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1萬7千多字,首次系統揭開中共國家安全部第十局的真面目。作者為深耕情報領域多年的研究者,長期追蹤中國情報與影響力活動。本文披露的第十局內部架構、人事、運作模式與真實案例,為目前中英文公開資料中最詳盡、最權威的版本。

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部(Ministry of State Security, MSS)自1983年組建以來,始終承擔著維護政權安全、應對國內外複雜威脅的核心任務。其中,第十局作為專責海外反間諜和政治安全的關鍵部門,具有高度隱秘性和複雜性。本文系統梳理了第十局的歷史演變、組織架構、行動模式,深度分析其在全球僑界監控、異見壓制和中共海外影響力拓展中的作用。通過對領導層變遷、典型案例及跨機構協作的追蹤,結合美歐情報披露與中方文獻資料,揭示第十局如何成為中共全球情報體系的重要支撐與政權穩定的「隱形防線」。本研究有助於填補學界對中共海外安全力量的認識空白,為相關政策制定與國際安全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目錄

引言

1. 歷史背景及第十局的設立

2. 領導層、結構及關鍵人員

3. 第十局的行動範圍與領域

4. 重要行動、任務與事件

5. 情報收集方法與技術

6. 與其它國家安全部局、中共軍方單位及國家機關的協作

7. 國際活動與影響行動

8. 設施與行動地域

9. 第十局的戰略目標與指導思想

10. 在中共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體系中的角色

引言

隨著中國國力提升和全球布局的推進,國家安全體系的海外延伸已成為國際安全和情報學界關注的核心議題。中共國家安全部(MSS)作為中共體制下最為隱蔽且具全球觸角的情報機關,其內設各局承擔著多樣化且專業化的安全任務。尤其是第十局,以「對外保防偵察」之名,系統負責海外華人社區、流亡異見人士以及外部威脅的預警、干預和鎮壓。近年來,全球多國不斷揭露中共針對僑界與異見群體的大規模監控、跨國施壓甚至選舉影響行動,將第十局推向輿論與政策的風口浪尖。

1. 歷史背景及第十局的設立

國家安全部(MSS)於1983年成立,由中國共產黨中央調查部與公安部反間諜部門合併而成。此項重組由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提出,並於1983年6月20日批准,旨在「保護國家安全,加強反間諜工作」。自成立之初,國家安全部的任務反映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共對外國滲透和內部異見的高度關注。MSS各局結構旨在應對外部和內部安全威脅,符合中共認為內部反對勢力常與外部「敵對勢力」相聯結的觀點。

其中關鍵單位之一是第十局,其使命隨著時間演變。早期外部分析(約20世紀90年代)將第十局描述為「科技情報局」,專注於從西方收集經濟、科技情報。這反映了中國80~90年代獲取外國技術的推動(類似俄國及東歐情報機構的做法),並從毛時代單純政治情報轉向技術情報。然而,權威中國資料及後續調查顯示,第十局核心職能並非單純技術間諜,而是「對外保防偵察」——即面向境外的反間諜和安全行動。中文稱為「對外保防偵察局」,常譯為「對外安全與偵察局」。其設立源於監控和消除海外華人社區及外國實體中被視為威脅的需求,特別是在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海外異見人士大量流散,角色尤為重要。至90年代末,MSS正式明確第十局職責為「監控駐外機構人員及海外留學生,調查海外反動組織活動」,表明該局可能於80年代中期設立或改組,專門防範「外部顛覆勢力」及海外異見。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MSS結構的公開資料稀少且有時矛盾。例如,1997年香港一份報告誤將第十局定位為科技情報局,而1998年中共內部組織記錄明確將其定義為對外反顛覆單位。此差異或因MSS優先級變化,或為誤導——MSS局名通常故意模糊。總體來看,至2000年代,第十局已確立為MSS海外反間諜及政治安全部門。其設立與演變反映了中共安全戰略的轉變:從單純收集外國情報支持發展,轉向積極防範來自海外的中共統治威脅。

2. 領導層、結構及關鍵人員

領導層:MSS各局局長身份高度保密,但與第十局相關的少數高層官員已為人知。著名者如馬建——國家安全部職業官員,曾任第十局局長。其任內明確負責監控海外中共官員及留學生,調查海外「反動」組織。2006年,馬建升任國家安全部副部長,顯示其職務的重要性。2015年,馬建因腐敗被拘捕並定罪,成為習近平反腐運動中首位被公開罷免的國家安全部副部長。其倒台與其和富商勾結有關,暴露內部嚴重腐敗,也體現習近平整頓安全系統的決心(此前安全系統受周永康等人影響)。此後第十局一度缺乏公開領導人,至2025年局長仍未公開。MSS的保密文化使局長通常僅在升至副部長級或爆發醜聞時才為外界所知。

歷史上,MSS由部長及數名副部長領導,每位副部長可能監管多個局。第十局可能向主管反間諜或政治安全的副部長匯報。例如,2000年代初晉陞的邱進曾主管第八局反間諜調查,雖非第十局出身,但其晉陞軌跡表明了局長晉陞路徑。馬建被免後,可能由第十局內部或省級部門高級官員接任,但無公開資料證實。

結構與分支:據專家分析,第十局內部按地區或目標類別劃分多個部門,具體細節未公開。其中文名「對外保防偵察」字面含義為對外保護與偵察,表明雙重職責:保護海外中共利益及人員、偵察境外敵對勢力。實際工作包括:

– 按地理區域劃分的海外華人社區及留學生(如北美、歐洲、亞太等)

– 境外異見或分裂運動(藏人流亡團體、維吾爾活動家、台灣獨派網絡、法輪功、民主組織)

