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將自家種植的整根蘆薈,連皮帶肉用果汁機打成泥後敷臉,希望皮膚更加亮白。然而敷臉後約一小時,臉上開始紅、腫、癢,相信是因為蘆薈外皮含有具刺激性的大黃素所致。
另一位女士將檸檬片敷在臉上,敷完後取下檸檬片,隔天早上未洗臉便出門。皮膚接觸到紫外線後,當天下午臉上竟出現一塊塊黑色的色素沉澱。這是因為柑橘類水果的果皮中含有感光成份,引發「植物性光敏感性皮膚炎」。
台灣皮膚專科醫師陳彥達最近在新唐人《健康1+1》節目中講了上述兩個例子。愛美人士都希望提亮膚色,然而方法不當反而會傷害皮膚。
要讓膚色真正改善,得先從影響黑色素活性的原因談起。
三大因素促進黑色素生成
不少人心中都有一個相同疑問:為甚麼明明沒怎麼曬太陽,皮膚還是越來越暗沉?其實,除了紫外線之外,還有一些因素會促進黑色素生成。
1、日光燈、電視等
除了太陽光中的紫外線(UV),可見光也會刺激黑色素生成,導致皮膚變黑或出現斑點。不只是戶外活動,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光源,都可能是膚色暗沉的元兇。例如傳統的鎢絲燈泡或現代的日光燈,都含有一定程度的紫外線與高強度的可見光;電腦、電視、手機螢幕為了達到足夠的亮度與彩度,會散發大量的可見光。長時間暴露在這些光源下,皮膚會不知不覺地變得暗沉。
2、生活作息與壓力
睡眠不足與長期壓力會讓皮膚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當皮膚持續發炎,便會不斷刺激黑色素細胞的活性。
睡眠不足除了刺激黑色素合成之外,還會讓皮膚變黃,原因也可能與發炎有關。一個在2023年發表的醫學研究讓一組華人女性在一晚完全不睡覺,另一組連續5天每天只睡4小時。透過專業影像儀器分析膚色變化發現,無論是一整晚不睡,還是持續一段時間睡眠不足,都會讓皮膚明顯變黃,而且在恢復正常睡眠3天後,皮膚泛黃仍然明顯。
3、荷爾蒙變化
對於女性來說,荷爾蒙的波動是導致色素沉澱的另一大主因,尤其在兩個特定時期最為顯著:
懷孕期:荷爾蒙急升,容易誘發孕斑。
更年期:荷爾蒙驟然下降,同樣會發生變黑的現象。
皮膚顏色只跟黑色素有關?
除了黑色素之外,還有以下因素決定最終皮膚色澤:
1、血液:皮膚下的微血管網絡,含氧的血紅素呈現紅色,缺氧的血紅素則偏藍色。
2、食物:過量食用含β-胡蘿蔔素和茄紅素的食物,會使皮膚偏黃。
3、角質層:健康的角質層排列整齊、含水量充足,光線穿透時能呈現均勻的折射,使皮膚看起來透亮有光澤。反之,若角質層過厚、乾燥缺水、排列紊亂,通透度也就降低。
如何選購美白產品?
當知道黑色素生成的原因後,下一步便是選對保養方式。陳醫師指,市面上的美白產品基本上以3大方法淡化黑色素:
1、減少黑色素合成
保養品成份:傳明酸、麴酸、杜鵑花酸、熊果素、光甘草定、鞣花酸、阿魏酸、A醇、維他命C衍伸物
處方藥成份:對苯二酚、A酸
其他較少見的成份:木質素過氧化酶、羥基苯氧基丙酸
2.減少黑色素傳遞到周圍的表皮細胞內
保養品成份:A醇、煙鹼醯胺
處方藥成份:A酸
3.加速含有黑色素的角質細胞代謝
保養品成份:A醇、甘醇酸、水楊酸
處方藥成份:A酸
入門產品這樣選
面對種類繁多的美白產品,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入門選擇?從皮膚科的角度來看,陳醫師建議先選擇「單方美白」產品,確定皮膚沒有問題,再考慮複方美白。所謂單方美白,就是配方中只有一種主要美白成份,例如左旋C,因為效果好,廠商便能單獨使用而不需要混合其他成份。
市面上的美白保養品常採用「綜合美白」的方式,例如將左旋C、熊果素、傳明酸等不同成份混合使用,以期提升美白效果。但綜合型美白在加強效果的同時,也可能提高刺激風險,且一旦出現不適,就難以判斷究竟是哪一種成份造成的。
此外,也要注意美白成份的濃度。以傳明酸為例,台灣規定在保養品中的濃度最多只能加到3%,但在歐盟和美國則並無濃度上限規定。對於皮膚偏敏感的人來說,即使濃度是3%仍可能產生刺激。因此,在挑選保養品時,最好秉持「沒感覺才是好感覺」的原則。
