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近日會見美國商界,希望美國工商界繼續支持兩國經貿關係,使其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專家認為,李成鋼從戰狼變成一隻友善的綿羊,姿態做足,但實際反差效果有限。數據顯示,外資投資驟減三成,李成鋼可說是厚著臉皮在求外商,說一些場面話。

戰狼李成鋼變綿羊 姿態做足但效果有限

中共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11月10日在北京會見美國商界,包括美國商業諮詢公司柯恩集團(Cohen Group)高級顧問艾倫(CraigAllen)、KKR投資集團聯席行政總裁裴容範,以及美國生物科技公司因美納公司(Illumina)行政總裁泰森(Jacob Thayse),雙方就中美經貿關係、因美納公司在中國發展等進行交流。

值得外界關注的是,中共商務部公布由11月10日起解除因美納的出口基因測序儀禁令,但因美納仍然在中共的不可靠實體清單上。

市場人士指出,解除出口禁令有助完善本地臨床與科研機構的設備供給,緩解部份高端測序儀與維保服務的等待周期,產業鏈上下游包含試劑、耗材與服務外判將同步受惠,外資醫療與生技企業在華經營能見度提升。

對此,台大經濟系教授樊家忠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美中現在處於休兵狀態,一個實體清單的公司怎麼安排,這可能不是重點,但可以解讀出中方這個動作有兩個目的。

第一個是對原來有制裁的清單放鬆管制,這是一個友好的姿態,好的姿態很容易做,只要把原來的進口管制解除掉就可以了,對美中休兵的氣氛上添加一點友好的成份,對中方來講沒有成本。

「但基因測序儀這種儀器並不是最終商品,是拿來提供一些基因方面的服務,是中國廠商需要進口的東西。」

樊家忠指出,實體清單的貿易制裁,最有效的是制裁終端商品,就是最終的產品。制裁中游、上游沒有意義,因為會傷到自己。就像中方不會禁止台灣的晶片,因為台灣的晶片到中國去,它是最上游的產品,它要去組成其它中下游的很多電子產品。

第二個目的,樊家忠表示,李成鋼曾在今年8月「不請自來」造訪華府,還發表威脅性言論。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批評他「精神失常」(unhinged),所以這一次看似李成鋼的「贖罪之旅」。

「因為李成鋼原來就得罪了美國,這次讓李成鋼去做友好的姿態,會有政治上一種宣示。就是原來最戰狼、最囂張的傢伙,現在反而是一隻最友善的綿羊,就是中方故意去製造這種政治上的反差。」樊家忠說。

不過,樊家忠認為,這些姿態做足,但實際效果很有限。因為美方這邊接下來要觀察的是中方答應的條件,譬如說要購買美國的大豆等等這些承諾有沒有做到。中方把原來一些莫名其妙的出口禁令解除掉,這是無傷大雅的東西,宣誓的味道遠比實質的意義來得強。

外資投資明顯萎縮 李成鋼只是在講場面話

李成鋼在周一(10日)會晤數家美商公司後,周二發布了一份宣告稱,中國持續推動高水準對外開放,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准入和開放領域,將給包括美資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對於李成鋼的「以服務業為重點擴大市場准入和開放領域」,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經濟所研究員王國臣對《大紀元》表示,李成鋼說的只是一些場面話,從十五五的規劃可以很清楚看到,中共仍然是要走以科技或者高技術製造業為主的路線。那麼剩餘的資金一定從服務業這邊榨取,或者是服務業不會分到更多的政策補助。所以,資金都是持續流向技術跟高科技產業,整個通縮或消費頹靡的情況也一定會持續地加劇。

上海美國商會(AmCham Shanghai)9月10日發布的「2025中國商業報告」顯示外資企業對中國的投資規模不斷萎縮。對未來5年在中國經營前景抱持樂觀的美企比例跌至41%,創下4年來的新低。此外,僅12%的美企將中國列為總部的首選投資標的,亦創歷年最低。

而根據中共商務部的報告,2024年外國在中國投資金額下降27.1%,為2008年以來最大跌幅。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期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外商對華直接投資僅319億美元,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高達785億美元,淨流出達466億美元。

王國臣表示,從這些數據更凸顯,中國現在非常欠缺資金,尤其是外資驟減了大概三成。外資不進去中國,那中國自己內部的資金就卡在龐大的債務陷阱裏頭。所以李成鋼現在也只能厚著臉皮去求外商。

外資投資規模小型化 投資金額年降10.4%

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11月7日公布了中國今年第三季度及前三季度的「國際收支平衡」數據。其中,外資企業的直接投資(FDI)為淨流入85億美元,環比減少了51%,與2022年第一季度的峰值相比,則暴跌92%。

不過,中共商務部於10月25日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截至9月底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達48,921家,較去年同期增長16.2%,而同期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為5,737.5億元人民幣,年降10.4%。

官方媒體以「外資信心回升」形容這一變化,也引發外界對中國吸引外資真實狀況的質疑。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向《大紀元》表示,中共的外資統計存在結構性問題。「外資企業數量增加,但實際使用外資的金額下降,這說明整個外資投資的規模趨於小型化。」

王赫指出,以往外商投資中國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如今多是中小企業的小額投資。這說明資金不但沒流入,反而在撤走,大量資金正在從中國流出。

無獨有偶,就在11月,美國跨國連鎖咖啡店星巴克(Starbucks)與全球大型連鎖快餐企業「漢堡王」(Burger King),都先後同意將其中國零售業務的60%與83%控股權出售給中國公司。

對此,王國臣表示,星巴克與漢堡王的出售股份並不令人意外,去年台灣餐飲品牌「鼎泰豐」也結束東北市場。就是中國的經濟嚴重衰退,民眾只會更沒錢,消費只會更降級,高檔的消費首當其衝受到影響。所以這些外資企業出售中國股份不意外,而且未來只會越來越多。

樊家忠表示,外資往外撤是有一個大環境的結構因素,短期之內也不可能有甚麼好轉。因此,中國吸引外資的條件已經不存在了。

「商人都是買賣不成仁義在,但也不會因為李成鋼講兩句好話,大家見面互相講一些好話,中國就搖身一變,變成外資的天堂。沒有這種事,李成鋼只是做一個秀給他主子看,給大家看罷了。」樊家忠說。#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