– 監控駐外中共官員及僑民,防止叛逃或針對他們的間諜活動

– 反間諜聯絡,與其它局或本地線人合作監視涉華僑的外國實體

各部門可能與駐外MSS站點或外交掩護官員協調。省級國家安全廳也支持第十局任務,如廣東、山東MSS官員曾在美國監視異見人士案件中擔任操控者,表明省級單位參與海外行動(可能針對本省籍僑民)。儘管指揮鏈不明,第十局總部負責指揮這些行動,整合中央與地方情報。

關鍵人員:除馬建外,少有第十局人員公開。2022年美國起訴的四名MSS官員(Feng He, Jie Ji, Ming Li and Keqing Lu)來自廣東、青島,雖未明確所屬局,但其任務與第十局職責相符,可能受第十局或其省級分支指揮。

無公開組織圖顯示第十局副局長或部門。2010年代MSS共設18個編號局,第十局在反間諜體系中佔據重要位置。其與第七局(反間諜情報)、第八局(反間諜調查)、第九局(對內保防偵查)協同,第十局專注境外,常與第九局(對內保防偵查)形成陰陽配合,也與第二局(外交掩護)密切合作。

綜上所述,第十局領導層神秘,歷來由資深反間諜官員執掌,結構按全球華僑區域及目標群體劃分。其人員是MSS海外間諜大軍的一部份,據估計全球約4萬人,低調行動,確保中共「眼睛和耳朵」遍布全球華人社區。

3. 第十局的行動範圍與領域

任務範圍:第十局涵蓋反間諜、政治安全及情報收集,涉及海外中國公民及利益。官方表述為「監督和監控境外中國機構人員(如使館、企業、學生會),調查海外敵對或反動組織活動」。職責跨越兩個領域:

– 保護性安全:保護國家機密及海外人員免受外國間諜或叛逃威脅

– 進攻性反顛覆:監視並破壞北京視為威脅的境外團體

主要關注領域:

– 華僑及留學生:緊密監控海外華僑,尤其是學生和訪問學者。中國資料稱其「負責監控駐外機構人員及海外留學生」,監督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CSSA)及其它僑團,確保其遵循中共路線。局官員或代理人參加社區活動,監視異見人士、報告反共情緒,既為情報收集,也為政治影響。Mattis和Brazil指出第十局「管理海外中國學生組織」,意在引導或滲透這些群體。

– 境外「敵對」組織:北京將多種流亡或反共團體視為「反動」或「敵對勢力」,第十局針對包括:

– 民主異見網絡:如1989年學生運動海外分支、人權NGO

– 民族分裂運動:藏人流亡政府及倡導團體、維吾爾世界大會、蒙古等

– 台灣獨派組織:雖台灣情報部份由其它局負責,但第十局監控海外台獨活動並反制

– 中國被禁宗教或精神團體:如海外法輪功

– 反共媒體及活動家:海外華語媒體批評中共、知名異見人士(作家、YouTuber等)

該局收集情報並採取措施消除「威脅」。美國起訴書顯示,自2011年起,MSS官員指揮代理人在美搜集「民主活動家、台獨倡導者及維吾爾、藏人活動家」訊息,這是典型的第十局行動。

– 防止叛逃及忠誠監控:防止中共官員或公民海外叛逃、泄密。監控駐外外交官、科學家、留學生。用語「駐外機構人員監控」暗示MSS派駐使館的「安全官」觀察中共外交人員及訪問團,防範叛逃或被外國間諜接觸。第九局負責國內類似保護,第十局則延伸至海外。

– 經濟與科技情報(次要):雖非主責,但第十局可能通過僑界渠道收集經濟科技情報。早期誤認為其為科技情報局,因海外華人學者可能是先進技術源。實際上,第三局負責政治經濟科技情報收集,常通過外交官和工業間諜。第十局支持監控海外學者,尋找招募或技術轉讓機會,可能與第十三局(網絡技術)協作,如需黑客攻擊異見者通訊。分析指出第十局與網絡單位合作滲透僑界,參與影響行動。

方法與手段:

– 線人網絡:招募僑界成員為線人或代理,可能是同情者或被脅迫者。如紐約學者王書君為秘密資產,向MSS報告異見者。通過愛國情懷、金錢激勵或威脅家屬培養資產,學生和訪問學者是重點。

– 臥底官員:MSS官員在海外以官方掩護(外交、媒體、學者)或非官方掩護(商人、旅客)身份活動。第一局管理「秘密線」(非官方掩護),第二局管理「公開線」(外交掩護),第十局利用兩者。例如,官員可能偽裝科技公司代表接觸華人科技專業人士,或使館文化參贊暗中監管學生團體。約4萬海外中共情報人員多用新聞、學術、商業掩護,非職業間諜而是合同工或兼職資產,降低暴露風險。此「群眾戰術」是MSS的故意策略,利用大量名義無害的中共代理人壓倒外國反間諜。

– 監視與竊聽:第十局可調用MSS技術部門進行海外目標監控。第十四局負責郵件及電訊攔截。針對僑界異見者,MSS可能指使黑客攻擊其郵箱、電話,安裝惡意軟件,常被歸因於國家黑客。FBI指出江蘇安全部門關聯黑客針對維吾爾活動家。第十局協調此類網絡入侵以監控政治異見。

– 秘密行動與騷擾:除情報收集外,第十局被認為參與破壞或恐嚇海外批評者,如匿名威脅、組織親中反抗示威,甚至脅迫行動。2021-2022年,美國指控MSS策劃破壞一位華裔異見者(天安門事件倖存者)參與國會競選,試圖僱私家偵探詆毀或傷害這位候選人。此類大膽行動顯示第十局為消除海外異見不惜跨國鎮壓。

