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聽到有人說「喝水就胖」,這道出減重的其中一個關鍵——代謝。如果身體連水份都代謝不好,就會產生虛胖。在中醫角度,代謝差的原因是陽氣不足,養成易瘦體質的重點在於提升陽氣,特別是消化系統的陽氣。

陽氣是一種溫暖的能量。現代科學認識到線粒體是細胞能量的工廠。研究發現,久坐不動會讓線粒體功能變差,無法給細胞供應足夠的能量,從而引發多種疾病。線粒體功能下降與中醫所說的陽虛體質有類似之處。

陽虛的常見症狀

陽氣不足會導致代謝功能減弱,常出現以下症狀:

1)畏寒:⼿腳冰冷,微循環差,嚴重時在冬天手指腳趾發紫。

2)容易疲勞:四肢乏力,白天嗜睡。

3)消化系統問題:消化系統的能量不足,中醫稱為「脾陽虛」(脾與腸胃屬於一個能量系統),這時腸胃蠕動的力量不足,可能出現食慾變差、容易脹氣、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便秘或腹瀉。嚴重的患者吃進去青菜,大便出來還是青菜。

4)心血管與呼吸:心臟陽虛,會出現呼吸不暢、常常胸悶、心悸、容易喘,嚴重時可能有心臟衰竭的症狀。

5)腰膝酸軟:腎的能量系統與骨骼、關節有關,腰痠背痛、膝關節無力稱為「腎陽虛」。

6)頻尿、夜尿:「腎陽虛」也會影響泌尿系統。

7)睡眠與情緒:由於白天嗜睡,晚上反而睡不好。手腳冰冷得非常厲害,也不容易睡著。可能出現心情不好、煩躁、情緒不安。

消化系統是易瘦體質的基礎

陽虛的人減重後,很容易復胖,原因可能包括代謝速度緩慢;或是血糖波動大,分泌大量胰島素,而胰島素會增加脂肪生成;或是因壓力暴飲暴食,導致越吃越胖。

無論是提升陽氣,還是穩定血糖,在中醫看來都要從保養脾胃開始。然而,很多減重的人採用錯誤的節食方法,傷及脾胃。我經常對減重的人說:「你減重是為了讓自己更漂亮,如果讓自己氣色變差、腸胃壞掉,身體更虛,這樣乾脆不要減。而且在這種狀態下減重一定會復胖,復胖過程身體會更差。」

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意思是說如果患者的胃能消化食物,即使病情嚴重也有機會痊癒,如果連消化食物的能量都沒有,那麼就沒有生存希望了。因此,中醫治療的第一步通常是先養好脾胃。

脾胃修復方法

脾胃修復後,身體才能重新啟動健康代謝。對於曾經節食復胖的人,建議吃以下三種食物修復脾胃:

1)米湯/米油

喝米湯是養胃最快最好的⽅法。

製作方法:使用圓短的米,以一杯米對20杯水的比例,建議用砂鍋或陶鍋,慢慢熬煮兩小時。

食用方法:將上層濃縮的米油(像醬糊一樣黏稠的部份),在早上空腹時,溫熱地喝一碗。

功效:米油的精華帶有火候的能量。喝下去後,人會全身舒服,精神特別好。它就像一層醬糊,能修復胃壁,適用於胃食道逆流、胃潰瘍、胃糜爛患者。

2)四神湯

組成:淮山、芡實、蓮子、茯苓。台灣版常會加入薏仁。

如果是虛胖型,可以加薏仁促進水液代謝;如果身體已經很瘦,則不建議加薏仁。

功效:淮山和蓮子非常養胃。芡實補腎,茯苓能健脾利濕。中醫認為脾的功能強健,可以祛除水腫。

3)白米飯

建議暫時以白米飯為主食。進食時應細嚼慢嚥,慢慢將腸胃養好。

有人認為白米屬於精緻澱粉,會導致高血糖,甚至稱其為「死亡食物」,這是一種偏激的概念。吃白米養好脾胃,會讓身體的代謝更好,長遠來看有助控制血糖。

傷害陽氣的錯誤行為

除了吃養胃食物之外,更重要的是避免傷害脾胃和陽氣的行為,尤其是一些網絡流行的減肥方法,例如多喝水、吃生菜、喝蔬果汁,對於陽氣不足的人反而有害。

1)不吃早餐

早晨太陽升起,意味著自然界的陽氣上升,而人體也需要能量來提振陽氣。長期不吃早餐會導致身體能量不足。早餐應儘量吃溫的,不要吃冰的。

2)早上喝大量的水/冷飲

早上起來喝一大杯水(250cc到500cc),有些人認為有助排便,稀釋血液避免血栓,但臨床上觀察超過一半⼈不適合這種做法。

你可以做一個測試:每天早上空腹喝250cc的水,連續一周到兩周,是否更加容易脹氣?如果脹氣加重了,這就說明自己有陽虛的現象,不適合空腹喝太多水。因為水是陰柔之物(與陽相對),早上喝一大杯水會消減脾胃的陽氣。陽虛也會令腸子蠕動的動力不足,有些老年人反而會因早上喝太多水而便秘。

