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北京宣稱新型殲-35(J-35)隱形戰機首次從「福建艦」航空母艦上起飛,引發關注。然而,殲-35能否真正為航母所用受到業界質疑。

前F-35作戰中隊指揮官、同時是唯一一位駕駛過F-22「猛禽」戰機的海軍陸戰隊員Dave Berke表示:決定戰爭勝負的永遠不是戰機本身,而是操作它的人。

Berke在周三(11月12日)於霍士新聞上刊登的專欄文章中,解釋了為何中共航母艦載機隊面臨無法克服的技術、後勤與文化挑戰,這使得殲-35難以在嚴苛的海上環境中形成有效作戰能力。以下是Berke文章的部份內容。

技術門檻嚴苛:紙上談兵與現實之差

中共稱殲-35設計的旨在滿足航母作戰的嚴苛要求:彈射起飛、攔阻降落,以及應對腐蝕、鹽霧和惡劣海洋環境。從紙面上看,這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Berke上校根據其在F-18和F-35的飛行經驗指出,紙上談兵與現實是兩回事。艦載機從設計圖到形成實戰能力,需要多年的測試、挫折和完善。

殲-35三大難關

技術可靠性難題:中共長期以來在引擎可靠性、隱形技術和零件可用性方面苦苦掙扎,這些技術問題在「鹽份、高溫、持續晃動」的惡劣海上環境中,只會成倍加劇。

作戰極限挑戰:殲-35或許能從航母上起飛,但持續的航母作業會將機器和人員推向極限,挑戰遠不僅是技術上的,更是操作、後勤和人的挑戰。

時間考驗:艦載機從初次起降測試到能在海上「有所作為」 ,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學習如何在航行中作戰,需要無數的時間與經驗累積。

美軍真正優勢:無法複製的領導文化

Berke上校總結,先進技術固然能放大作戰能力,但如果缺乏有效的領導力,技術將變得毫無意義。這正是美國軍隊真正的、無法被複製的優勢:

領導者是力量倍增器:美軍的優勢不在於飛機或技術,而在於他們的領導者。成千上萬在艦艇上服役的官兵,他們所具備的訓練、紀律和心態,是一種無法用紙面數據衡量的「力量倍增器」。

文化差異決定勝負:中共無法複製定義美國海軍航空兵的領導文化。

核心價值:操作這些系統的人員所擁有的主動性、適應性和主人翁精神,正是使美國軍隊在複雜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結論:人才是最關鍵投資

Berke上校承認,對手不會停止進步,殲-35也將繼續變得更智能、更有能力。但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決定性的因素永遠不會是飛機。

他引用《壯志凌雲》中的名言作為總結:「重要的不是飛機;而是飛行員。」

他寫道,美國最重要的投資,永遠在於其軍人的技能和能力。贏得戰爭的不是隱形戰機,而是人。他們在地球上最惡劣的環境中,通過領導自己、領導他們的團隊、領導他們的機器來贏得勝利。#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