– 聯絡與統戰策略:第十局與中共統戰部(UFWD)並行,後者公開拉攏海外華人及影響外國精英。第十局向統戰部提供情報,有時藉助統戰網絡掩護行動。MSS第十二局專責統戰工作,表明情報與影響行動緊密協作。統戰部用「軟」手段(文化活動、鄉親會、商業聯繫)影響僑界;MSS則提供秘密「棒子」,監視並於必要時壓制異見。

第十局覆蓋海外華人安全情報全領域,是中國海外秘密警察和反間諜機構,嚴密監控西方大學留學生及流亡異見者。其工具從傳統間諜手法(招募代理、訊息死信箱、加密通訊)到現代網絡間諜,體現MSS內外安全融合,將僑界視為潛在資產與威脅,確保「黨的眼睛觸及每個海外中國人」。

4. 重要行動、任務與事件

由於MSS高度保密,第十局的具體行動通常僅在被外國反間諜機構揭露或內部泄密時曝光。以下為與第十局職責相關的若干著名任務和事件:

– 監視美國境內異見人士(2011–2022):2022年,美國司法部公開起訴四名MSS官員及一名中共代理人,指控其長達十年的監視行動,針對中國異見人士、人權領袖及民主活動家。該中共代理人是紐約73歲的學者王書君,王書君潛入華人民主社區,秘密向MSS報告。法庭文件顯示,他被指示搜集香港民主倡導者、維吾爾和藏人活動家及台獨支持者的個人資料。MSS官員遠程指導其目標和報告內容,甚至讓其撰寫「日記」形式的談話記錄。此行動被美國稱為「獵狐行動」,與公安部的同名項目不同,體現第十局典型作風:利用社區內部人士監控僑界異見。FBI稱此案「揭示中國政府對沉默批評者的嚴肅態度,目標遍及美國及全球」。這可能是迄今最明確的第十局針對海外華人異見的行動案例,且與廣東、山東省級MSS辦公室協作。

– 騷擾與脅迫海外異見人士:多宗事件顯示協調恐嚇或遣返異見者:

– 針對國會候選人的陰謀(2021):據美國司法部文件,一名中共MSS代理人(盧建旺)在中國僱用紐約私家偵探,企圖破壞熊焱競選(美軍退伍軍人、天安門事件倖存者)。該代理人建議使用「美人計」或暴力手段詆毀或傷害熊焱。此陰謀被FBI挫敗,顯示MSS為懲罰反共立場不惜跨境使用骯髒手段,類似冷戰時期蘇聯的KGB。此類針對美國選舉參與者的行動凸顯第十局活動已涉入外國政治,超越單純監控。

– 跨國鎮壓(「獵狐行動」):中共政府全球追逃行動主要由公安部領導,MSS有時參與,尤其針對政治人物。2020年,美國指控七人(含疑似MSS資產)在新澤西跟蹤騷擾一名中國流亡者,逼其回國。FBI官員稱此類行動旨在「限制言論自由、攻擊異見,維護共產黨權力」。此類行動,公安部通常利用法律手段(如國際刑警紅色通緝令),而MSS負責秘密監控和恐嚇。第十局自然參與了定位異見者及協調秘密脅迫。

– 書商與富豪失蹤案:雖細節不明,但MSS被懷疑參與多宗海外中國大陸或香港公民的失蹤案。如瑞典籍書商桂民海2015年在泰國失蹤,後被拘押到中國。2017年,億萬富豪肖建華疑似在香港被綁架。此類行動可能由省級MSS局(如廣東)執行,屬對外安全工作。2020年前香港特殊,官方不公開MSS活動,但第十局與第四局(港澳事務)可能秘密運作,拘捕政治敏感人物。此類事件體現第十局的極端職能——違反東道國法律的跨境綁架,反映北京最高層指令「無所不用其極」地消除威脅。

– 西方學術與產業滲透:第十局也參與模糊情報收集與影響活動。典型模式是招募西方華人學生或科學家為實驗室或企業線人,竊取技術或專有訊息。儘管大部份技術間諜歸咎於中共軍方網絡單位或MSS技術局,但第十局提供人力網絡。例如,MSS官員曾接觸華裔科學家,傳遞研究數據回國。2018年,江蘇省安全廳副處長徐炎鈞在比利時被捕,涉嫌竊取航空技術,招募通用電氣內部人員。雖屬省局案件,但反映了MSS全球技術竊取努力。第十局支持此類任務,提供旅行掩護、背景調查及安全渠道。

– 與統戰部影響行動協作:第十局在澳洲、加拿大等國影響行動中扮演幕後角色。2019年澳洲叛逃者王立強稱曾協助中共情報干預台灣選舉、滲透香港抗議運動,涉及資助親中候選人及控制學生會。雖其可信度受質疑,但澳洲安全機構證實了廣泛的中共間諜活動。加拿大2023年情報洩露指控中共干預選舉,主要通過統戰部和外交官,MSS提供情報支持。第十局雖未公開露面,但極可能監控華裔政治人物,向北京反饋「培養」或打壓對象。

– 反間諜成效:防禦方面,第十局在防範外國間諜滲透上取得一定成效。中共官方媒體偶爾披露破獲間諜網或逮捕雙面間諜案例。2021年,MSS公布一名中國籍雙面間諜被捕,雖細節少,但可推測其在海外被接觸,第十局可能監控並最終將其拘捕。MSS聲稱外國情報機構持續試圖通過海外渠道滲透中國科研領域、國家安全機關積極破壞。每當中國籍疑似CIA線人曝光(如2010-2012年美國間諜網絡),都是第十局在僑界監控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習近平上台後強調「嚴打內鬼和外國間諜」,2017年後情報機構權威大增,顯著增強第十局能力。

