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時分,波斯灣平靜的海面突然騰起一條火龍,轟鳴著衝上天空,消失在天際。隨後又有多條火龍騰起。這一幕發生在今年6月21日,美國海軍核動力潛艇向伊朗發射「戰斧」(Tomahawk)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目標是伊斯法罕的核基礎設施。

外界無從知曉,向伊朗核設施發射戰斧導彈的具體艦艇和地點,但美國海軍部長費蘭(John Phelan)證實,發射導彈的是一艘俄亥俄級導彈核潛艇,它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對伊朗核能力造成了重大破壞。

這次行動凸顯了戰斧在聯合打擊行動中即時打擊能力的價值。它能從海上迅速投送精確打擊,與空中打擊形成同步、多軸夾擊態勢。

這次行動也提醒世界,遠程巡航導彈已成為常規戰術的重要工具。戰斧憑藉其遠程、快速、穩定且可靠的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打擊能力,正在重新定義現代戰爭樣貌,它被用來控制戰鬥節奏,甚至改寫談判籌碼。這也讓人聯想到,俄羅斯為何對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導彈的可能性,作出如此強烈反應。

看看戰斧導彈背後的故事,就知道這幾乎是專為打擊地廣人稀的俄羅斯目標而生的武器。戰斧導彈的構想起源於冷戰時代,實際上是美國海軍在冷戰期間為攻擊蘇聯陸地目標而研發的。當時人們想找到一種方法,能夠從海上打擊敵人後方深處的目標,而又能避免載人飛機或大型艦隊可能面臨的風險。也就是需要一種射程超過1,600公里、高精準且經得起消耗的戰術打擊手段。靠固體或液體燃料火箭引擎推動的傳統彈道導彈,要麼成本高昂,要麼射程不足。於是,一種由渦扇引擎推進的遠程、低空、亞音速、精確制導的巡航導彈就應運而生。如今已逐漸演變成一個多用途家族,並成為美軍常規打擊力量的標配。

戰斧對地攻擊巡航導彈(TLAM)首次試射是在1972年,它長約6米,直徑約53厘米,看起來像一根帶有翅膀的灰白色桿子,但內部卻配備了強大的渦輪風扇引擎和先進的導引系統。

隨著數字導航、通訊鏈路與任務包選項的加入,戰斧導彈從單一任務演變成可在飛行中重新設置目標、可選擇不同類型彈頭並可多平台發射的「可編程打擊系統」。

它們可以攜帶單一彈頭來打擊難以攻擊的目標,也可以投放集束炸彈對機場、後勤中心和集結地等目標進行面殺傷。值得關注的是,曾經有一種攜帶20萬噸當量彈頭的核戰斧導彈。它們在1991年被封存,並於2010年被淘汰。

要理解戰斧導彈的打擊能力,不必只看彈頭的重量,而要看它如何「在時間與空間上給敵人製造壓力」。技術上,戰斧導彈的3個關鍵能力,讓它在敵方防空拒止區域能夠如履平地。首先,低空飛行使其能以地形為屏障,躲避遠程雷達的探測;其次,混合導航系統,包括中段採用的慣性導航、GPS和地形匹配,以及末端採用紅外與圖像比對等,使其即使在干擾環境中也能準確到達目標區域,並可以打擊固定和移動目標;第三,戰術型「或稱第4型」(Block IV)以後的戰斧導彈被賦予雙向數據鏈功能,可以在飛行中改變攻擊目標或取消攻擊任務,這種「邊飛邊改」的能力使戰斧從單一的毀滅性武器變成某種意義上的決策工具。將以上三者合在一起,戰斧已不是一枚單純的導彈,而是一套把情報、時間、目標以及攻擊策略緊密結合的系統。

歷史上,戰斧多次扮演了發動第一輪打擊的關鍵角色。在1991年1月17日「沙漠風暴」行動開始時,美軍潛艇與巡洋艦發射了122枚戰斧導彈,首波即癱瘓伊拉克的雷達、通訊與石油設施,為聯軍空襲鋪平道路。自此「戰斧」導彈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戰績。在20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動」中發射了800多枚戰斧導彈。多年來,戰斧導彈打擊了伊拉克、塞爾維亞、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也門以及伊朗的目標。

