,是一種缺乏教養的人的行為。」

我一直在看美國知名電視劇《黑道家族》(The Sopranos,1999,香港譯為《人在江湖》)。劇中最大的主題就是人物無法承擔責任。他們把責任歸咎於可卡因、酗酒、母親、老闆或顧客等外在因素。生活中難免會出問題。但當事情真的出錯時,要克制住責怪他人的衝動。問問自己:我本來可以做得更好嗎?任何學會這樣做的人,都將為人生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礎。

古訓7:欣賞小事(Appreciate the Little Things)

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有一句著名的歌詞:「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他們卻在另外一個場合說真正想要的是金錢,這令這個樂隊的形象大受影響。(為他們辯護一句,這首歌並非他們自己創作的。)當然,金錢本身並沒有錯,它只是一種交換手段。但是塞內加認為,真正的財富是在你已經擁有的東西中找到幸福,而不是渴望你沒有的東西。美國當代小說家拉里‧麥克默特里(Larry McMurtry)的小說《孤獨之鴿》(Lonesome Dove,1985》曾經獲得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1986),書中的主人公奧古斯都‧麥克雷(Augustus McCrae)就深諳此道。

「若對某個事物渴求過度,往往會落得失望收場。唯一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學會珍愛那些平凡的日常小確幸——比如黃昏時分啜飲一口上等威士忌,躺進柔軟的床鋪,品嚐一杯乳酪油……」麥克雷說。

渴望珍寶是人之常情,然而許多古代思想家早已洞悉:滿足的人生源於簡單的歡愉,而非無休止的追求——這個智慧在現代極簡主義思潮(Modern Minimalist Movements)中得以復興。若能學會欣賞自然奇觀,比如夜晚的繁星,你的靈魂便能獲得極致的滿足。正如美國近代文學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所言,倘若「千載難逢的星夜」重現,人類必將永世傾慕。

古訓8:首先打理好自家的花園(Tend Your Own Garden, First)

如今,孩子們常常被教導要「改變世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前429年-前347年)認為,明智的人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家,並管理好自己」。中國也有句古話:「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這種理念中不乏謙遜,但是柏拉圖認為謙遜至關重要。這位哲學家在《法律篇》(Laws)中寫道:「首要的也是最好的勝利就是戰勝自我。」

加拿大當代心理學家兼作家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也贊同這個觀點,他敦促人們在試圖改變世界之前,先理順自己的生活。打掃自己的房間聽起來不值一提,但實際上卻很重要。只有當我們掌控自己,開始培育自己的花園時,我們才有能力幫助周圍的人。

古訓9:尊重財產(無論您的還是他人的)(Respect Property, Yours and Others’)

有一句古老的拉丁法律格言:Iustitia suum cuique distribuit,翻譯過來就是「正義給予每個人應得的東西」。西塞羅在他的哲學著作中推廣了這句話,表達了「各得其所」的原則——每個人都應該得到他們應得的東西,包括他們的財產。

美國當代經濟學家、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認為,保障產權是「一個社會能夠進行的最重要的制度變革」。私有財產的重要性在《聖經》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年-前322年)的著作中也有所體現。

儘管現代哲學否認這一點,但是強有力的財產權確實是一種文明的力量。我教導我的孩子們不要浪費——不是因為我們貧窮,而是因為基本的經濟學告訴我們,資源是稀缺的。學會尊重財產——無論是你自己的還是他人的——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課程。

古訓10:明智地選擇同伴(Choose Your Company Wisely)

我的祖父曾經給了我一生中最好的建議:「午夜之後不會發生任何好事。」我收到的第二好的建議是:「明智地選擇同伴。」

我們在生活中建立的友誼不僅僅是我們自身的反映。亞里士多德指出,友誼決定了我們最終會成為怎樣的人。「壞人的友誼最終會變成一件邪惡的事情(因為他們的不穩定,導致他們聯合起來從事邪惡的事業,而且他們變得彼此相似,從而變得邪惡)。」他在《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一書中寫道,「而好人的友誼是美好的,因為他們的陪伴會增進友誼……」

人生中,沒有甚麼比人際關係更重要。如果你明智地選擇你的同伴,你身邊就會充滿真誠相待、督促你承擔責任、激勵你成為更好的人。在友誼中,不要唯利是圖,要理性明智——因為他們的習慣、價值觀和態度也會塑造你自己。

作者簡介:

喬恩‧米爾蒂莫(Jon Miltimore),是美國經濟研究所(AIER)的高級編輯,曾任總部位於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經濟教育基金會(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簡稱FEE)的執行編輯。他的文章發表在《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CNN、《福布斯》(Forbes)、霍士新聞(Fox News)和《明星論壇報》(Star Tribune)等眾多媒體。

原文:10 Life Principles That Never Fail—From Ancient Times to Today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