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發表的未來五年規劃繼續沿襲過去的工業和經濟政策,民生議題再次墊底。這令一直呼籲北京轉向重視國內消費發展經濟的學者感到擔憂。
中共周四(10月23日)結束四中全會,根據會後發表的「十五五規劃(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公報,民生依然被排在第十位,從內容上看,沒有任何超預期表述,甚至不及普遍預期,更沒有可圈可點的細節。
雖然中共口頭承諾加大力度擴大內需、改善民生,但近年來,在優先發展製造業和投資的情況下,民生等長期目標早被拋諸腦後。
而「共同富裕」被提到第一句的位置,但過去中共的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共同富裕」工作已被擱置。公報還提到了房地產,但無任何細節。
完整的中共第十五個五年規劃將於2026年3月全國人大會議上公布。
中共仍在實施社會主義計劃
根據公報列出的行業發展優先順序,「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骨幹的現代工業體系」和「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仍被列於「建設強大國內市場」之前。
英國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分析師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公報傳遞的訊息是,製造業仍是中共政策的核心,對於消費只是「口頭上」提振。
「(中共)領導層所謂的提振消費與其鞏固製造業規模的目標之間仍然存在著懸而未決的矛盾。」他提醒,「領導層必須在兩者之間作出選擇。今天的公報幾乎清楚地表明了他們傾向於哪一方。」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郝福滿(Bert Hofman)在社交媒體X上發帖點評四中全會說,「中國(中共)仍在繼續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計劃。」
他表示,公報顯示,中國經濟政策很大程度上將繼續現有政策,未來只會有「細微的變化」,「沒有任何驚奇」。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中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傑拉德‧迪皮波(Gerard DiPippo)在比較2020年和2025年的中共五年規劃重點任務後指出,兩個版本非常相似,包括先後順序都基本一樣。
「最顯著的變化是,工業體系現在排在第一位,創新和技術自主化排在第二位。」他質疑說,「為甚麼?」
中共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國內市場
公報提到了未來十年將面臨的挑戰,甚至用「風高浪急」、「驚濤駭浪」來形容。
公報稱:「(共產)中國發展正處於戰略機遇與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和不可預測因素增多的階段。」
但在如何應對上,公告用了四次「鬥爭」,使用頻率超過五年前的十四‧五計劃。而「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是中共黨魁習近平慣用提法。
在國內,中國存在一系列持續的經濟問題,包括需求低迷、房地產危機、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年輕人生育意願降低,這些問題都加劇了外界對中國長期人口結構的擔憂。
四中全會公報暗示,中共將更加轉向國內發展經濟,或更大範圍地斷絕與外界的接觸。
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告訴香港《南華早報》,公報中稱「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樽頸制約因素」,體現了北京將重點轉向「內循環」而非「外循環」的決心。
他解讀說:「由此可見,領導層將全部希望寄託在國內市場。」
中共稱要投資於人 經濟學家質疑
中國經濟增長在第三季度放緩至一年來的最低水平,疲弱的國內需求,加上最重要的經濟引擎——出口面臨美國關稅威脅的衝擊,引發了外界對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加劇的擔憂。
低工資、低社會福利以及工人對失去工作的擔憂,使得國內需求低迷,生產商依賴其它國家的消費,並進一步加劇了貿易緊張局勢。
中共的產業過剩政策已將中國的整體債務水平推高至其經濟規模的三倍。
歐亞集團中國區總監王丹(Dan Wang,音譯)表示,中國的主要風險是高債務和低通脹並存,並指出中共的經濟增長模式「非常脆弱」。
經濟學家預測,中國的通貨緊縮風險可能仍會持續一到兩年。隨著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中國工業領域將首先感受到最明顯的價格下行壓力,再加上全球需求疲弱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兩者會進一步加劇中國商品的價格下行壓力。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表示,四中全會公報稱「投資於人」,這可能意味著增加醫療保險和農村養老金,但他並不樂觀。
他補充:「北京現在可能還不清楚如何能做到這一點。」
在海外社交媒體上,流傳最廣的一則四中全會總結是,中共將告別「改革開放」,進入「長期圍城」,從經濟繁榮轉向「維繫秩序」,從社會活力轉向「確保忠誠」,從制度完善轉向「自我革命」,以清洗取代改革,以恐懼支撐穩定的政權,邁入生存階段。
「中共空前強調『鬥爭』『安全』『穩定』,反映空前的不安全與不穩定——標誌中共告別改革時代,步入生存時代。」#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