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中國西夏王朝陵墓遺址群「西夏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決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夏,這一消逝近八百年的王朝成為中國大陸的網絡熱詞,而很多人未必知曉的是,其罕見的宗教文化其實更加令人震撼。
西夏是十一世紀初以少數民族「黨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公元1038年(北宋仁宗年間),西夏開國之主李元昊在興慶府(今寧夏首府銀川市)稱帝建國,國號「大夏」,史稱「西夏」。
西夏疆域「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里」,鼎盛時期面積約83萬平方公里,包括今寧夏、甘肅、陝西、青海、新疆、內蒙一帶及蒙古共和國南部的廣大地區。
西夏的前期與北宋、遼國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南宋、金國鼎足而立,被人形容為「三分天下居其一,雄據西北兩百年」。
直至公元1227年,西夏被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蒙古大軍所滅,歷經十代君主,共計一百九十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黨項族為主體的王朝。黨項族是羌族的一支,帶有鮮卑血統,唐朝時居住在四川松潘高原一帶,後遷移至陝北,其氏族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
公元881年,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因平定黃巢之亂有功,受唐僖宗詔封為夏州(今陝西北部)節度使,賜號「定難軍」。其協助收復長安後,又被封為夏國公,並賜唐朝國姓「李」,夏州政權隨後形成一個割據陝北的藩鎮。
如果從賜號定難軍開始算起,其政權長達346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算是一個相當長命的政權了。
西夏王朝有幾大核心特色。
一是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獨特的軍事制度,使其在宋、遼、金等不同壓力下都能表現出足夠的韌性與強悍的戰鬥力。
二是創製了自己的文字——西夏文,並用其記錄下完整的法律、歷史著作、辭典文書,以及大量佛經等文獻系統。
而西夏王朝最大的特色之一,它是一個「佛教王國」。
佛教王國
史書記載,西夏開國之主李元昊通曉佛學,並把佛教列為國教。他命人創製西夏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即翻譯佛教經典,使其國人能夠閱讀與學習佛法。立國後的五十多年內,西夏先後譯出大小乘佛經820部、3,579卷之多。
除夏景帝李元昊,西夏歷代君主普遍篤信佛教。王室經常資助佛寺建設和佛經抄寫。許多王室女性成為佛教的虔誠信徒,甚至出家為尼。
西夏設有僧官制度,如國師、德師等皆是授予高僧的名號。據學術界《西夏官階封號表》,國師、德師列在樞密、中書位之上。樞密和中書俱為五品官員制度中的第一品,可見國師在西夏的地位之高。
史書記載:西夏國俗,自其主以下,皆敬國師,凡有女子必先薦國師,而後敢適人。意思是說,女子要出嫁時,都必須先得到國師的祝福,之後才能嫁人。這裏還體現出一層含義:婚姻不是單純的私事,而是一件必須有「宗教合法性」的行為。
到西夏王朝後期,還出現「帝師」一職,這無疑是最重要也是最高的師號。過去研究者認為,中國封設「帝師」始於元世祖忽必烈時期,而新發現的文獻表明,西夏開始封設帝師,比元朝早了約一百年。
由於西夏長期推崇佛教,形成了龐大的僧團階層。僧人在社會中擁有較高地位,不僅享受經濟利益,在法律上也享受特權。僧人可免除徭役賦稅,犯罪時也有減免之法,許多女子選僧人為婿。需要說明的是,漢傳佛教不許娶妻傳嗣,但是藏傳佛教允許。
在社會的大力推崇下,西夏境內遍布佛教寺院和佛塔,如寧夏靈武的高台寺、銀川的承天寺、賀蘭山地區的雙塔寺,以及甘肅張掖的大佛寺等等。儘管絕大多數的寺廟後來都被蒙古鐵騎摧毀,但是有少數依然得以留存。如甘肅張掖的大佛寺,至今仍供奉著中國最大的、長34.5米的釋迦牟尼臥佛像。
在當時的社會中,寺院不僅僅是宗教場所,還擁有著土地和經濟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文化和教育中心的作用。
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被稱為佛教聖地的敦煌莫高窟,正位於西夏境內。莫高窟也稱千佛洞,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藝術瑰寶,其中的繪畫、彩塑、建築與文獻令人歎為觀止。儘管莫高窟(始建於前秦時期)並非由西夏創建,但是西夏完美保存了這一歷史文化寶庫,而且改造、修繕和增建了若干石窟。
在西夏的壁畫上,還有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孫悟空。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的榆林窟,與莫高窟並稱為姊妹窟。學界確認,榆林窟中多為西夏晚期壁畫。在榆林窟第二窟的西壁有兩幅《水月觀音圖》。北側圖中,一位端莊的觀音菩薩安詳地坐在金剛寶石座上,周圍祥雲繚繞。觀音座下,碧水漣漪,紅蓮飄浮。一彎新月高懸空中,一童子乘雲而來,向觀音合十行禮。茫茫碧水的彼岸,唐僧雙手合十,面向觀音膜拜;唐僧後一猴面行者一手牽著馱經的馬兒,另一手遮於額上,仰望觀音。
這是中國最早發現的孫悟空原型。被稱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成書於明代中晚期,而西夏壁畫中出現的孫悟空比《西遊記》早了三百多年。
而且榆林窟中不止這一輻,在其第三窟西壁南側《普賢變圖》壁畫中的《玄奘取經歸圖》,玄奘與猴面行者及白龍馬立於河岸上,面向菩薩肅然而立。由此可見,孫悟空的出現絕非偶然。
唐卡,是一種畫在布幔上的畫像,可以捲起來携帶或懸掛供奉。儘管唐卡興起於吐蕃時期,可是現在人所能看到的大多都是近現代的作品。中國西夏學者李範文先生在其所著的《藏傳佛教對西夏的影響》一書中說,中世紀保留下來的唐卡,全世界僅有兩批:一是1908至1909年俄國探險隊在中國黑水城掘出的三百餘件唐卡,今藏於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另一為1991年寧夏考古工作者在賀蘭縣發掘出土一批唐卡。這兩批唐卡,在時間上大約在十二世紀。也就是說,都是西夏作品。而且上述唐卡所呈現的基本都是與佛教有關的內容,如《十一面八臂觀音像》等。
在黑水城遺址出土的泥塑彩繪中,還有一尊世間罕見的雙頭佛像。該佛像上身自胸部份開,雙頭分別向左右下方稍垂,頭頂有螺髻,佛面豐滿慈祥,身披袈裟,肩下有四臂,兩臂在胸前合十,另兩臂向左右下方伸展,造型十分奇特。
其實還有太多太多,實在難以一一盡述。佛教文化深度影響了西夏的繪畫、雕刻、舞蹈、音樂、建築,以及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在中國的歷史上,儘管不同朝代、不同帝王對不同的宗教有所推崇,但是把宗教推崇到如此高的地步則實為罕有,也許只有西藏的吐蕃王朝可以與其相提並論。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佛教是西夏的第一宗教,但是西夏並不排斥其它宗教。史書記載中,西夏也流傳有道教、薩滿教、儒教,晚期還出現景教和伊斯蘭教等。
被視為中國正史的《二十四史》中沒有西夏史,所以很多中國人對西夏並不熟悉,更難以想像,在中國的廣闊疆域中,在歷史的長河中,竟然還出現過這樣一個如此繁榮的佛教國度。#
轉載自《新世紀期刊》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