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共近期進一步收緊稀土出口管制,德國政界人士強烈呼籲建立國家原材料戰略儲備,以降低對北京的依賴風險。這一舉措被視為應對地緣政治壓力的關鍵步驟,旨在保障德國工業供應鏈的安全。
德國必須迅速行動 尋找合適貿易夥伴
中共當局近日宣布,將加強對稀土的出口管制。企業若要從中國出口用於開採和加工稀土的機械設備和技術,必須獲得中共當局批准。同時,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出口含有稀土的產品也需獲得額外批准。作為全球稀土主要生產國和加工大國,中國佔據市場主導地位,許多國家開採的稀土原材料需運往中國加工。這項新政引發國際擔憂,被視為中共利用經濟槓桿達到政治目的的最新例證。
德國基民盟籍(CDU)外交政策專家羅德里希·基塞韋特(Roderich Kiesewetter)對媒體表示,德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建立國家稀土儲備。他說,「聯邦經濟部和德國原材料局(DERA)應迅速利用閒置土地和倉庫,創建戰略儲備。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將陷入更危險的被中國(中共)敲詐的局面。」他以冷戰時期西柏林儲備食品、電池等必需品為例,強調這種儲備機制擁有歷史先例。
基塞韋特批評德國長期未能減少對中國的稀土依賴。他指出,「通過貿易實現安全的策略已失敗,這在意料之中,北京實施的嚴厲出口禁令和出口管制就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正與俄羅斯攜手合作,這必然迫使我們尋找其他貿易夥伴。」
他建議德國應該「重振與巴西自2008年以來建立的戰略夥伴關係,並增加從巴西和其它國家的稀土採購。我們還應該與澳洲、印度和坦桑尼亞探討稀土採購事宜。」 基澤韋特表示,大量德國企業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程度高得可怕,「我們應該鼓勵這些企業從那些對我們更友好的國家採購原材料。」
德國綠黨外交政策發言人羅賓·瓦格納(Robin Wagener)也持類似觀點。他表示:「北京的決定再次證明,中國(中共)不遵循市場規則,而是權力規則。這種依賴將讓我們付出高昂代價。」對於德國而言,現在需要的是「技術韌性和主權」。
瓦格納認為,「這就是為甚麼我們必須持續減少依賴,實現供應鏈多元化,並加強與民主國家以及那些不願被大型獨裁政權主宰的國家的夥伴關係。」他指出,全球市場不受強權政治影響的幻想已經破滅了,經濟依賴早已成為地緣政治的槓桿。
全球供應鏈緊張 歐盟與G7應聯合行動
國際社會對此反應迅速。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Katsunobu Kato)在華盛頓表示,對於中共的稀土出口限制,日本「深感擔憂」,並呼籲七國集團(G7)共同應對。歐盟貿易專員馬羅斯·謝夫喬維奇(Maros Sefcovic)宣布,將與G7成員磋商應對方案,「我們不能坐視不管,需要聯合行動」。他同時與中共商務部談判尋求解決方案。
美國方面也表達不滿。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批評中共試圖「控制全球供應鏈」,強調華盛頓及其盟友不會屈服。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稱此為「權力攫取」,但美方希望避免衝突升級,並寄望北京可能讓步。
稀土元素廣泛應用於風力渦輪機、電動汽車電池等高科技產品中。中國不僅主導生產,還持有大量專利,阻礙其它國家發展本土產業。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出口管制可能加劇全球供應鏈緊張,尤其在中美貿易摩擦和俄烏衝突的大背景下。
德國政府尚未正式回應,但專家認為,建立原材料儲備和實現多元化進口將成為未來政策重點。這不僅關乎經濟安全,還涉及歐洲整體戰略自主性。未來數月,歐盟與G7的協調行動將備受關注。#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