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我失業了。那時對於我來說實在是太糟糕了。我和妻子剛買了第一套房子,而且我們即將迎來第一個孩子。作為一家小型刊物的編輯,我拒絕撤回一篇即將發表的文章,對方要求撤稿的理由是文章涉及一位知名政客一些有爭議的政治交易。撤稿對於一些編輯來說也許很容易,但我做不到。我覺得那樣做不對。所以我準備了一封辭職信,希望事情不會走到那一步。但最終,我還是在無奈之下選擇了離開。
當然,失業通常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但是對我來說,卻並非如此。首先,現在看來那一次的變動對我的職業生涯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我堅持了自己的信念。這種感覺讓我感到自豪,在經歷了最初的痛苦之後,我感到踏實滿足。
1. 堅持原則,做正確的事
雖然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那件事對我的性格發展至關重要。偉大的古羅馬思想家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認為,明知道會遭受損失,依然堅持做正確的事,這是美德的重要組成部份。
西塞羅在其名著《論義務》(On Duties,公元前44年)中寫道:「為了權宜之計而犧牲自己職責的人,就像為了躲避風暴而砍斷船桅的人一樣。他暫時得救了,但卻永遠沉沒了。」
背後的道理很簡單:在重要的事情上,要堅持原則,即使要付出代價,亦在所不惜。
以下是古代先賢哲學家們提出的另外六種處世策略,可以幫助我們創造更美好的人生。
2. 掌控自己的內心世界,不受他人控制。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8年-公元前347年)曾經說過,「首先要取得的也是最偉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我。」這位古代先賢認為,讓內心的慾望支配自己是最「可恥和卑鄙」的事情。
五百年後,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約50年-約135年)敦促人們將精力集中於自己的內心。他認為幸福源於節制慾望,選擇那些不會奴役人的快樂。他睿智地將此視為通往內在的和外在的自由的道路。畢竟,一個能夠掌控自己的人,很難被他人左右。
如今許多人將精力集中在試圖改變外部的世界,卻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十分愚蠢的。要想改變世界,就要先戰勝自己。記住,這並不像聽起來那麼容易做到。
英國著名詩人克利夫‧斯特普爾斯‧路易斯(Clive Staples Lewis,1898-1963,通稱C. S. Lewis/C‧S‧路易斯)在其名著《返璞歸真》(Mere Christianity)中寫道:「 一個人只有奮力從善,才會意識到他的不堪。」
3. 重視工作,並從中獲得樂趣
許多後現代思想家認為,工作是強迫性的,會導致人格貶損,令人與人之間變得疏離。這種思潮令人不安。
這不僅是對工作的悲觀看法,更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我們許多人都體驗過工作的物質成果,可以領到薪水,以及它帶來的難以言喻的精神滿足感。年輕時,我做過服務員、屋頂維修工和垃圾工人——有些人認為這些工作有辱人格或有「剝削性」。我並不想美化這些工作,它們確實很辛苦,很累人。然而,我從每份工作中所獲得的,遠遠不只是金錢。只要心態正確,工作就是自我提升最可靠的途徑之一。而且,如果是出於自願,工作也是人性的一部份。
「當一個人能夠安心享受自己勞動的成果時,他自然會渴望改善自己的境況。」英國近代哲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在《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中寫道。
斯密看到了工作所帶來的尊嚴和獨立。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既能塑造品格完善人格,又能建設社群造福社會,它是人類自由最真實的體現之一。
4. 追求自己的幸福,尊重個體選擇
愛爾蘭近代詩人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1900)曾經說過:「無私就是不干涉他人的生活,讓他們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段引言將個人置於其應有的位置,並提醒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人生的主人是你自己,不是部落,也不是國家。在一個自由的社會裏,個人可以自主決定自己的需求和價值觀。這並非「自私」(selfishness),而是一種社會福祉。英國近代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密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曾指出,當人們能夠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並追求自己的夢想時,社會才能繁榮發展。
「隨著個性的發展,每個人對自己的價值都會增加,因此對他人的價值也會增加。」密爾在《論自由》(On Liberty,1859)中寫道。
