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緊張持續五年後,雙方在特朗普總統上任後的近期出現有限緩和。關稅談判與高層互動雖暫時減壓,但中國學界普遍認為,制度與戰略分歧仍在擴大,兩國關係已進入「短期緩和、長期對峙」的新階段。
美中關係「階段性緩和」
近期,中美雙方在關稅與談判上出現有限進展。美方暫緩部份項目實施,中方釋出進口農產品與稀土出口的調整訊號。多位中國學者表示,這一階段性緩和並未觸及結構問題,兩國在制度與戰略層面的分歧仍在擴大,形成「短期緩和、長期對峙」的格局。
本周,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預計於亞太經合會(APEC)期間在首爾會晤。此前,雙方官員已就貿易協議框架達成共識,擬延長現行關稅休戰至11月中旬。
美方同意暫緩對中國商品徵收100%關稅,中方則承諾擴大美國農產品採購,並在稀土出口問題上展開談判。中國商務部表示,希望避免重回「單邊主義的叢林法則」,強調應維持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貿易體系。
上述會晤被外界視為當前美中經貿局勢的緩衝窗口。
雙方結構性矛盾未有改變
但中國學界普遍認為,雙方結構性矛盾未有改變。北京社會學者唐文祥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關係緩和只是暫時現象,對峙才是未來兩國的基本格局。
2025年初,美國蘭德公司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美中經濟雖保持互賴,但在供應鏈與制度層面存在持續分歧,短期內難以重建信任。3月,《和平外交評論》刊文分析,中國正減少對美市場依賴,拓展新興市場貿易,並強化產業鏈韌性。
對於日前馬來西亞吉隆坡談判中達成的初步成果,唐文祥認為並不意外。他說,北京的戰略重點已由「對美協調」轉為「自主強化」,核心方向是降低外部依賴。「中共四中全會公報中已說得很清晰,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他們要搞自己的一套,降低對美國的依賴。」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中共官方為提振疲弱經濟,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試圖以技術自主、擴大內需與強化供應鏈安全推動半導體、新能源及高端製造產業。
但政策至今未見成效,目前除出口外,中國主要經濟指標仍持續下滑。
北京靠出口 實施「外移分散」
學界觀察指出,當出口成為中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時,原本「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政策目標實際上已出現反轉。
中國社會科學院前研究員陳先生指出,官方的「內循環」概念原欲減少對外部市場與技術的依賴,但內需疲弱、產業創新不足,導致出口再度成為唯一支撐點,結構性依賴未改,反而強化中國對全球市場的脆弱性,也引起美歐不滿。
根據中國商務部資料,2024年中國對東盟出口增長7.8%,對非洲增長6.3%,對美出口下降4.2%。學者認為,出口結構變化顯示北京正實施「外移分散」策略,以降低單一市場風險。
美對華封鎖未有放鬆
陳先生進一步指出,美方在技術與供應鏈領域對中共封鎖未有放鬆。去年底,美國商務部新增對華晶片與量子計算設備出口限制,並推動「關鍵技術聯盟」,限制中方企業參與,使中國加速研發替代技術。
根據中共工信部資料,2024年中國半導體設備投資增幅達18%,新能源車與儲能產業投資增長超過20%,顯示產業政策資源正在圍繞「科技自給」重新配置。
官方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佔出口總額14.7%,較2018年的約20%明顯下降。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分析,至2025年第二季,該比例進一步降至約10%。同時,《外貿促進法》修訂草案於2025年9月提交審議,顯示北京正加強外貿政策制度化收縮。
美中對峙將持續延伸
中國國際貿易關係學者常程表示,短期的經貿緩和屬策略性安排,目的在爭取時間與空間,為技術自主與市場替代創造條件。長期而言,美中對峙將在技術、制度與全球治理層面持續延伸。
過去二十年,美中兩國貿易佔據全球主要市場。當中國同時與美、歐盟發生貿易摩擦時,經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
常程說,國內企業關停,失業高企,中共四中全會公報重提「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全面從嚴治黨」,顯示執政壓力加大。「你看網上影片,到處是自殺、搶劫、報復社會、沒飯吃,你就明白社會現狀了。」#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