第十局活動戰略清晰:不惜一切代價保護政權,跨越國界。無論間諜、破壞還是綁架,目標均為北京擔憂的可能組織反對或削弱中共權威的個人與團體。此類事件引發國際反彈——FBI逮捕、外交醜聞等,罕見揭示該局面貌。美國等國公開指責MSS「在全球範圍內以數十年未見的規模和節奏進行激進行動」,稱中共間諜「如同蘇聯的超級版本」。第十局是這一全球影響力的核心,負責近年來多宗最具爭議的海外間諜案件。

不確定或推測關聯:部份事件僅推測與第十局有關,缺乏官方確認。如土耳其維吾爾流亡者遭壓迫、加拿大華人教會被監視等報道,難以明確是第十局、省局還是統戰部操作。本報告將此類聯繫標註為「未確認」。但整體證據顯示,凡涉及華僑或海外異見者的中國情報活動,多與第十局有關。

5. 情報收集方法與技術

第十局結合傳統間諜手法與現代技術完成任務,已知及推斷方法包括:

– 人力情報(HUMINT):人力情報是第十局行動的核心,包括招募目標社區代理人、培養線人、派遣掩護官員。多數代理為海外華人,因語言文化相通易於接觸。局方常利用學生監視同學,或拉攏社區領袖報告政治態度。面對面會晤常在中國境內進行,如紐約代理王書君被指示赴中國與操控者會面,借家訪或學術會議掩護,確保安全溝通。

– 安全通訊:第十局官員使用加密應用、郵件及密碼語言與資產聯繫。美國異見監控案中,操控者通過「加密通訊應用和郵件」指揮代理,代理撰寫加密「日記」文件供MSS遠程訪問。雲郵件草稿、隱寫術、死信郵箱是常用手法。MSS官員頻繁更換手機和帳戶規避偵查,常用中國平台(QQ、微信)端到端加密,雖易被西方訊號情報截獲。第十局可能與第十三、十四局技術部門協作,提供加密及網絡安全支持。

– 電子監控與網絡行動:人力情報同時輔以網絡間諜。第十局可請求黑客攻擊或電子竊聽。中國網絡單位(含APT40、APT17等MSS關聯黑客)被捕時常針對海外華人異見者郵箱、聊天群及手機。網絡安全報告揭示針對藏維活動社區的惡意軟件攻擊,疑為國家安全機關策劃。2020年美國起訴兩名與MSS合作的中國黑客,涉及全球竊取新冠研究等數據。天津國家安全局(MSS省級機構)與APT10黑客團夥有關,顯示省局具備網絡能力。第十局可能與此類單位聯動,針對目標通訊或僑界論壇實施監控。DNS劫持、釣魚攻擊、手機間諜軟件均被用於海外華人活動家,體現高度技術融合。

– 實地監視:MSS官員及本地線人對目標實施實地監控,包括參加公開活動(集會、會議)、尾隨目標。典型任務如監視海外天安門事件紀念活動參與者。曾有報道指中共特工赴美異見者家門前留恐嚇字條、安裝GPS追蹤器,符合MSS恐嚇手法,雖當時公安部人員亦涉案。第十局海外行動可能與當地私家偵探或華裔僱員合作,減少中共官員直接曝光的可能性。西方反間諜機構認為MSS利用龐大僑界作為「地面眼睛」,普通遊客或學生可被動員觀察異見活動,實現「群眾外判」。

– 技術裝備:MSS使用多種間諜設備。第十三局負責研發和配備間諜器材。第十局可能使用微型錄音設備、隱蔽攝影機、IMSI捕獲器(手機監聽器)及郵件攔截。中國資料稱第十四局負責「郵件檢查和電訊控制」,暗示MSS可截獲國際郵件或包裹。異見者寄送材料時郵件失蹤事件疑為MSS干預。2019年波蘭曝光一名MSS二局官員攜帶疑似間諜電子設備,技術手段與第十局有交叉。

– 開源情報(OSINT):僑界動態大量依賴開源情報,包括新聞、社交媒體、出版物。第十一局通過其對外形象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CICIR)開展廣泛開源分析,研究海外華人政治趨勢,為第十局提供目標優先級和策略。社交媒體監控尤為重要,MSS追蹤推特、Facebook、微信、Telegram等平台上的異見網絡。近年來,國家安全官員警告外部利用社交媒體煽動動亂,反映對這些平台的密切關注。第十局官員可能以化名潛伏華人聊天群,收集基層輿情。

– 與當地合作夥伴聯合行動:部份國家,尤其與北京關係友好的東南亞、中東、非洲國家,MSS可藉助當地情報或警方協助拘捕或驅逐異見者。第十局協調此類案件。2006年烏茲別克引渡維吾爾活動家尤素甫切利爾,即疑由中共特工與當地安全部門合作。泰國應北京要求遣返中國避難者亦疑有MSS參與。

可以顯示出,第十局運用人力、電子、心理多重手段,採用多種方法。若異見者親屬在中國受脅迫,第十局可聯動公安部施壓。若加拿大學生群策劃抗議,第十局可派網絡單位黑客攻擊微信群,同時內部線人報告計劃。此多管齊下策略使目標難以規避,實質將中共監控延伸至海外華人家門口。

6. 與其它國家安全部局、中共軍方單位及國家機關的協作

在國家安全部內部:第十局並非孤立運作,而是MSS多個局組成的矩陣之一,常在案件中協作:

– 與第九局(對內保防偵查)緊密合作。第九局監控境內外國實體及「反動」組織(如境內外國NGO、地下政治團體)。海外異見團體若被第十局盯上,其境內支持者或親屬可能受第九局監控。兩局共享情報,形成境內外完整目標畫像。例如,若第十局發現海外學生活動家,第九局隨即監控其國內親友。

