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某縣有一位封翁(指官人的父親),年過六十了,生性愛酒;他常以寬厚之心對待他人,但教子卻很嚴厲。封翁有三個兒子,長子已經進士及第為庶吉士進入翰林院學習,次子與三子同時在鄉試中考中了舉人,現正入京師參加會試。封翁的心情快樂可想而知,飲酒更加豪爽了。當時正是麥收季節,家裏只有一個僕人,又老又病,封翁就親自進山莊去收麥。

話說先前有一個乞丐名叫允兒,不知是哪裏人,年紀約十五六歲,他和封翁同姓。允兒說出了自己出來乞食的緣由,封翁借一些事來試探他,看他確實十分誠實慇勤,就高興地留他下來作僕人使喚。時間長了,允兒更加得到他的信任,凡是要置辦衣鞋用物,以及前往山莊飲食等等活兒,都交給允兒安排。

有一天,封翁和四五個鄰近的老翁,在垂楊之下聚飲,大家都飲醉了。這時剛好有一個拾麥穗的女子從他們前面走過,封翁指著這一女子說:「這個女子有大福相。」

一位老翁說:「這是某翁的女兒,還沒有說親。」飲醉了的封翁說:「我們兩家聯姻怎麼樣?」

女子的父親某翁頓時變了臉色,說:「你家三位公子都已結婚,我家的門第雖然不能和你相比,難道我願意把女兒嫁給你的兒子做妾嗎?」

封翁自知失言,笑著回答:「不是的。因為我三個兒子將來都要出外做官,家中沒有治理家務的人。允兒和我是同宗,是我過繼的第四個兒子。」

某翁說:「您果真指定他為繼子,我就將女兒嫁給他。」。

這時旁邊有兩位老翁同時說願意當媒人,正在議論的時候,允兒捧著菜餚、提著酒壺到來。大家拍手大笑說:「新女婿來了,快來拜見岳父!」

這位未來岳父又說:「必須先定了父子名分,再說婚姻之事,不要招致後悔,以後讓旁人議論。」

眾人說:「這話說對了。」眾人就立即拉允兒跪在封翁面前。老翁說:「從今以後我收養你做第四個兒子,娶某翁的女兒為妻,我待你與我親生子一樣,沒有親生或收養之分。」

允兒立即叩頭謝恩。眾人又扯住允兒行求媒謝婚禮,奉酒而拜,拜完又奉酒。圍觀的人很多。一直飲到夕陽西下才歸去。

第二天中午,封翁因為醉酒而昏睡在床上。兩個媒人來到了,叫道:「還未曾起床?是否昨天的事有變卦,所以懶在床上了?」封翁聽到聲音急忙起來,說:「你難道不知道我的諾言就像季布那樣講信用嗎?何況偶然遇到這樣的事,一說就成,這是天生的緣份啊。」說完急忙整理衣帽,出來向媒人道謝,擇好吉日備禮行聘。

過了十多天,收穫的事完成,允兒跟隨著封翁回家。這一天,封翁三個兒子都從京城回來了,封翁告訴他們允兒的事。

三個兒子都很高興地說:「有弟弟代勞照顧好父親,也就彌補了我們不能隨侍身邊奉養父親的遺憾了。」

允兒與三位哥哥的友愛如同親兄弟。第二年封翁便為允兒完婚。隔年允兒即生了一子,此子天資聰敏,跟隨在伯父任所裏讀書,長大後科第連登,扶搖直上,政績與文章,都膾炙人口,成為名聲地位顯赫的大官,品德、才學為鄉人所推崇敬重。

當初允兒不過是藉由服侍封翁來餬口,所以慇勤謹慎,不曾設想過終身的寄託,即使是侍奉封翁遊玩和聚會宴饗,他也不過認為是封翁聚老友敘舊,調笑以樂暮年;誰料到一個玩笑會弄假成真,最終,賤乞丐允兒以子而貴。

收僕人作為兒子,把女兒嫁給了僕人,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事,而這二位老翁都能做到這點。上天讓允兒的兒子顯貴,正是用以表彰這二位老翁之善也。#

資料來源:《咫聞錄》

——看更多 【古道人生】系列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