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用美國開國先賢湯瑪斯傑斐遜(1743-1826)的名言來說就是「追求幸福」(the pursuit of happiness),這是人類尊嚴和繁榮的核心。不要讓任何人替你選擇道路,而是要明智地選擇,並承擔伴隨自由而來的責任。
5. 將美德培養成習慣,尤其要培養謙遜的品德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認為,美德並非統治者可以強加的。事實上,美德需要選擇。他還指出,美德是通過我們的行動來展現和發展的。
「我們通過行正義之事而變得正義,通過行節制之事而變得節制,通過行勇敢之事而變得勇敢。」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中寫道。
如今人們對美德存在諸多誤解。許多人認為,信仰本身就能使人成為有德之人。這純屬無稽之談。美德是後天習得的。我們並非通過信仰,而是通過實踐,才能變得有德。因此,我們要致力於四項基本美德:審慎(prudence)、公正(justice)、堅毅(fortitude)和節制(temperance),同時也不要忘記謙遜(humility),古羅馬哲學家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年-430年)把謙遜稱為「其它一切美德的基礎」。
6. 直面死亡,才能活得灑脫
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Seneca,公元前4年-公元65年)曾說過,人生的悲劇不在於生命的短暫,「而在於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所以我們必須每天都為死亡做好準備。」
這話聽起來或許有些陰森恐怖,但卻是至理名言。我們很容易忘記這一點,然而死亡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份。我們不僅會失去摯愛之人,我們自己也終將離開這個可愛的世界。加拿大當代電影製作人凱蘭·福特(Caylan Ford)在總部位於紐約的《第一要務》(First Things)雜誌上發表題為「麻雀的隕落」(The Fall of a Sparrow,05/26/25)的文章指出,直面死亡這個現實會帶來諸多益處。
她寫道:「對死亡的認識會讓我們謙卑,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虛榮、傲慢和對他人的蔑視,並打破我們能夠掌控自己命運的任何幻想。」
與許多古希臘思想家一樣,古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年-公元180年)認為懼怕死亡是不理智的,因為死亡是人世間最自然的事情。而柏拉圖則告訴我們,儘管他的老師、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9年)被判處不公正的死刑,但他依然坦然地走向刑場。
「我認為,一個真正將一生奉獻於哲學的人,面對死亡保持樂觀的態度或許是正確的。」蘇格拉底在柏拉圖的《斐多篇》(Phaedo)中說。
直面死亡,接受人終有一死,我們就能學會如何更充實、更明智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7. 早睡早起,持之以恆
我的牧師說,他每天早上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跪下禱告。我也嘗試過養成這個習慣,但收效甚微。我之所以分享這個軼事,是因為每個人都聽過「起床後無精打采」這句諺語。事實證明,我們如何起床、何時起床確實是很重要的。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早睡早起確實很重要。早起的好處顯而易見,包括降低患抑鬱症的風險。但我們如何起床幾乎和何時起床一樣重要。馬可·奧勒留認為早起至關重要,因此他每天都會做好準備。
「當你早上醒來時,告訴自己:今天我遇到的人會是愛管閒事、忘恩負義、傲慢自大、口是心非、嫉妒成性、脾氣暴躁的人。他們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他們無法分辨善惡。」他在名著《沉思錄》(Meditations)中寫道。
人人都需要睡眠,但是每天早晨自律地起床,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這一點極為重要。作為三個孩子的父親,我可以作證,早晨陪伴孩子,為他們準備早餐,穿好衣服,為新的一天作好準備,這對於一個家庭的正常運轉來說至關重要。#
作者簡介:
喬納森·米爾蒂莫爾(Jonathan Miltimore),是總部位於麻薩諸塞州的知名智庫「美國經濟研究所」(Americ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簡稱AIER)的高級編輯,曾任總部位於佐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經濟教育基金會(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簡稱FEE)網站的執行編輯。他的文章發表在《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CNN、《福布斯》(Forbes)、霍士新聞(Fox News)和《明星論壇報》(Star Tribune)等眾多媒體。
原文:7 Powerful Strategies From the Great Philosophers for a Better Life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