陳醫師提醒,如出現刺、痛、癢或泛紅這四大症狀,應立即暫停使用,因為刺癢其實是痛覺得一種表現,是身體發出的警訊,代表該成份對你的皮膚已造成威脅。
另一做法是將產品與保濕乳液以1:1的比例混合,降低濃度後再嘗試,待皮膚恢復健康穩定,才能考慮慢慢調回原來的濃度,不要操之過急。
「早C晚A」安全用法
除了選對成份,使用的時機與方式也會影響效果與安全性。
「早C晚A」是近年流行的保養公式,指白天使用含維他命C的產品,夜晚使用含維他命A衍生物的產品。陳醫師解釋,維他命C衍生物「左旋C」是一種強效抗氧化物,白天使用能預防曬傷與曬黑;而白天使用維他命A衍生物「A醇」和「A酸」會增加曬傷風險,因此建議夜間使用,並在隔日早晨徹底洗淨。
5大肌膚問題醫美選項
如果保養品無法改善膚色不均或斑點問題,醫美療程則是進一步的選擇。陳醫師將常見的醫美需求分為5大類:
1、肝斑
肝斑是許多東方女性的夢魘,它是一種非常「傲嬌」的斑點,容易因過度刺激而反黑。肝斑治療需要耐心與多種療法組合,預算相對較高,但溫和處理才能避免反黑風險。
建議使用口服美白、外用美白藥膏;可搭配溫和的美白換膚、美白點滴。若要選擇雷射,務必挑選劑量溫和的皮秒雷射或養膚型的微針電波,避免過度刺激。
口服美白藥通常含有傳明酸。傳明酸可以促進血液凝固,原本用於止血,因此需要注意心血管疾病患者、服用荷爾蒙補充劑的更年期女性及生理期均不適合使用。
2、曬斑、老人斑等色素不均
建議採用治療型雷射來處理,在完成療程後會有一個修復期,期間可能會結痂或出現傷口,因此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後續的照護。
至於價格,則會依照治療的範圍與斑點的數量而定。建議大家不要等到滿臉斑點時才開始治療。相反地,如果在早期只出現兩三顆斑點時就陸續治療,不但花費較少,恢復過程也比較輕鬆。
3、想讓皮膚更亮
這類人的皮膚沒有甚麼斑點問題,但看起來略微暗沉、不透亮,缺少光澤。如果想改善這方面的問題,其實不一定要花高額費用去做皮秒雷射等高單價療程;傳統的保養型雷射已經能達到很不錯的效果。若再搭配不管是口服、外用的美白藥物,甚至美白點滴,常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改善。
此外,水光針也是不錯的輔助選擇。它是將對皮膚有益的營養成份,透過細針注射到皮膚表層。水光針通常含有保水的玻尿酸,可提升皮膚的保水度,使整體膚況更加明亮、細緻。在療程中,也會加入傳明酸與左旋C,對膚色暗沉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4、全身或大面積美白
由於全身面積很大,使用外用美白藥膏或美白雷射不太可行,因此,最可行的方法就是透過口服美白藥或美白點滴的方式,讓美白成份散布到全身。陳醫師曾建議兩位想要全身美白的客人口服美白藥,一個月後回診時,他們覺得膚色確實變淺了一些,接近腹部的膚色。
5、突發事件後
當皮膚因大量紫外線照射而產生過度活躍的黑色素細胞時,陳醫師建議立即口服美白藥搭配美白點滴的方式。美白點滴的優勢在於吸收率高,是快速將藥劑輸送到全身的途徑,因此在突發急性事件中,穩定膚色狀態的作用尤其明顯。再搭配口服美白藥,可以讓療效加乘,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美白的天花板
最後,許多人會問:「我能白到甚麼程度?」陳醫師強調,美白的極限就是由基因決定的「基礎膚色」,不會出現保養品能無限美白的情況。所有美白保養品、甚至醫美療程,其作用都只是將因後天環境因素而被激化的黑色素細胞活性,調降回穩定、健康的基礎水平——是「調理」而非「漂白」。
想知道自己的美白天花板?陳醫師提供一個簡單的方法:看看自己肚皮的顏色。腹部是全身最少曬到太陽的部位,那裏的膚色,就約略是你透過努力能達到的最白皙程度。
美白過程一定要配合良好的防曬,才能維持成果。有一位務農的六十幾歲女士希望處理斑點,陳醫師問她:「你每天要在太陽下待很久嗎?」女士說:「要待很久啊。」陳醫師不建議她進行祛斑療程:「第一效果維持的時間很短,第二做完有更高的反黑風險。」他強調,如果沒有辦法做好防曬,醫美療程的效果也會很有限。@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