在這些行動中,巡航導彈被用來壓制敵方的指揮控制、摧毀重要基礎設施以及為後續的空地行動鋪路。它的戰術意義不在於一次性造成多大的破壞,而是大幅降低後續行動的風險。它的目標是打擊敵人的「眼睛」和「大腦」,從而改寫整個作戰節奏。這種效果在現代戰爭中,比單純的毀傷數字更具戰略價值。

近年來,戰斧家族不斷擴展:可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戰斧「5a型」(Block Va),可以鎖定並攻擊航行中的艦艇;戰斧「5型」(Block V)則整合更多通訊與感應器,提升投送與目標識別能力。這意味著,曾被視為「陸地巡航導彈」的戰斧正在向對海攻擊與綜合任務能力方向發展,使用場合越來越多樣化。

最近,關於美國是否會把戰斧交給烏克蘭的討論成為解決烏克蘭戰爭的核心問題之一。克里姆林宮一方面稱,戰斧導彈不會改變烏克蘭戰局;同時卻又警告美國,提供戰斧導彈會導致衝突升級,並使美國更深地捲入衝突,因美國需要為戰斧的使用者提供目標情報。

其實,不管俄羅斯如何淡化戰斧導彈的作用,這種遠程精確打擊能力都將顯著改變烏克蘭的戰場局勢。假設烏克蘭獲得戰斧導彈,這些射程超過1,600公里的武器可用於打擊韃靼斯坦的沙赫德無人機工廠,以及至少67個俄羅斯空軍基地與能源節點。烏克蘭手中的戰斧導彈可以毫無預警地針對俄羅斯的能源基礎設施進行精準打擊。這些導彈將以低至約30米的高度貼近地面飛行,躲避雷達;並以大約800公里/小時的速度沿著不同路線飛向目標,然後在目標上空匯合,在分散防空火力的同時,進行協同打擊。

這意味著進入烏克蘭的戰斧導彈將給普京帶來幾乎無法解決的防空難題。實際上,俄羅斯的防空系統無法覆蓋每個偏遠的能源基礎設施和所有露天停放飛機的空軍基地。

特朗普表示,希望局勢不至於惡化到必須讓美國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導彈的地步,他仍期望能在不動用這一武器的情況下結束戰爭。但同時將這種導彈描述為「非常危險」和「不可思議」。特朗普將戰斧導彈作為一個非常不確定的因素擺在普京面前,似乎是對普京一再視特朗普的和平進程為兒戲的回應。

普京對特朗普的威脅空洞且代價高昂,相比之下,特朗普對普京的威脅則顯得更加真實。美國陸軍的「提豐」中程能力導彈發射系統,是一種牽引式車載導彈發射系統,該系統可用於發射戰斧導彈。去年,美國陸軍在不到15小時的時間內用C-17運輸機將一套「提豐」系統部署到12,000公里以外的菲律賓北呂宋島,參加軍事演習。如果特朗普願意,同樣的系統可以在24小時內抵達烏克蘭。

戰斧導彈與烏克蘭的遠程無人機和巡航導彈混合使用,將加劇對俄羅斯能源的壓力,而俄羅斯能源幾乎是普京政府最大的收入來源。正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所說,對俄羅斯能源的攻擊是「見效最快的製裁」。

擔心戰斧導彈庫存耗盡或許是不必要的。美國仍有約4,000枚戰斧導彈庫存,而像美國海軍標準-6(SM-6)這樣的新型導彈也已投入使用。美國陸軍也已裝備新型「暗鷹」遠程高超音速武器系統。而且美國已經開始向海外出售戰斧導彈,去年日本購買了400枚戰斧導彈,用於在第一島鏈對抗中共和北韓。

我們把視綫轉移到今年6月波斯灣平靜的海面,大約30枚戰斧導彈與B-2轟炸機密切配合,精準摧毀了伊朗核設施。它提醒人們,當遠距離精確打擊成為戰爭常態,每一次決策的份量都會變得更加沉重。絕非普京所說「不會改變烏克蘭戰局」,戰斧的陰影,仍懸在克里姆林宮上空。@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