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最新的美國智庫報告揭示,一些中資控股公司偽裝成美國公司獲得美國的知識產權,用以增強中共的工業與軍事競爭力。專家提出應對之策,認為美企急需提高國家安全意識,彌補相關監管方面的漏洞,防止中共無孔不入的科技盜竊。

智庫報告揭中資公司如何掩蓋其與中共的聯繫

11月3日,華盛頓科技政策智庫「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布了一份題目是《一些中國公司如何掩蓋與中國(中共)的聯繫,以及(美國)政策制定者應如何應對》的報告。

該報告指出,一些披著美國公司外衣的中資企業,以市場投資為名義,獲取知識產權、人才,甚至得到美國政府的大量資金,但真正目的是用來資助中共戰略性產業和軍事發展。

報告中特別列舉了三個中資控股公司的例子:大陸航空航太技術公司(CAT)、加州製造與工程公司(CMEC)和孚能科技(Farasis Energy),這三個公司分別在航空航太、工程機械和先進電池等戰略領域開展業務,他們的僱主和僱員都是美國納稅人,但是它們的母公司實際上都是中國公司。

經過系列操作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中航工業)擁有CAT股份的46.4%,而中共國務院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資委)持有中航工業100%的股份。

同樣,CMEC的公司控制權在浙江鼎力機械公司(Dingli)手裏。浙江鼎力是中國的高空工作平台製造商,其大客戶之一是中共軍隊。

孚能長期接受美國政府資金資助,並承接美國國防部研究項目,但公司於2009年遷入中國江西,與中共國企成立合資公司,控制權越來越多的掌握在中共政府手中。孚能創立人之一的加拿大籍華人王宇(Yu Wang)當時也被中共納入「千人計劃」。

中共商務部在2017年的《中國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發展報告》中,指示所有中國跨國公司「國際化必須與本土化並存」,並且為了實現「本土化」,企業應該「淡化其母國身份」。

台灣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沈明室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很擅長透過所謂的「軍民融合」,將民間公司偽裝成外資,或者國資直接偽裝成民間公司去尋求跟國外的合作,或者是跟國外做生意,利用機會把一些科技或是知識產權等等騙回中國。

沈說,中共的企圖是,「學習或者是擷取美國的科技、美國的知識能力,然後來培植它自己本身的企業,將來可以超越美國」。

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專任教授孫國祥也表示,從ITIF報告披露的三間公司的科技實力可以看出,中共要「削弱美國在關鍵高技術領域的競爭力」。

ITIF報告中也特別提到,當這些外表是美國公司的中資掩蓋了與中共政府所有權或與中共軍隊的聯繫時,「就會形成一種獨特的風險組合:一家總部位於美國的美國公司可以悄無聲息地推進北京的戰略目標」,「它們會直接影響美國的工業、技術和國家安全競爭力。」

分析:美國公司的國家安全意識至關重要

ITIF報告提到,美國的投資規則非常開放,掩蓋公司所有權或國籍並不屬於違法,因此這一點很少受到美國監管機構的審查,但是卻讓一些中共控制的公司在美國戰略產業中獲得了穩固的立足點。「中國公司利用各種法律和金融結構、品牌策略和投資途徑來掩蓋其在美國經濟中的(中共)政府影響力和戰略意圖」,「美國現行的監管機制範圍狹窄且反應遲緩,使得與中共政府有關的實體得以取得市場信任和敏感技術」。

報告呼籲美國「需要更強有力的監管措施」,包括加強外國投資審查,擴大所有權揭露範圍等等,以確保美國「在維持開放經濟的同時,保護關鍵產業免受(中共)策略性剝削」。

孫國祥認為,這份ITIF報告的總體意義在於,「警示美國需重新檢視過往的投資自由跟技術共享的假設,在全球競爭跟戰略對抗的背景下,開放政策可能帶來國安的風險」,「(美國)對此類偽裝投資的監控機制仍有漏洞」。

「中資滲透的方式會隨著時間而日益的隱蔽,偽裝、跨國控股、供應鏈滲入等方式增多」,孫國祥表示,美國在落實執法、持續監控跟國際協作方面,都存在挑戰,「需要大量的資源跟政治意願。」

沈明室說,中共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ITIF報告就提醒了美國,「不要認為說現有的出口管制或者是制裁措施,就能夠有效防止中共竊取科技。」

他認為,面對中共無時無刻不想竊取美國的科技,美國公司的國家安全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最主要關鍵還是在美國的公司,有沒有意識到中共這樣的做法,可能會把他的科技奪走以後,將來會取代或者是排擠美國企業的優勢。或者是如果美國的企業本身被收買,或者是貪圖中共可能給他的金錢利益,他可能就不在乎這些技術的外移,或者是技術的被學習或者是被竊取,那完全是看這個公司本身有沒有國家安全意識的問題。」

沈明室建議,對那些為了利益而不惜與中共合作的公司,美國監管機制中或許可以增加制裁和處罰手段。#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