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是美國癌症死亡的第二大主因,過去主要影響年長者,但如今在年輕族群中正急遽增加,約五分之一的新確診病例年齡在55歲以下。然而,它也是一種若能及早發現,治癒率極高的癌症。當癌症仍在局部階段時,五年存活率可達九成。
無聲的殺手:為何早期症狀易被忽視?
大多數大腸癌始於良性的「息肉」,這些小腫塊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緩慢癌變,且早期常無任何症狀。因此,了解並警惕一些早期警訊至關重要:
排便習慣改變: 持續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
糞便形態異常: 糞便帶血(鮮紅或暗黑),或糞便變得比平時更細。
腹部不適: 腹脹、腹痛或絞痛。
無法解釋的症狀: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持續的疲勞感。
您是高風險族群嗎?
除了年齡增長這一普遍因素外,某些特定條件會顯著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無法改變的風險因子
遺傳與家族史:約30%的患者有家族病史。患有林奇綜合症(Lynch Syndrome)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遺傳疾病的人,罹癌風險極高。
個人病史:曾患有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或有乳癌、卵巢癌或子宮癌病史的女性,風險也會增加。
種族:在美國,非裔美國人、德系猶太人等族群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可以干預的風險因子
不良飲食習慣:長期低纖維、高加工肉類(如香腸、煙肉)和紅肉的飲食模式。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吸煙、過量飲酒、肥胖以及缺乏規律的身體活動。
其他醫療狀況:第二型糖尿病、牛皮癬以及口腔衛生不佳等,都與較高的風險相關。
篩檢:預防與早期發現的最強武器
由於大腸癌發展緩慢,定期篩檢是目前預防和早期發現的最有效手段。一般風險人群建議從45歲開始篩檢;若有家族史等高風險因素,則需更早開始。常見的篩檢工具包括:
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被視為「黃金標準」。醫生可以直接檢查整個大腸,並在發現息肉時立即切除,從而阻斷其癌變路徑。
糞便檢測:包括糞便免疫化學檢測(FIT)和多靶點糞便DNA檢測。這些是非侵入性的檢測,通過檢查糞便中是否有肉眼看不見的血液或異常DNA來判斷風險,建議每一至三年進行一次。
與許多其它癌症不同,大腸直腸癌給了我們一個很長的「預警期」。了解自身的風險因素,警惕身體發出的早期訊號,並根據醫生建議及時進行篩檢,是我們每個人都能掌握的、對抗這一「無聲殺手」的最有力武器。#
作者簡介:Mercura Wang是《大紀元時報》的健康記者
原文 Colon Cancer: How Harmless Polyps Can Turn Dangerous–Here Are the Early Signs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