– 與第七、第八局(反間諜情報與調查)協同。第七局收集外國間諜情報,嘗試策反外國特工,第八局負責國內間諜調查。若外國情報機構招募海外華人,第十局監控接觸並反饋給第七局,爭取將其轉化為雙面間諜。反之,若第七局獲知涉華間諜網絡含華裔成員,第十局就協助境外跟蹤。舉例:CIA招募歐洲華人學生,第十局監控其僑界聯繫人,第七局處理中國境內行動。習近平時代強調打破部門壁壘、統一反間諜戰線。

– 與第二局(外交情報「公開線」)和第一局(「秘密線」)密切配合。這兩局為MSS海外官員提供掩護。第十局官員可能名義上屬於第一局(非官方掩護)或第二局(外交掩護),但執行第十局任務。許多使館內情報收集與華人安全監控職責模糊,常由同一MSS站點承擔。第十局藉助第二局管理的全球「合法」駐地特工網絡。

– 第十一局(情報研究分析),由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CICIR)代表,可能為第十局提供海外華人研究報告,如澳洲或美國僑界政治趨勢,幫助確定目標優先級。CICIR學者常與外國代表團接觸,亦可能發現潛在招募對象,向第十局通報。

– 第十二局(社會調查/統戰聯絡) 負責MSS在中共統戰體系中的角色,可能與第十局協調海外華人協會、媒體及意見領袖的行動。例如,統戰部舉辦全球華人大會,第十局可藉機安插特工或線人。第十二局向第十局介紹被視為「友好」的僑界人物,便於獲取情報或協助監控。反過來,第十局對社區中敵對或中立人士的發現可反饋統戰部,指導其影響策略。

– 第十八局(反恐或美方行動):關於第十八局職能存在不確定性。中國資料稱其負責反恐,處理如海外「維吾爾極端份子」等威脅。西方報道(引自Mattis & Brazil)稱近年來第十八局為「美方行動局」,專門針對美國秘密行動。若屬實,第十局與其必有密切合作,因美國華裔社區及美國社會目標重疊。例如,美方行動局可能滲透美國政治圈,第十局提供華裔社區情報。此訊息屬推測,未獲官方確認。「反恐行動」亦依賴第十局網絡定位目標,第十八局提供「恐怖組織」專業分析。

與中共軍方及其它國家機關:

– 軍隊情報:中共軍方擁有獨立情報單位(原總參二部,現聯合參謀部及戰略支援部隊負責網絡/訊號情報)。傳統上,軍方情報聚焦軍事防務技術,MSS負責政治、經濟及反間諜。兩者在技術間諜及海外行動有交叉。1983年後早期軍方主導對外情報,MSS逐步壯大。現階段,MSS全球活躍,雙方仍協調。例如,軍方網絡單位(如臭名昭著的61398部隊)與MSS網絡單位共享工具、協調目標。第十局主要負責海外華人敏感崗位(如外軍或防務產業華裔),初步人力情報由MSS採集,後續軍方介入軍事情報。雙方曾聯合發動「ShadowPad」惡意軟件攻擊,顯示資訊共享或界限模糊。

– 公安部(MPS):國內公安負責多項內部安全任務,境外則由MSS主導。但兩者合作密切,尤其跨國執法與追逃。著名「獵狐行動」由公安部領導,MSS官員有時隨隊出國。公安部專注經濟逃犯,MSS關注政治流亡者。目標兼具兩者特徵時合作無間。例如,美國一名被通緝前官員遭中國當局威脅,公安部人員持旅遊簽證施壓,MSS提供家屬及資產情報。美國起訴文件稱此類行動旨在壓制異見,暗示MSS協調。另有爭議的海外「華人警務聯絡站」由地方公安主導,但廣泛懷疑MSS利用其掩護監控僑界。兩機關均隸屬中央政法委,習近平2022-2023年強化國家安全,促使MSS與公安合作更緊密。

– 統戰部(UFWD):中共中央統戰部非安全機關,但在海外影響網絡中至關重要。第十二局為MSS與統戰部橋樑。統戰部是「公開臂膀」,通過文化、商業活動拉攏僑界及外國精英,MSS是「秘密臂膀」,確保控制與合規。例如,加拿大選舉干預案中,統戰部相關人員資助候選人,MSS負責秘密監控確保行動隱蔽。統戰部第十局(海外華人事務局)負責聯繫海外華人領袖,極可能與MSS第十局訊息互通——一方公開協調「友好」僑領,一方秘密監視「敵對」人士。此類協調通過使館或領事館小組會議實現。使館政治處通常負責統戰工作,教育文化處聯繫學生,MSS官員常名義上掛職於此,統戰與MSS角色界限模糊。

– 外交部(MFA):MSS官員多以外交掩護身份活動,需與外交部協調。中共大使及總領事通常知曉MSS人員存在(甚至參與統戰)。第十局依賴領事館接觸當地華人社區,領事官員安排與學生領袖會面或社區活動,MSS官員藉此掩護。美國曾報道侯斯頓中共領事直接指示華人協會組織反美示威,疑有MSS支持。外交部公開否認間諜活動,但內部默許:MSS外交局負責與使館聯繫,協助驅逐疑似間諜或情報外泄。外交部還負責曝光事件後的公關,如被驅逐MSS官員被稱為「外交官」,並予以否認。第十局執行任務,外交部負責善後及官方回應。

– 國有企業及其它部委:MSS有時利用中國企業或民間機構資源。大型國企在「一帶一路」國家提供掩護和後勤支持。能源企業海外代表可能是MSS官員或願意接待MSS人員。第十局關注政治目標,可能與國有媒體記者(兼線人)或教育部負責留學生官員合作。例如,海外中共國有媒體機構被曝僱用向MSS報告異見抗議的記者。MSS第十七局(企業局)管理假公司及商業運作,海外秘密活動資金與法律結構多由其負責。文化中心推廣中共敘事可能是統戰與MSS聯合項目,企業局負責資金,第十局派遣人員。

