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對於錄像工具的需求不斷增加,並越來越追求小型化,近期,澳洲與德國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多層超穎透鏡(超透鏡)設計,預計徹底改變整個手機、無人機和衛星等設備的光學系統,使其變得更加小型和便捷。
近期,德國耶拿大學(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 Jena)與澳洲大學(ANU)變革性元光學系統卓越中心(TMOS)組成的研究團隊,突破障礙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多層惠更斯(Huygens)「超穎透鏡」。目前這項設計研究結果發表在《光學快報》上。
由於「超穎透鏡」(Meta Lens)屬於一種新型平面鏡片,表面大量排列比頭髮絲還微小的柱狀結構。該結構又被稱為「超原子」,能夠精準地控制光線的方向和速度,達到聚焦成像的效果。因此它被視為下一代的光學解決方案,代替傳統體積大、重量重的鏡片折射聚焦成像。
儘管超穎透鏡潛力巨大,但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克服。包括無法像人類肉眼或傳統相機一樣處理不同顏色的光,只能處理單一顏色光(波長),也對光的偏振敏感,容易產生雜光影響成像。此外,超穎透鏡上的超原子製造較為困難,只要層與層之間稍有偏差就會影響成像品質。
這次,他們透過「逆向設計演算法」成功優化每一層超穎透鏡上的超原子形狀,讓每層超穎透鏡達到各司其職,以提升超穎透鏡參數的自由度。這包括為同顏色的光線設計專屬通道,讓其它不需要的光可以直接通過,以減少光線的干擾。
這種巧妙的設計,使整個超穎透鏡能夠同時處理多種不同波長的光,且之間不會互相干擾,實現了多波長聚焦。整體就像一個管弦樂隊裏面有不同的樂器,它們能夠演奏自己的旋律,卻不影響整體演奏,顯示出諧和的模樣。
該團隊在優化過程中,發現超原子形狀涵蓋了圓角的正方形、四葉草,甚至還有螺旋槳狀。這些微小的結構高約300納米(nm)、寬1000nm,能實現全方位的完整光相位變化,讓研究人員能夠精準地控制光線,實現各種複雜的聚焦模式。
研究團隊設計出一個在2,000nm和2,340nm波長(紅外線)下運行的超穎透鏡,直徑125微米左右(µm)。數值孔徑(NA)為0.11。模擬測試顯示,該超穎透鏡實現了接近繞射極限,絕對聚焦效率分別達到65%和56%。
該結果與相同尺寸和數值孔徑的理想透鏡相比,相當於擁有76%和65%相對聚焦效率,足以達到完整成像和多方面應用。
研究人員表示,此方法的一個關鍵優勢在於,各層被設計為在遠場(波動繞射的一種)內間隔一段距離,使得多層設計對於每一層錯位具有高度的容忍度。因此,非常適合當前的大面積納米製造技術,且每層都可以單獨製造,能簡單地封裝在最終裝置中,達到擴展實際應用的目標。
他們還表示,未來將進行更多研究,並考慮多個超原子相互作用和更大的操作角度,進一步提高超穎透鏡的孔徑數目和成像效率。預計該技術將被用於彩色路由器(用於光分離)、渦旋光束(用於光學操縱)、雙螺旋點擴散函數(用於超解析度顯微鏡)和其它光學儀器上。
該設計的論文第一作者、ANU的博士生Joshua Jordaan對該校的新聞社表示,採用多層超材料設計的超穎透鏡,可以同時聚焦來自非偏振光源和大直徑波長光,並克服了超穎透鏡過去的侷限性。
Jordaan接著說,「由於它的縱橫比很低,每一層都可以單獨製作和封裝在一起,並且對偏振不敏感,因此它容易製造,可透過成熟的半導體納米製造平台進行擴展,且能實際運用到設備上。」
他解釋,研究小組最初嘗試用單層材料聚焦多個波長,但遇到了一些限制。「事實證明,單層超表面本身具有物理限制。這為整個超穎透鏡的數值孔徑、物理直徑和工作頻寬的乘積設定了上限。」
他補充表示,「為了在我們需要的波長範圍內工作,單層就必須具有非常小的直徑,但這違背我們最初設計的目的。如果使用非常低的數值孔徑,就幾乎根本無法聚焦光線。那時我們意識到需要一個更複雜的結構,最終選用多層方法。」
Jordaan還表示,「這次設計的超穎透鏡,遠比傳統的玻璃鏡體積和重量要小,因此非常適合用於無人機或地球觀測衛星上」,將為未來的便攜式成像系統帶來福音。#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