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一年一度的「雙十一」購物節,繼去年熱度明顯回落後,今年的市場氛圍更加平淡。

儘管各大平台提前開啟促銷,推出「低價」「價保」等行銷活動吸引消費者,但實際情況卻存在價格虛高、規則不明、價保難兌現等問題;商家套路重重,消費者投訴明顯增多。部份商家的促銷行為正在透支消費者信任,「雙十一」正面臨信任危機。

「先漲後降」虛假優惠頻現

臨近「雙十一」,不少消費者為了以更划算的價格購買所需商品,特意將商品提前加入購物車,等待大促時下單。然而,大促當天,部份商品價格反而比平時更高。

來自上海的消費者張先生表示,10月27日他將一款剃鬚刀頭加入購物車,想觀察價格走勢。4天後,同一超連結、同一規格的商品到手價從260多元飆升至590多元,升幅超過一倍。兩分鐘後刷新頁面,價格又降至280多元。而商品原價在同一連結下也經歷了「過山車」:從317元漲至670元,又降至523元。

杭州消費者麥女士告訴記者:「我提前加購的商品結算時反而漲價了。」她聯繫客戶服務反映後被告知,「屬於商家正常經營行為」。

不少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每天價格都不一樣,剛要下單就漲了。」「商家在活動前臨時加價,看似滿減、優惠券一大堆,實際算下來比平時還貴。」「現在的雙十一,看似優惠的背後,全是套路。」

對比多個比價平台資料發現,不少商品在促銷前悄然提價,再以「滿減」「補貼」等形式降價銷售,表面上折扣力度較大,實則價格高於平日。在京東平台上,電腦記憶體金榜前十款產品較10月初普遍上漲40%以上,部份固態硬碟的雙十一價甚至比日常售價更高。

促銷規則複雜 消費者疲於應對

今年「雙十一」,各平台使用「低價」「降價」「滿減」「贈品」「優惠券」等多種行銷手段,規則複雜多變。各種消費券、滿減活動的使用條件讓不少消費者直呼「眼花繚亂」。更讓消費者不滿的是,一些高額優惠券要麼無法使用,要麼規則設置不合理。

上海市民吳女士表示,她在某嬰幼兒用品旗艦店看到「購買5套減525元」的活動,但結算時並未享受優惠。客戶服務解釋稱「活動仍在審核中」,至今仍無法使用優惠券。

不少網民反映,許多優惠券設置條件苛刻,部份商品無法使用;還有消費者指出,商家宣傳的「最低價」往往需要疊加「跨店滿減」才能實現,如果不再購買其它商品、未達指定金額,就無法享受優惠。

有消費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多張優惠券不能疊加使用、適用範圍有限。買個東西像做數學題,價格規則太亂。」

也有消費者表示:「買個東西要過一關又一關,參與雙十一這麼多年,第一次感覺心累。」

「價保」形同虛設 投訴量激增

為吸引消費者,不少購物平台推出「全程價保」「30天保價」等宣傳口號。然而,在某協力廠商投訴平台檢索發現,關於「雙十一價保」的投訴就達上萬條。

多名消費者反映,「雙十一」期間購買的商品並未如商家承諾為「最低價」。當提出價保申請時,商家往往以「平台優惠券、贈品不參與價保」或「早買早享受」等理由拒絕;更有商家通過下架商品或更換超連結來規避價保責任。

杭州消費者張女士稱,她購買的空氣炸鍋承諾「價保30天」,但活動後價格下降百元,申請價保遭拒。

從曾經「狂歡」到理性 消費熱降溫

自2009年阿里巴巴發起「雙十一購物節」以來,這一電商促銷活動已走過17個年頭。曾經的「全民狂歡」創造了銷售紀錄,如今熱度明顯下降。自2024年起,多家平台已不再公布成交總額。

中國經濟網今日(11月11日)發文,「價格迷局不破,雙11終將失去人心」,文章指出,從「先漲價後降價」的價格「變裝秀」,到「不同人不同價」的隱性欺騙,再到「湊單越湊越貴」的規則陷阱,「雙11」曾經的「消費福利」正在被層層套路消解。

(本文參考法治網、中國經濟網等報道)#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