綜合來看,第十局是中共安全目標網絡體系的重要節點,頻繁與MSS兄弟局協作,涵蓋反間諜與影響各方面。它與中共軍方情報、公安追逃、統戰操控及外交掩護緊密交織,體現中共安全國家的「全政府」模式。第十局專注對外華人目標,藉助多方能力放大影響力和效能。

7. 國際活動與影響行動

國家安全部第十局是中共國際秘密行動的關鍵力量,尤其針對通過華人僑界影響外國社會。其插足之處遍布各大洲,參與多種影響與間諜行動:

– 美國:美國擁有最大、最活躍的華人民主及少數民族異見社區,是第十局重點戰場。前述FBI揭露的監控行動及破壞國會競選案即為例證。除此之外,MSS影響滲透學術與科技領域,招募頂尖高校和科技企業的華人線人。美國當局警告部份中國學生會實為中共官員指導,監控批評者並施加同儕壓力。2020年,一名美國大學中國學生秘密錄音同學民主言論,傳回中國,導致其家屬遭騷擾(國會證詞披露)。此類活動雖未明確標註為MSS,但符合第十局僑界監控及跨國鎮壓模式。選舉干預亦成關注焦點:俄羅斯搶佔頭條,中國通過MSS與統戰部低調活躍。2022年,美國司法部指控干預紐約市選舉,針對熊焱案。2023年,FBI逮捕兩名紐約男子,營運非法「中國警務站」,監控恐嚇異見者,其中一人與MSS關聯的「和平統一促進會」有關。此類事件顯示第十局僑界控制職責可延伸至美國境內影響行動,旨在塑造有利北京的局勢或壓制反共聲音。

– 加拿大:加拿大華人移民眾多,擁有維吾爾-加拿大活動家如克耶‧吐爾都什及香港僑界團體,成為中國間諜和干預熱點。2022-2023年加拿大情報洩露指控中共干預選舉(向親中候選人輸送資金、培養政客)。雖多歸因於統戰部及中共領事館,但MSS提供情報與秘密力量。加拿大安全情報局(CSIS)報告稱疑似MSS特工跟蹤恐嚇批評北京的華裔記者。多倫多一維吾爾活動家遭威脅、通訊被黑,疑國家支持間諜行為。第十局可能主導此類行動,識別關鍵異見者,協調領事館消除威脅。2023年3月,加拿大在公眾壓力下啟動調查,間接承認MSS破壞的存在。此類影響行動旨在遏制加拿大華人反共活動,扶持親北京政客。第十局成效參差,雖令部份社區自我審查,但曝光引發政治反彈,影響中加關係。

– 澳洲與紐西蘭:近年來兩國因中共影響行動備受關注。澳洲華人僑界龐大,且與美國戰略同盟緊密,成為中共「前所未有的間諜浪潮」目標。2019年澳洲政治助理張某涉中共國家安全調查,出逃者王立強指MSS干預澳洲學術與媒體。澳洲安全情報局(ASIO)2020年挫敗一宗植入聯邦議會的中共間諜陰謀,疑與MSS有關。第十局與統戰部合作,試圖拉攏華裔社區領袖及捐贈者,擴大北京影響。紐西蘭一名華裔議員被曝曾與「解放軍學院」有聯繫,雖非MSS直接涉案,但反映其影響生態。兩國均加強反外國干預法律。MSS活動旨在壓制批評聲音(如施壓華文媒體),軟化主流政治態度。

– 歐洲:歐洲華人社區較小,但關鍵異見者(流亡作家、德國維吾爾世界大會等)集中。德國國內情報機構多次警告中共間諜活動,包括利用LinkedIn招募線人(數千德國公民被接觸)。MSS在歐洲經濟間諜與僑界反共活動交叉。德國維吾爾流亡者報告遭中共特工電話威脅。法國藏人社區懷疑被中共使館滲透。2022年英國MI5警告律師Christine Lee為中共代理人,影響英國政界,雖疑統戰部主導,但MSS可能提供情報支持。歐洲多國發現「秘密警務站」,如西班牙、荷蘭,疑為中共安全機構監控華人。歐盟議會2022年報告指出「MSS深度參與海外影響行動」,特別點名第十局滲透僑界,顯示歐洲對第十局政治戰工具的認知提升。

– 亞洲及發展中國家:

– 香港與澳門:MSS在香港澳門活動比較謹慎,尤其1997年前香港英治時期。第十局將香港民主運動及媒體視為「境外」敵對勢力。2019年香港抗議中,報道大陸特工混入,疑為MSS及公安人員,執行監控及指揮。2020年國安法實施後,北京設中央國安公署,疑有MSS官員公開監控鎮壓,取代第十局秘密職能。澳門政治較平穩,MSS關注賭場資金流及潛在顛覆。

– 台灣:官方由台灣事務系統及中共軍方情報主導,但MSS亦有涉入,常通過香港渠道或僑界執行。第十局可能負責境外台灣相關反顛覆,如監控台獨活動及影響台僑。部份資料稱第十五局負責台灣事務,MSS多點布局。第十局監控如美國、日本等地台灣活動,關注其與大陸僑界及統戰聯繫。

– 其它亞洲及非洲:東南亞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華裔眾多,且常為中國異見者中轉地,MSS在此較為自由。案例包括泰國綁架中國異見者及土耳其維吾爾監控。非洲和拉美雖非傳統異見者避難所,但隨著中國投資和僑民增長,MSS全球視野擴展。南非、阿根廷等地華人社區設有中共警務聯絡官,表面協助治安,實為政治監控。隨著「一帶一路」推進,MSS利用民間掩護設立監聽點及代理網絡。第十局職責涵蓋保護海外中國工人及項目免受間諜及意識形態「污染」。2015年緬甸政治動盪時,中共情報提供「華人安全建議」,疑由第十局執行。

