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近日發布「十五五」規劃建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與高質量發展。但專家認為,該規劃將資本市場變成了政治工具,且在投資與消費難以兼顧的矛盾下,試圖靠消費拉動經濟的設想面臨結構性困境,目標能否實現存疑。
新華社10月28日報道,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10月23日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該《建議》將「十五五」時期定位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階段」,提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強,以及加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等戰略部署。習近平在中共四中全會上就《建議》起草情況作了說明。
分析:資本市場成了政治工具
然而,這份看似全面的發展藍圖,在專家眼中卻矛盾重重。針對「十五五」規劃的資本市場定位,大陸資本界資深人士徐真表示:「通篇都是圍繞著黨管金融的主線來布局的。」他認為,資本市場已被明確定位成為服務中美科技競爭的政治工具。但這一策略面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
徐真對《大紀元》表示,規劃提出「在資本市場上為新產業新業態提供更加包容的金融服務」,實質是通過放寬融資條件,利用科創板、北交所、新三板等多層次市場,為科技企業輸血。
「整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構成已經以國家隊為主,包括公募基金、央企委託投資機構,以及地方政府主導的產業投資基金。」他說,在外資撤離、散戶信心受挫的背景下,「想通過資本市場融資來解決中美科技競爭問題,實際上全靠舉國之力推動,但在地方財政如此緊張的情況下,能拿出的錢極為有限。」
對於中共新推出的合格境外投資者制度優化方案,徐真認為這不過是「統戰工具」,審批標準取決於能否實現政治目的而非市場原則。
他警告,隨著稀土和鋰電池出口管制新規出台,「這實際上是對西方的宣戰書」,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壓力將持續加大,「投資中國資本市場需要三思而行。」
分析:靠大幅增加消費來拉動經濟註定要失敗
時事評論員李林一揭示了「十五五」規劃中存在的一個根本矛盾,即在維持投資驅動的製造業發展與轉向消費驅動的經濟增長之間的矛盾。他對《大紀元》說:「靠消費拉動經濟,意味著(當局)投資於人,增加福利、工資。而靠投資拉動經濟,則是投資於物。兩者不可兼得。」
李林一分析認為,中共並無意放棄實體經濟,仍計劃大力發展製造業,特別是晶片產業,這些都需要大量投資,本質上仍是延續過去數十年的投資拉動模式。在中美貿易戰持續的情況下,這種投資更被視為支撐科技、軍事對抗的必要手段。
「對實體經濟的投入不可能削弱」。他說,在這樣的背景下,「這個十五五規劃,想靠大幅增加消費來拉動經濟,註定要失敗。」
此外,他認為,決策層對福利社會本身持保留態度,這進一步限制了消費驅動戰略的實施空間。
分析:「十五五」規劃面臨結構性困境
「十五五」規劃雖然提出了全面的發展目標,但實施層面面臨多重結構性困境。從資本市場看,徐真認為,當投資者結構高度依賴國家隊、外資持續流出、散戶參與度下降,市場的融資功能和資源配置效率必然受限。
從經濟增長模式看,李林一表示,在保持製造業投資強度的同時提振消費需求有現實困難。這種結構性矛盾在資源有限、外部環境趨緊的情況下將更加突出。
從外部環境惡化的因素看,李林一提到,出口管制新規引發的國際反應,以及美中對抗持續升級,都表明外部約束正在收緊,這將進一步壓縮政策調整空間,增加規劃目標實現的難度。#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