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專欄作家和網絡社媒活動者,我注意到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互動量最高的帖子很少是那些能凝聚人心的帖子,它們通常是那些煽動情緒、激怒他人或挑起分歧的帖子,也是那些迎合大數據算法(algorithm)的帖子。

然而,我的工作之一就是維持正常互動。當一篇帖子表現良好時,我自然會想:好吧,人們對它有反應。這會影響我接下來發布的內容——我的表達方式、重點,甚至我對自己「領域」(lane)的定位。

如果表現最好的內容實際上並不能代表真正的我,那該怎麼辦呢?

例如,我為《大紀元時報》專欄撰稿,我知道某些話題很吸引讀者。但這是否意味著我應該只寫那些能獲得點擊量的文章?或者我是否有責任繼續寫我認為有意義的文章,即使它們不會在網上爆紅?

上周,我發布了一段在我牧場拍攝的短片。我站在牛群旁邊,談論進口阿根廷牛肉的決定,以及我指出這對美國農民來說並非好事。通常我的影片播放量在7,000到10,000左右。而這段影片的播放量卻接近80,000,僅僅因為我在這個影片中提到了特朗普總統。

隨之而來的是兩千多條評論,其中不少充滿惡意。有人罵我愚蠢,說我「活該」。還有人說我老得快,或者說我看起來不健康。甚至有人詛咒我的家人。

但有趣的是:從來沒有人當面跟我說過這些話。現實生活中,人們都很友善。我們可能會有分歧,但我們仍然會像對待正常人一樣對待彼此。

然而,在網絡上,規則卻截然不同。算法獎勵分裂,而分裂又能提升用戶參與度。用戶參與度促使內容創作者更加專注於任何能引發熱議的話題。這是一個循環:憤怒帶來點擊量,點擊量帶來收入,而收入又反過來刺激憤怒情緒。

問題在於,我們越是深陷於這種反饋循環之中,就越容易把它誤認為真實生活。我們開始覺得世界就像社交媒體上的評論區一樣殘酷分裂。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社交媒體是一種精心策劃的、人為營造的設計體驗,與現實世界幾乎毫無關聯。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甚至自己做了一些小測試。當我發布的內容是關於上帝,關於信仰、感恩,或者任何能帶來平和的話題時,互動量會急劇下降。但當我談論政治時,互動量卻會飆升。

所以我不禁要問:人們對政治的虔誠程度是否超過了對上帝的虔誠?還是說,算法會放大那些讓我們憤怒、沮喪或分裂的事物?

因為這套系統似乎更傾向於獎勵令人惱火的內容,而不是激發靈感的題材。算法深知憤怒的傳播速度遠超平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種模式無處不在:那些容易激怒人們的內容總是傳播得更遠。這絕非偶然。機器正在精準地學習如何讓我們不斷滑動屏幕,而衝突正是它最喜歡的燃料。

但是當分裂有利可圖時,團結就開始消失。當憤怒的聲音被放大時,和平的聲音就會被淹沒。不久之後,我們就會開始相信這個世界比實際情況更加充滿憤怒。

這種信念塑造了一切,包括我們的談話、我們的政治,甚至我們的安全感。它讓我們害怕說真話,因為細微差別不會流行開來,平和善意也不會迅速傳播。

所以,我們面臨的真正選擇或許不僅僅是我們消費甚麼,而是我們創造甚麼。

作為網絡社媒內容創作者,我可以追求流量,也可以堅持做我認為真正重要的事情。我可以談論那些能帶來點擊量的內容,也可以講述真相,即使講述真相不會得到應有回報。

因為事實是,神並不衡量受眾的參與程度。

他衡量的是勇氣、正直以及即使在不受歡迎的情況下也願意堅持說真話的勇氣。

所以下次我發帖的時候,我會問自己:我是在迎合算法,還是在滋養靈魂?

或許——僅僅是或許——如果我們當中有足夠多的人選擇後者,這台機器就會改變。或許它最終會開始給予我們靈魂真正渴望的東西:團結、友愛和神。

作者簡介:

莫莉·恩格爾哈特(Mollie Engelhart)是一名再生型農業從業者和牧場主,致力於糧食主權、土壤再生,並積極推廣自耕自足和自給自足的家庭農耕知識教育。她的最新著作是《揭穿自然真相》(Debunked by Nature, 2025)。該書分析了我們對食物、農業和自由的認知,真實、引人入勝地講述了她從純素廚師和洛杉磯餐館老闆到親自動手耕耘土地的農民的歷程,以及大自然如何改變了她的文化規劃。

原文:The Algorithm Is Dividing Us—and We're Helping I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