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Wikipedia)是全球流行的在線百科全書,數百萬人將維基網站視為權威的訊息來源。然而,該網站的聯合創始人桑格(Larry Sanger)表示,維基百科存在系統性的偏見,排斥保守派、宗教人士和其它觀點。
桑格現年57歲,現任總部位於俄亥俄州的非牟利組織「知識標準基金會」(Knowledge Standards Foundation,簡稱KSF)主席,他認為,要想挽救維基百科,可以通過重新強調維基百科內部的言論自由,或者通過外界的草根運動(grassroots campaign),讓不同的觀點可以發聲。
桑格認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可能需要政府干預,以打破匿名編輯這層保護殼。目前,當公眾人物認為維基網站對他們的描述不公平時,這層保護殼保護著維基百科的編輯免受誹謗訴訟。
10月9日,桑格在接受《大紀元》影片(EpochTV)知名訪談節目《美國思想領袖》(American Thought Leaders)主持人楊傑凱(Jan Jekielek)採訪時,討論了維基百科偏離正軌的問題,以及讓維基網站重回正軌的一些建議。
系統性偏見
桑格表示,維基百科於2001年成立,但在21世紀初開始被一種全球主義(globalist)、學術主義(academic)和世俗進步主義(secular progressive worldview)的世界觀所同化。他還補充,這種觀點上的壟斷現象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後加速蔓延,當時許多媒體開始放棄公正的理念。
儘管維基百科網站由非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監管,但是維基百科將自己描述為一個自治項目,並聲明「維基的政策和指導方針旨在反映社區的共識」。
桑格表示,發展到最後,他在創立網站時所撰寫的中立規則被改寫了,變成禁止「虛假平衡」(false balance)。
「基本上現在的要求是,當他們認為一方明顯錯誤,即使是需要保持中立,也必須選邊站。」桑格說,「連假裝的客觀性也已經蕩然無存。」
桑格說,維基執行這個規定的一種方法,是通過顏色編碼的評級系統來支持或禁止某些來源。
「根本就不能引用任何被貼上右翼標籤的維基百科文章來源。」他說,「比如,我不認為《大紀元時報》(The Epoch Times)特別右翼,但在這個名單上《大紀元時報》卻被標記為紅色。」
桑格透露,一些「綠色」來源的訊息被當作事實不斷被重複,而且不註明出處。
桑格長期以來一直致力於恢復維基百科平台上的言論自由和問責制,他表示,許多人仍然認為維基百科是中立和準確的。
「即使是現在,人們也只是開始意識到,維基百科在很多頁面上……本質上起著宣傳的作用。」他說。
作為證據,桑格列舉了許多公眾人物,包括美國當代小說家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1933—2018年)、美國當代記者約翰‧席根塔勒(John Seigenthaler Sr.,1927—2014年)和美國當代電影製片人羅比‧斯塔巴克(Robby Starbuck,1988年—),他們都曾經向桑格抱怨說,維基百科對他們的描述是錯誤的。
2022年,維基百科刪除了美國共和黨聯邦參議員候選人凱西‧巴內特(Kathy Barnette)的頁面,稱她並非知名人士。該頁面後來被恢復。
同年,維基百科的編輯刪除了前總統拜登(Joe Biden)之子亨特拜登(Hunter Biden)的投資公司「羅斯蒙特‧塞內卡合夥企業」(Rosemont Seneca Partners)的內容,稱其不值得關注。一位編輯表示,保留該頁面可能會使其成為「關於亨特拜登的陰謀論的聚集地」。這位編輯沒有詳細說明或提供任何證據。
桑格將這種對維基百科內容的知識性接管比作「通過機構進行長征」(long march through the institutions),這是共產主義通過控制媒體、教育和政府等基本機構來接管社會的策略。
「維基百科是左派進行長征的機構之一。」桑格說。
到目前為止,維基百科尚未回應《大紀元時報》的置評請求。
缺乏透明度和問責制
維基百科的編排方式形成了一個自我存續的循環,桑格將其描述為「非理性的官僚主義」(irrational bureaucracy)。
他說,維基百科編輯規則的實施,已經變成一種強制理念一致的手段,因此,有些規則需要恢復,有些規則需要廢除。
