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表示,隨著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將於11月10日在巴西登場,全球焦點再度落在歐盟與大陸身上。這兩大經濟體在美國於特朗普任內退居次位後,已成為全球氣候外交的實際主導力量。

歐中雙方於7月北京峰會上承諾,將共同推動「全球公正轉型」,並為巴西會議的成功鋪路。不過,華麗的外交辭令背後,兩者在減碳策略上的路徑卻南轅北轍。

歐盟採取「碳價導向」模式,目前每噸碳價約78歐元;大陸則走「供應驅動」路線,透過大量生產綠色技術產品推動轉型,而非直接削減排放。

大陸的綠能科技確實顯著降低了再生能源與電動車成本,但其工業體系仍高度依賴燃煤。歐盟的碳排放交易體系(ETS)徵收的碳價是大陸的十倍,令污染行為成本大幅提高,企業與家庭因此被迫節能減碳,成效顯著。

不過,由於其他主要經濟體多未建立同等水平的碳定價制度,歐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受到壓力。儘管如此,歐盟透過內部化排放成本,向全球傳達「氣候行動必須伴隨犧牲」的訊號,有助推動體系性變革,但若大陸、美國與印度三大排放國不跟進,其成效將受限。

同時,大陸則憑藉龐大的製造能力與規模經濟,在綠色產業領域展開攻勢。北京的策略是以技術創新與成本優勢向全球輸出再生能源產品。2023 年,大陸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超越全球總和,但其中三分之二產品出口,部份因供過於求而滯銷。雖顯現產能過剩,但也帶來全球低價綠電供應,助力從印度到非洲的能源轉型。

大陸在推動脫碳的同時刺激出口,動機或許帶有自利成份,但實際上確實有助全球減碳進程。值得注意的是,大陸自2021年啟動碳交易體系以來,已逐步擴展至鋼鐵、鋁與水泥產業,為提高碳價及擴大覆蓋範圍奠定基礎。不過,目前碳價仍偏低,對抑制燃煤需求的作用有限。

大陸之所以遲未採取更強力的需求管理措施,主因在於憂慮削弱製造業競爭力。大陸燃燒了全球一半的煤炭,多用於工業製程。為維持出口導向增長,北京未加入「全球甲烷承諾」,並以漸進方式推進鋼鐵、水泥及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的深度減排,以平衡綠色轉型與經濟發展。

Natixis指出,真正的氣候領導力在於平衡供應與需求兩端:歐盟以高碳價抑制消費,而大陸若能在供應驅動基礎上結合更大膽的國內定價與產業監管,其影響力將更為深遠。

展望COP30,歐中雙方可在綠色金融標準、碳核算互通與電池循環經濟等領域尋求務實突破。歐洲應堅定推進碳定價機制,而大陸則應加速擴大碳交易市場,同時推動電網整合與逐步淘汰煤炭,以實現真正的全球減碳共識。@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