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流行文化中,「二次創作」(Derivative Work)是重要的一部份,涵蓋同人小說、迷因、戲仿等。創作者藉由挪用、解構與重組既有文化符碼,開拓新的表演空間。然而,二次創作、致敬(Homage)、戲仿(Parody)、抄襲(Plagiarism)、侵權(Infringement)之間界線模糊,既非法律條文能精確劃分,也難靠理論定論,更多時取決於大眾的主觀感受、創作者的人氣、形象與版權方的態度。

由游學修、許賢及蘇致豪於2020年成立的YouTube頻道「試當真」將於10月底停止更新,最後一個大型綜藝作品《墨魚遊戲2》上集最近已有超過200萬次觀看,同時引發了熱議。其實,2021年《墨魚遊戲》已大量移植韓劇《魷魚遊戲》的視覺風格、配樂、服飾等核心概念,僅改名便作為綜藝節目呈現,跌入侵權灰色地帶。而判斷是否道德上「侵權」,往往受作品質素、創作者口碑影響——好看且高明者易被視為致敬,拙劣者則被貼上抄襲標籤。
致敬、二創還是抄襲?三者區分高度主觀。「致敬」指善意引用經典,沒有隱藏原著,喚起美好記憶並融入新語境,帶有傳承意味;「二次創作」指在原作世界觀或角色基礎上創造新故事,賦予原作新生命,同樣沒有隱藏原著;「抄襲」屬貶義,缺乏原創、粗劣模仿,意圖隱藏原著據為己有(但有時候判斷意圖頗為主觀),令大眾感到無創意、懶惰與不誠實。

日本動漫近年兩個案例揭示了輿論的雙重標準。《咒術迴戰》被指動作分鏡抄襲《葉問》、某招式似伊藤潤二作品,即使獲原作者事先許可,依然遭網民批評;反之,《膽大黨》對經典動漫充滿戲仿,被視為有趣彩蛋,甚至在被戲仿樂隊X-Japan表達不滿時,輿論反指樂隊「太小氣」。兩者反映大眾會因作品或作者的受歡迎程度,對相似行為給予截然不同評價。

在香港脈絡中,創作單位的身份更深深地影響判斷。TVB因親建制大台原罪而長期背負低原諒值,節目稍有相似即遭「抄襲」指控;《試當真》早期因本土、網絡新創、資源有限,被包容視為敢於嘗試的弱者,即使《墨魚遊戲》的概念源自《魷魚遊戲》及YouTuber「Mr.Beast」真人騷,輿論頗為寬容。由此可見,二創的道德判斷實為人氣、社會地位與情感的角力,並非創作行為本身。

法律的侵權定義非常嚴格,道德公審則主觀且飄忽。二次創作者在挪用中是否注入足夠的原創思考與獨特視角,把舊元素轉化成新的驚喜?抄襲之罪不在引用,而在於抄得難看、懶惰且無新意。成功的二次創作能跨越模仿,達到再創造的境界,為觀眾提供獨特價值;反之,再多的理性辯解也掩不住抄襲作品的靈魂貧乏。◇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