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輪農村土地承包即將到期,延包30年的省試點已擴展至7個省份,涉及數億農戶切身利益。同時,網曝資本以長期租賃名義湧入農村,卻疏於耕作管理,導致農田撂荒,引發廣泛質疑。
專家指出,在土地所有權未明確、黨管體制約束下,政策執行變形,農民權益淪為弱勢,三農問題依舊難解。
延包試點擴大 數億農戶權益面臨調整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延包30年試點已擴至7省。
農村土地承包始於1980年代,第一輪為1983-1997年,第二輪為1997-2027年。2024-2025年,約3000萬農戶承包到期,「十五五」(2026-2030年)期間約1.6億戶面臨延包。
以安徽為例,該省計劃三年完成1200萬農戶延包,其中2024-2025年約1100萬戶到期,佔全省農戶90%。這項工作範圍廣、影響深,是中國農業改革的關鍵環節。
然而,這場涉及數億農戶的土地延包工作,正在面臨複雜的結構性矛盾。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明對界面新聞介紹,農村土地承包面臨兩大矛盾:一是二輪承包時部份家庭未獲土地,加之人口流動頻繁,人地關係緊張;二是小農戶承包權與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經營的矛盾日益突出,試點政策執行面臨考驗。
大陸資本界資深人士徐真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農村問題的本質在於土地所有權屬性未得到根本解決。土地名義上「集體所有」,農民承包30年,實質上仍是「給中共打工30年」。儘管提出了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立」的設想,但合作社等組織仍被黨支部和村委會領導控制。
他說,地方政府、資本與村委會相互勾結,強迫農民簽署不利的租賃條約,這不僅威脅到農民自身的生計和權益,更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潛在風險。在黨管一切的體制下,農民致富和真正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面臨巨大挑戰。
網曝資本下鄉亂象 農田撂荒現象引發質疑
與土地延包工作同時進行的,是近年來大量資本大規模進入農村承包地的浪潮。有大陸播主披露,這些資本以每畝800至1,000多元人民幣的租金、簽訂20年以上長期合同的方式,在農村承包大片土地,但實際經營狀況卻令人失望。
大陸播主「蒲先生」發布影片披露,央企中糧集團承包種植的水稻田雜草叢生、管理鬆散,收穫季節甚至用粉碎機直接銷毀作物。該播主質疑,這些國企「拿著國家補貼」卻不認真耕作,實屬「浪費糧食」。
據官媒《學習時報》報道,截至2022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經營權流轉總面積5.76億畝,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36.73%。
有大陸播主分析,最近三年全國有超過1300萬畝農田被各類資本集團承包,但其中許多土地的作物產量遠低於農民自種的水平,有些甚至長期撂荒。
該博主還說,這些資本承包土地的真實意圖並非從事農業生產,而是進行金融操作。其主要套利模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低息貸款套利。利用土地經營權作為固定資產抵押,獲取年利率僅3-4%的農業貸款,轉而投資收益率10%以上的其它項目,賺取利差。
二次轉租賺差價。將承包的土地以更高價格轉租給農民或種地大戶,同時控制農資供應和農產品收購,形成產業鏈壟斷。
資產保值考慮。國有企業或大型資本集團持有農田經營權,在政策層面被視為防止土地流失,成為政績考核加分項,而不在意實際經營效果。
徐真對此分析認為,一些大規模種植機構出現「野草比水稻還高」的情況,收割時直接用粉碎機處理,這種現象的背後反映出資本下鄉的真實目的並非農業生產。
徐真分析說:「土地一旦流轉,機構可通過按揭獲取低成本資金,並利用糧食期貨等金融工具賺取高收益。」
他提到,有大型央企利潤的主要來源,是源於期貨而不是他的主業,這些機構就是為了要把這個變成一個金融型的,把資產當作一個金融型的進行套利操作。#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