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昨日(10日)發布2025年中學文憑試(DSE)甲類科目《試題專輯》。中史科報告顯示,今屆考生跟往年一樣,繼續混淆史事與人物,例如將「宋美齡」寫成「宋慶齡」、將「九一八事變」誤寫成「七七事變」。
DSE中史科設有兩份卷,分別為卷一「必修」和卷二「選修單元」,其中前者再分必答和選答兩部份。在試卷一,其中一題要求考生根據漫畫分析作者對日軍侵略行動的看法,但有考生誤以為漫畫中的日軍為中國士兵;抑或只抄錄漫畫的文字訊息或描述圖像,沒有歸納作者對日軍侵略行動的看法。
在分析中國抗戰勝利原因時,有考生的表現被考評局形容為「史事空疏」,只說美國使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令日本投降;在另一部份,有考生詳細提及1941年至1945年的歐洲戰爭史,忽略其中一份資料強調1945年盟軍在亞太地區協助反攻,被評為「未能準確援引相關史事」。
另一題問及「大躍進」及人民公社運動的效果為何,大部份考生對兩場運動的負面效果有詳細解釋,但不少考生未能寫出「正面的效果」。局方強調,考生須從「正反兩方面」分析運動效果。
在圖片解讀上,試卷一提供一幅1951年法國發行的海報,要求考生分析其傳達的訊息。考評局指該海報主要帶出蘇聯假裝維持和平,但有考生卻錯判為蘇聯的意圖乃是提倡和平。
在試卷二的第二題中,考生需要依據提供的資料,結合歷史事實分析毛澤東的矛盾及實踐論中蘊含豐富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考評局稱此題表現差劣,部份考生僅泛泛稱毛澤東看完《三國演義》、《老子》等書籍便去實踐,或指毛澤東「不怕艱辛的堅持革命實踐」。
此外,部份考生混淆歷史事件與人物,例如把「九一八事變」誤以為是「七七事變」,把「珍珠港」寫成「珍寶島」,將「原子彈」訛為「導彈」;甚至有考生把「宋美齡」誤寫為「宋慶齡」。
部份考生書寫欠工整,字跡難以辨識,同時有很多錯別字,例如把「孝文帝」誤寫為「考文帝」、「以糧為綱」錯成「以糧為鋼」、「佛教」寫作「彿教」等;寫錯「琵琶」、「霓裳」、「龜茲」、「祆教」等字。考評局提醒考生,閱讀歷史文章時應關注人名、地名、歷史詞彙的正確寫法,避免應試時因寫錯字而出現歧義,影響得分。@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