– 訊息與敘事塑造:第十局還涉及僑界媒體的隱秘資助與編輯影響。通過控制華文報紙、電台,既收集訊息(社區成員投訴、電話互動),又傳播宣傳,壓制異見聲音。美國、澳洲部份華文媒體被親共資本收購,立場明顯親北京。統戰部主導此類媒體影響,第十局提供記者背景調查、識別順從或需壓制的媒體人物,甚至通過中間人操控敵對收購。此類影響行動模糊「國家安全」與軟實力界限:非以監禁,而是控制海外話語權實現異見沉默。

總體而言,第十局國際行動戰略明確:將中共安全體制延伸至境外,先發制人消除威脅,防止海外反共力量形成國際聯盟。通過監控與對僑界施壓,阻止類似蘇聯流亡政府或中東起義的海外支持。此種激進作風日益引發全球關注和反彈。曾默許中共對流亡者間諜活動的國家,現紛紛譴責「跨國鎮壓」。FBI、CSIS、ASIO、MI5等機構積極調查起訴MSS活動。第十局因此更趨隱秘,依賴私家偵探、第三國會面規避偵查。國際反彈或限制明顯騷擾行動,但情報收集難以停止。只要中共視海外批評為生死威脅,第十局就將持續全球運作,調整戰術,追求其戰略目標。

8. 設施與行動地域

總部與設施:第十局總部設在北京,與國家安全部其它部門共處。MSS主辦公樓高度機密,官方註冊地址為北京市東長安街14號(國務院園區),但實際作戰總部疑位於海淀區(北京西北部)。中國資料顯示,MSS牌匾最初掛於公安部園區,實質總部設在海淀「頤東園」——靠近頤和園的戒備森嚴園區,為知名情報學院和研究所聚集地。MSS各局分布於北京至少四個園區,各局擁有獨立辦公區。第十局專注對外行動,可能與第一、二、七、八、九局鄰近,便於協調。

與MSS相關的知名設施包括海淀國際關係學院(IIR),為MSS精英培訓基地(舊稱北京國際關係學院,非語言大學),隸屬MSS。該院培養新情報官員,教授語言、間諜技巧及區域研究。許多第十局官員為IIR校友,尤其海外派遣人員。IIR校園或兼具部份分析中心功能。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CICIR)位於北京,靠近MSS總部,作為第十一局智庫,第十局利用其做國際問題分析。

此外,MSS設有幹部管理學院(行政學院,俗稱江南社會學院,位於蘇州),為中年幹部培訓基地。第十局人員可能輪訓,尤其調任海外崗位前。

無公開資料顯示第十局專屬辦公樓,但鑒於MSS高度分隔,推測北京有安全辦公樓供第十局制定行動計劃、分析海外報告、協調部門。報告開頭圖像常被認定為MSS設施(可能為總部樓之一)。

海外存在:官方未公開海外辦公室,情報行動秘密進行。但實際上:

– 使館與領事館:MSS官員常派駐外交使團,第二局負責外交掩護人員。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等大國使館中,常有多名MSS官員(文化參贊、科技參贊、教育領事等身份)。第十局官員多擔任與華人社區互動相關職位,如教育領事主管留學生,實為MSS代理。MSS外交局協調此類派遣,確保符合局方需求。

– 國有企業與文化中心:中國企業在非洲、拉美及「一帶一路」國家有大量項目,MSS官員有時隨行或嵌入,雖非長期駐紮,但會輪換執行特定任務。第十局派遣官員短期出差(以審計、貿易代表等身份掩護),會見線人或實地監控。孔子學院及「中國文化中心」雖屬教育部及宣傳系統,但曾被懷疑藏有情報人員。瑞典、美國等地孔子學院負責人被指為MSS人員,實為第十局在當地的隱秘存在,監控華人學者及學生。

區域重點:第十局行動重點覆蓋華人僑居密集或影響力大的地區:

– 北美(美國、加拿大):首要關注區域,因華人社區龐大且異見活躍。

– 西歐(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等):中等優先,聚焦流亡社區及科技僑界。

– 亞太地區:澳洲、紐西蘭(西方盟友及僑居地),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華裔多,雖多為當地公民,但MSS活動與當地政治商業交織)。

– 東亞:日本、韓國華人較少,但日本有僑界異見及技術交流,2019年北海道一中國教授因涉嫌向MSS傳遞情報被捕。韓國2019年中國學生與支持香港抗議者發生暴力衝突,疑受領館或MSS影響。

– 非洲與中東:優先級較低,但隨中國僑民及投資增長而上升。MSS常派「安全官」保護非洲礦業、鐵路項目華人,防範西方情報機構接觸。以色列因與中國關係密切,存在MSS間諜疑雲。部份華商被懷疑為情報機構掩護。第十局或關注以色列華人基督徒及法輪功群體,雖規模有限。

– 拉丁美洲:傳統上較少關注,但秘魯、巴拿馬等地華人社區及台灣影響力引起MSS注意。若有異見者藏匿,MSS亦會伸手,其它領域則以技術與商業情報為主。

境內海外行動設施:中國境內設有專門設施支持海外行動,如北京安全屋供海外歸來特工秘密匯報,技術中心分析海外截獲數據(如上海訊號站處理海外互聯網監控)。中國資訊科技評估中心(CITEC,屬第十三局)暗示網絡行動基礎設施。第十局利用此類設施處理僑界監控數據,如海外集會錄像送至影片實驗室進行面部辨識,藉助其它部門技術。

掩護組織:MSS歷來設立海外掩護機構。英國管轄時期香港新華通訊社即為MSS實際情報站。美國高校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CSSA)常受領館指導或資助,實為監控與影響延伸。第十局可能維護此類組織名冊,偶爾派遣人員或代理擔任領導。

