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標籤為「57名存戶上千萬元養老錢血本無歸」的話題衝上微博熱搜。據悉,2019年到2020年,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57名存戶在當地銀行營業廳買了「業務員」推薦的理財後,損失了1180萬元(人民幣,下同)本金,事發後,才得知這些人不是銀行職員。網民呼籲,銀行擔責。
據《新京報》10月24日報道,據受害者們自行統計,2019年到2020年,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57名存戶在當地某銀行營業廳購買了「業務員」推薦的理財後,損失了1180萬元本金。三名「業務員」在銀行營業廳用他們的手機,通過銀行APP,將錢轉賬給不同的商業公司,購買風險極高的理財產品。
理財到期後,存戶們發現本金和利息無法提取。事後,他們才得知,接待他們的三名「業務員」,並非銀行工作人員。
存戶反應,這些「業務員」身著類似「該銀行工作服」、在該銀行營業廳工作。存戶在銀行辦理業務時,「業務員」會主動詢問辦理甚麼業務,並協助存戶辦理業務,存戶很自然就把這些「業務員」當成銀行職員。
受害者絕大部份是中老年人,缺乏分辨能力,他們投入的是多年積攢的「養老錢」。事發5年,存戶們的損失仍未追回。他們認為,事發在銀行營業場所,銀行應該對他們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按相關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允許非本行人員在營業網點從事產品宣傳推介、銷售等活動。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鄭飛告訴《新京報》記者,如果有關部門認定銀行未盡到審慎經營義務,銀行應當受到相應的行政處罰。
此事隨即引發網絡關注。
網民表示,「我在某農商行被推薦過『保險』型儲蓄,因為是在銀行營業廳,乍一聽以為是穩妥型的呢,後來才反應過來她是賣保險的!如果是老年人很容易上當!」「我爸媽很多年前就被騙過,(『業務員』)穿了農行工作服,在大廳堂而皇之地支了個辦公桌,騙老年人是利息較高的存款,其實是保險,因為是穿了農行員工的工作服,老年人根本無法分辨。」「銀行這種操作N多年了,為甚麼沒人管?應該到哪裏去投訴?」
「既然在銀行裏面進行業務,銀行應該擔責。也可能是詐騙,這樣銀行就有配合之嫌。」「說銀行不知情,那是鬼話。買一套制服,端個板凳弄張桌子去銀行大廳試試,看有沒人追你出來。」「銀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方是誰,銀行是怎麼允許他們在那裏開展業務的。」「銀行看不到這些人存在嗎?都有監控,還能允許非工作人員在裏面操作了那麼多人的手機。」#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