早上要喝多少水,答案因人而異。對於一般人來說,早餐前喝50cc為好。對於早起有運動習慣的人,可能需要多喝一些水。

另外,早上喝生冷的蔬果汁會驟然將陽氣「打下來」。即使將蔬菜燙過並加入薑或堅果,也需要考慮大量液體對腸胃的負擔。如果你連續喝了二、三周,發現自己神清氣爽,就說明自己脾胃陽氣充足,可以適應,如果出現腹脹、腹瀉,就不要繼續。

3)鹽份攝取過少

很多人擔心吃鹽太多容易得高血壓,但筆者發現有些人每天吃水煮青菜,加很少鹽,甚至不加鹽,一天攝鹽量不到一公克,這種人通常有陽虛問題。鹽份不足會導致心臟沒⼒,讓全身的能量不足。

4)吃太多生的菜

中醫認為食物有寒熱溫涼的特性,寒涼食物可以給身體降溫,但吃太多會損傷陽氣。蔬菜大部份偏寒,如果吃生的蔬菜,即使搭配橄欖油和堅果,寒氣仍高。如果將蔬菜燙過,就會減低寒性。

補陽氣的食物

多吃一些性質溫暖的食物,可以養胃並補充陽氣。

1)韭菜:性溫,可補腎陽,幫助身體抵禦寒冷,其粗纖維也有助於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注意事項:體質燥熱者應避免。哺乳期的產婦不能吃,因為可能減少甚至停止乳汁。

2)薑:可以提高身體陽氣,促進代謝。

生薑:生薑走表,意思是會讓身體表面發熱出汗,用於外感風寒。

乾薑:乾薑溫裏,意思是以溫暖腸胃為主,適合脾胃虛寒者。

注意事項:要提升陽氣,應多吃乾薑。生薑如果吃太多,對身體虛弱的人可能會把陽氣往外帶,導致身體更虛。曾有患者連續3個月認真喝薑湯,瘦了3公斤,變得非常虛弱,體重難以恢復。

3)南瓜:性溫,可以溫暖脾陽,是長養氣血的好食物。南瓜籽富含鋅,可以保護男性前列腺。

4)肉桂粉:主要用於補腎陽,在食物、咖啡中加肉桂粉是最簡單的食療方法。

增加陽氣的生活習慣

除了飲食調理,曬太陽、運動等生活習慣對增加身體的能量也很關鍵。

1)曬太陽

天人合一法:人體與天地間的能量都有陰、陽兩種,陰陽相互轉化。在人來說,後背屬於陽,而腹部屬於陰。在一天當中,中午以前屬於陽,中午以後屬於陰。在曬太陽的時候,上午背對太陽(背為陽),下午⾯對太陽(腹部為陰),讓身體與外界的能量合一,提升身體的陽氣。

精簡版:在中午11時到12時之間,花5到10分鐘,背部曬太陽,這是增加陽氣最簡單的方法。

研究證實,經常曬太陽並補充維他命D可以逆轉代謝症候群,特別是改善高血脂和高血壓。此外,有動物實驗發現,曬太陽的好處不僅是增加維他命D,還可以調節一氧化氮。一氧化氮是人體中極為重要的信號份子,幾乎與各個器官系統的健康都有關。

2)運動

走路:每天都要走路,走路是對心臟最溫和的運動,尤其適合老人或虛弱的人。研究發現,老年女性即使每周只有一兩天走路達到4,000步,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踮腳尖:坐下的時候,可以多做踮腳尖動作鍛鍊小腿的比目魚肌,增加身體代謝。

深蹲:深蹲對於心血管健康有益,血液循環變好也可提振陽氣。

3)輔助療法

泡腳:可以增加身體循環。

艾灸:點燃乾燥艾條來溫暖穴位,是增加陽氣的好方法。

綁腳睡覺:這是日本礒谷療法中的核心方法之一。方法是在腳踝以上、膝蓋上、膝蓋下各綁一條綁帶,兩腿合在一起,有助於補腎氣、補腎陽,並能提高心臟的陽氣。絕大部份患者嘗試後都表示,手腳不再冰冷,睡得更好。@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