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天水圍的樂善堂梁銶琚學校(分校)在27日公布,由今年9月新學年起,該校已全面停止中英文科默書評核。前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經理楊穎宇博士對上述做法表示肯定,他稱這是香港教育制度裏開啟了一個先河,「令到香港教育界都總算有些希望。」

楊穎宇指,學生由幼稚園開始功課壓力就非常之大,他們在課堂以內甚至在家裏,都要被迫做很多功課、要記很多生字等。如果能夠將準備默書的時間用在更加充實的教育活動裏,其實對學生成長會好很多。

他又舉例,在英國的小學沒有默書,回家也沒有甚麼功課,一年裏面,其實只做幾次功課。但其實學生都會學到很多東西,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效果。「所以,如果能夠在香港,都開始實行這種能夠減免默書這類學習壓力的話,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好處。」

被問到有家長擔憂取消默書會導致學生不懂字怎麼寫(尤其中文字),即使單純給學生抄10次亦未必能記得住。楊穎宇認為,華人始終對於默書、機械訓練有一種宗教式的沉迷。他再舉例在歐洲,尤其是德國、北歐的學校,在小學中後期才開始要執筆寫字。他坦言,對於華人來說,未必那麼適應取消默書,但「萬事都要有個開始」。又說:「太早令到學生習慣了或者沉迷了機械式訓練的話,對於他們的大腦思維,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楊穎宇分析家長的疑慮來源於價值觀的取向,「如果你本身沉迷於機械式的,你就可以回到一些默書的教育系統裏面。如果你心怡一些開放式訓練思考的教育模式的話,其實現在這間小學所做的事,就是開啟了一個先河。令到香港教育界都總算有些希望。」

他強調,這是各家長個人的選擇,不一定誰對誰錯,始終家長本身能為子女做一些選擇。建議如果學生不會喜歡做一些比較枯燥的訓練(如默書等),家長可以找一些適合自己子女的學校,相反,如果家長覺得子女不適合開放式的教育的話,可以離開此類系統。

楊穎宇形容香港學生「習慣操練」,例如中學文憑試(DSE),讀三年,三年都會狂操練past paper(歷屆試題)。一些香港人移民到英國,「在這裏有學校到最後兩個月先至操練past paper,覺得好不習慣。香港是一個習慣操練的民族。其實好難徹底改變這個文化,所以有學校願意作出改變,應該大力支持。」@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