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在與兩個東南亞國家簽署的貿易協定中加入特殊的「毒丸條款」,為美中戰略競爭增添新的外交武器。

《金融時報》周四(11月6日)報道說,在上周,美國與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簽署的兩項新協議中規定:如果對方簽署任何可能損害「美國核心利益」,或「對美國安全構成實質性威脅」的競爭性協議,美國有權終止這些協議。

貿易專家稱這些條款為「毒丸」條款,因為賦予了美國更大機動性,同時也相當於對與北京保持密切貿易關係的小國進行「忠誠度測試」,並可用於重塑美國未來在東南亞及其它地區的貿易談判格局。

特朗普總統第一任期內堅持在《美墨加貿易協議》中加入毒丸條款,規定任何締約方在與非市場經濟國家啟動自貿協定談判時,需提前三個月通知其他締約方;若實際簽署自貿協定,其他締約方可在六個月內通知退出協議,並建立新的雙邊貿易安排。同時,該條款還賦予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與其它國家自貿協定的特別審查權。

外界普遍認為,中共治下的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非市場經濟國家,美國的毒丸條款是在直指北京。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地緣政治與戰略學教授西蒙·埃文內特(Simon Evenett)在一篇研究中指出,「毒丸條款最終將把貿易協定從純粹的商業工具,轉變為管理夥伴國更廣泛的對外經濟政策導向工具」。

他表示,美國與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簽署的貿易條款賦予美國單方面終止權,將增強華盛頓的區域影響力。此外,與馬來西亞的協議還要求其遵守美國的制裁和其它經濟限制措施。

「美國正試圖通過這些協議保護其市場准入優勢,並試圖重塑過去幾十年形成的『亞洲工廠』格局。」他補充。

埃文內特表示,2020年簽署的《美墨加協定》有明確的法律觸發條件,而美國與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簽署的協議條款則更為寬泛。

布魯塞爾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智庫經濟戰略中心主任瑪麗亞·德默齊斯(Maria Demertzis)表示,毒丸條款是對全球多邊主義的「又一記重擊」,凸顯美國對北京試圖主導東南亞地區供應鏈的擔憂,但這些條款能否真正限制或減緩供應鏈對中國的依賴還有待觀察。

「這就像是特朗普總統說『我才是老大,你們得聽我的』,你不得不問,這些國家有甚麼籌碼能拒絕接受毒丸條款。美國的目的是阻止中方通過這些東盟國家滲透美國。」她補充。

美國已經對經由東南亞港口轉運的中國製造商品徵收40%的「轉運」關稅,而「毒丸」條款則是新增的一項額外措施。

貿易分析人士將密切關注美國與包括泰國和越南在內的其它東南亞國家正在進行的「對等關稅」談判結果,觀察是否同樣納入「毒丸」條款。

華盛頓最初並未把跟多個東南亞國家的談判列為優先,直到特朗普與柬埔寨和泰國領導人就兩國邊境衝突後的和平協議進行互動,才重啟貿易談判。

根據條款,美國將這兩個亞洲國家的進口商品關稅從最高49%降至19%。

該地區國家長期希望在美中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中國是這些國家的主要供應國,而美國則是重要的出口市場。

在特朗普總統4月初宣布徵收「對等」關稅後的幾周,中共黨魁習近平出訪東南亞國家。

一位特朗普政府官員表示,美國的目標是「通過關稅和雙邊談判及協議,消除破壞性的貿易逆差,保護美國產業和工人」。#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