有一個問題就是,維基平台的政策是優先使用二手資料而非一手資料或原始資料。這種做法與新聞記者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做法相悖。新聞記者和高等教育機構更傾向於使用原始資料,例如直接引述公眾人物的原話、歷史人物撰寫的文獻以及原創性研究等。
相比之下,維基百科更傾向於使用那些已經對原始資料進行解讀的來源,例如雜誌和報紙。
「作為一名前學者,我認為那樣做很荒謬。」桑格說。
桑格回憶起羅斯和他講過的一件事。羅斯曾經要求維基百科更正頁面中提到他的著作《人性的污點》(The Human Stain,2000)中一個人物的起源故事。
儘管羅斯已經直接告訴維基百科他是如何創作這個角色的,但網站的編輯們拒絕更新頁面,而是選擇引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發表的一篇推測性報道。桑格說,羅斯隨後只能在雜誌《紐約客》(The New Yorker)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此事的文章,作為二手資料提供給維基百科,所講的內容實際和羅斯直接告訴網站編輯的內容是一樣的。
桑格說:「這件事實在是太荒謬了。」
桑格表示,由於在維基百科62位最具影響力的編輯中,大多數編輯都是匿名編輯,這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他指出,這種匿名制度造成了一個局面:沒有人需要對網站內容可能造成的潛在危害負責。
「維基85%的編輯都是匿名的。所以你沒有辦法起訴他們。」桑格說。
1996年美國出台《通訊規範法》(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第230條,保護公司免受與用戶生成內容相關的訴訟,這意味著也不能對維基媒體基金會提起訴訟。
改革思路
桑格在自己的網站上概述了一系列改革思路,希望能幫助維基百科回歸其關於公平和言論自由的立場和初心。其中,若干想法重點關注提高網站管理的透明度,例如公布維基百科的領導層、允許公眾對文章進行評分、結束以共識為基礎進行決策的做法,以及採用立法程序來制定編輯政策等。
桑格認為,維基百科當前的眾多政策實際上使網站變得狹隘孤立,在意識形態上具有排他性。他認為,通過一個公開論壇制定政策,可能會讓該網站對其它觀點開放。
桑格的另一些建議則聚焦言論自由,例如在同一主題中允許不同觀點的文章並存、廢除資訊來源黑名單、恢復原有的中立政策,以及結束對部份編輯的無限期封禁等。
桑格還呼籲維基百科廢除他在維基百科早期制定的「忽略所有規則」(ignore all rules)政策。當時制定這個政策是為了鼓勵那些對修改文章感到壓力的編輯,令他們可以放心專注於手頭的任務。
「後來,這條規則就被內部人員用來控制新人了。所以,這個政策也變得本末倒置了。」桑格說。
如何實現變革
桑格表示,從更大的層面來看,變革可能通過以下三種方式的其中之一來實現。
首先,維基媒體基金會可以自願結束意識形態壟斷的做法。
桑格說:「中間派、自由主義者、共和黨人和保守派、宗教人士、印度教徒、猶太教徒、基督徒、法輪功學員等,他們都應該能夠參與其中。」
桑格表示,如果無法通過這種形式實現變革,那麼,一場尋求公平的公眾活動可能會促使維基網站作出改變。
「我打算寫一封抗議信。」桑格說,「我打算儘量把這封信發給那些在各種方面受到維基百科不公正對待的知名人士。」
他還邀請其他相關人士直接聯繫維基媒體基金會,表達他們的感受。
桑格表示,作為最後的手段,國會可以通過在美國《通訊端正法》(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第230條中設立例外條款進行干預,允許關閉發布誹謗性內容的網站。桑格表示,這方面的法律行動已經有先例。他引用了2018年的《允許各州及受害者打擊網絡性販運法案(2017年)》(Allow States and Victims to Fight Online Sex Trafficking Act of 2017,代號為「H.R.1865」)中的內容,該法律為用於組織人口販運的網站設立了類似的例外條款。
「即使營運網站的人沒有從事人口販運,但是如果人口販運活動是在網站上組織的,仍然可以起訴他們。」桑格說。
「維基百科確實需要進行一些變革。」桑格說。儘管他希望維基百科能夠採納他的建議,但他承認可能性不大。
「他們或許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他補充,「如果是這樣,我也完全支持。」
原文:He Co-founded Wikipedia, Now He Says the Site Needs a Radical Chang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