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副總統蕭美琴在歐洲議會罕見演講,引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震動。這不僅是台灣外交的突破性勝利,更是西方在中共所謂的「一中原則」向台灣這個「值得信賴的夥伴」轉變的關鍵一步。歐洲議會此舉是對中共紅線的直接挑戰,面對北京的「戰狼式」怒火,這場高安全級別的政治會面,正是一塊「試金石」。
高安全級別的「政治訊號彈」
歐洲時間11月7日,台灣現任副總統蕭美琴在外交部長林佳龍的陪同下,現身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歐洲議會大樓,在「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峰會發表了題為《台灣:動盪世界中值得信賴的夥伴》的演說。
這不是一次例行訪問,而是一場在高度保密和安全顧慮下,直接引爆全球地緣政治敏感神經的「政治訊號彈」。IPAC在X(原推特)平台上將其定性為「突破性演說」,絕非空穴來風。
高度保密和安全顧慮是指蕭美琴去年3月出訪捷克,車隊被一輛轎車追,險釀車禍,跟車的駕駛人是中共駐布拉格大使館軍事部門的外交人員。對此,捷克軍事情報局證實,中方在蕭美琴訪問行程中進行監視,整個行動還包括衝撞計劃,已構成對蕭美琴的人身威脅。
在《港區國安法》徹底改造香港政局、俄烏戰爭重塑歐洲安全觀,以及中美科技戰白熱化的背景下,蕭美琴對歐洲議會進行如此高級別的「功能性訪問」(Functional Diplomacy),標誌著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盟這一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在處理中共所謂的「一中原則」時,戰略正在從模糊向清晰邁出關鍵的一步。
在筆者看來,歐洲議會此舉,是將台灣問題從中共聲稱的「內政」範疇,徹底推向了「全球民主陣營與威權競爭」的意識形態前線。這是對中共核心利益紅線的一次直接挑戰。
「一中原則」的底線?
台灣在國際上僅有梵蒂岡等少數國家承認,大多數國家(包括所有歐盟成員國)官方都奉行中共採取威逼利誘手段的所謂「一個中國」政策。因此,台灣高級官員出訪歐洲始終是外交上的「禁區」。
雖然台灣前總統蔡英文近期訪問歐洲的頻率有所增加,但現任高級別官員的現身,無論是否正式向整個歐盟議會發表講話,都達到了近年台灣對歐外交突圍的最高層級。
儘管歐盟與台灣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並且這次會面發生在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的峰會而非歐盟官方會議上,但其政治象徵意義和媒體關注度絲毫不減。IPAC成員來自20多個國家,他們代表了西方議會對華政策的協調組織。
中共對此的反應是意料之中的激烈和充滿火藥味。中共駐歐盟使團於11月8日立刻發文批評,將IPAC稱為「反華組織」,並指責歐盟議會允許其在議會大樓內進行「分裂活動」。
但這種「戰狼式」的抗議,實質上暴露了中共在國際政治中的無力感。中共以往靠「經濟脅迫」和「外交報復」來阻止這種高層級接觸。但近年來,從立陶宛到捷克,再到這次的歐洲議會,西方國家越來越傾向於「集體抱團」來應對中共的壓力。
中共的激烈反應,反而坐實了蕭美琴演說中強調的觀點:「在一個日益分裂、動盪和威權主義抬頭的時代,這次會議肯定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即使相隔遙遠,民主國家也並非孤立無援。」
中共這種政治壓制和言語威脅,只會進一步加速歐洲將台灣問題納入民主價值陣營的範疇。
晶片、信任與全球供應鏈的重構
蕭美琴的演說不僅僅是政治宣言,更是一場高度聚焦歐洲利益的「供應鏈安全」推銷。
總部位於倫敦的智庫王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太項目主任布蘭德(Ben Bland)上個月在一篇分析文章中寫道,儘管歐盟和台灣之間沒有正式的外交關係,但在美中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雙方仍可以採取更多措施深化合作,實現互利共贏。他認為,鑒於台灣在半導體和電子產品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任何圍繞台灣的衝突都可能比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歐洲造成更大的破壞性影響。文章指出:「歐洲國家無法阻止北京進一步打壓台灣,但它們可以幫助保護台灣,甚至直接保護台灣。」
歐洲正在推行《歐洲晶片法案》,急需確保其對高端晶片的可靠供應。根據行業數據: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的份額超過60%,在7納米(nm)及以下的先進位程節點上,其市場份額接近90%。這些先進位程正是人工智能晶片所需的核心技術。
蕭美琴呼籲歐盟與台灣建立「一個植根於信任、透明和民主價值觀的可靠科技生態系統」,這正中歐洲「去中共風險化」的核心訴求。歐洲看重台灣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制度信任。
蕭美琴在演說中將台灣遭受的網絡攻擊與中共切斷海底光纜事件相提並論,並與俄羅斯對歐洲的混合攻擊類比。這種類比有效地將台海衝突的潛在風險,直接與歐洲正在經歷的「混合戰爭威脅」聯繫起來,使歐洲議員更感切膚之痛。
蕭美琴指出中共「擾亂全球供應鏈」(限制對稀土出口的事件),意在提醒歐洲:中共的經濟脅迫是雙向的。與一個隨時可能動用「經濟武器」的國家打交道,風險遠遠高於與台灣深化「科技合作」。
制度鴻溝與全球責任
蕭美琴的歐洲議會之行,是全球地緣政治重構下,台灣主動尋求「功能性外交」的成功嘗試。它標誌著西方國家在價值選擇和安全考慮雙重驅動下,對台灣支持的級別正在升級。這清晰地劃出了以歐洲議會為代表的西方陣營與中共之間的制度鴻溝。
各國必須警惕的是,中共在面對這種公然的「外交突破」時,其反應很可能不會停留在口頭抗議上,而是可能將經濟脅迫升級,這也是全球應該擔負的責任,即對產業鏈和供應鏈全面去除中共的影響。@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