技術平台使用:中國全球數碼平台(微信、抖音等)亦屬第十局「設施」範疇。微信雖為騰訊產品,伺服器設在中國,數據受國家法律管控。海外華人大量使用微信通訊,MSS可依法調取數據監控個人或對話。多宗海外留學生微信群被滲透,群內批評者遭報復。中國製造的手機及應用的定位數據理論上可供MSS監控,雖無公開證據,但安全界普遍擔憂。

綜上所述,第十局設施雖非公開軍事基地,但可推斷其在北京設有安全辦公場所,在海外依託外交使團、企業及社區網絡。其「辦公室」遍布全球華人聚集地,從悉尼咖啡館到波士頓學生宿舍。境內外物理基地與虛擬網絡結合,使第十局無需正式海外站點即可全球行動。被發現時多呈現為臨時小組(官員與當地人員合謀),便於北京否認。近期對中共隱秘警務站點打擊及驅逐未申報MSS官員,表明部份非官方據點已被識破,貓鼠遊戲將持續,第十局不斷調整資產布局。

9. 第十局的戰略目標與指導思想

第十局的戰略目標緊密配合中共安全戰略,受多項核心理念和指令指導:

– 「總體國家安全觀」:2014年習近平提出,強調國家安全涵蓋政治、國土、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網絡等多領域,內外安全相互關聯,必須防範「滲透、顛覆、分裂」等敵對勢力。MSS是實施該戰略的主要工具,第十局專注外部安全,防止境外威脅影響國內穩定,以政權安全(即中共統治安全)為最高目標。第十局戰略任務是提前消除對中共政權的外部威脅,阻斷海外反對派聯盟,防止外國情報機構招募中國公民,反制挑戰中共合法性的境外敘事。習近平特別強調所謂主權與「統一」(台灣、香港)為核心利益,傳導至第十局,要求打擊他們所宣稱的海外獨立或民主運動。

– 法律框架與指令:近年來中共出台多部安全法律,賦予MSS更廣泛權力。2014年《反間諜法》和2017年《國家情報法》明確要求MSS及相關機構在境內外開展情報工作,維護「國家(政權)安全」。法律要求中國公民及組織配合國家情報工作。第十局據此可合法動員僑界人員(中國公民及華裔)提供情報或協助。法律授權「懲治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第十局將此解讀為全球追蹤異見人士。2015年成立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習近平任主席),統一指揮安全力量,向MSS及第十局下達高層指令。如認定某海外組織為威脅,第十局即投入資源重點監控。

– 使命與精神:MSS總體使命為「通過有效措施防範敵特、間諜及顛覆活動,保障國家安全」。第十局職責正是針對「反革命」境外活動,延續毛時代政治異見的殘酷定義。習近平時代用「政治安全」、「政權安全」等現代術語替代,但本質不變。第十局官員被洗腦為「祖國防護盾與利刃」,對付被扣上意識形態侵略者帽子的所謂「叛徒」和外國勢力。1983年陳丕顯講話將國家安全工作與「反霸權、實現祖國統一」強行綁定,給第十局針對「霸權主義」(西方)及分裂勢力的鎮壓行動披上理論外衣。

– 重點目標與戰略調整:第十局戰略重點隨中共威脅感知變化。20世紀80年代主要關注台灣及西方間諜,早期工作包括追蹤國民黨情報及防範西方滲透。90年代天安門事件後,海外民主異見及宗教運動(後期法輪功)成為重點。2000年代及2010年代,民族分裂與「顏色革命」威脅上升——9·11後新疆不穩、2008年藏區騷亂、阿拉伯之春啟示。習近平多次警告所謂西方利用中國人發動「顏色革命」,第十局強調早期發現海外反共組織,防止其與國內不滿勢力聯結。戰略指導文件指示詆毀流亡異見人士、製造內部分裂,阻止聯合。

– 防禦與進攻平衡:傳統中國情報機構偏重防禦反間諜,保護機密,避免冒險。習近平時代更積極主動,第十局戰略包含進攻性影響行動。若傳言屬實,專門針對美國的第十八局體現主動出擊。戰略理念為「不僅被動應對威脅,更主動塑造有利環境」。第十局不僅監控僑界異見,還嘗試收買、脅迫或宣傳引導,利用賄賂、勒索、宣傳等手段。還參與東道國政治輿論管理(如澳、加親中政客扶持)。這即政治戰,屬於「三戰」(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範疇,MSS深度參與海外政治戰。第十局利用僑界網絡影響,動員華人團體抗議達賴喇嘛訪問,或放大親共聲音壓制異見。

– 已知指令與運動:部份內部口號公開,如「反滲透鬥爭」,與第十局職責相符,強調反對外國滲透(間諜及意識形態)。「護航海外利益」體現中共全球利益保護需求,MSS與中共軍方遠征力量協同。第十局職責涵蓋保護海外中國公民免受傷害及叛逃。2022年中共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呼籲尊重各國安全關切,實為正當化對海外分裂分子及所謂「恐怖份子」的打擊。MSS視異見團體為政治安全威脅,境外追蹤屬合法安全需求。

– 與外交政策的關係:第十局行動支持中共外交政策,塑造強大形象,威懾外部干預。監控恐嚇海外異見,阻止其影響國內輿論,向國際傳遞反對中共即「不安全」的訊號。配合北京外交軟硬兼施策略,外交部用經濟槓桿阻止達賴訪問,外交部為「紅蘿蔔」,第十局為「棒子」。習近平稱「維護國家政治安全」為最高優先。第十局為外交政策提供秘密支撐。

第十局指導思想可歸納為:不惜一切代價護衛黨國政權,融合攻防,確保海外反對勢力難以威脅中共穩定與統治。隨著中共全球野心擴張,戰略目標持續升級,但核心使命仍與MSS創立宗旨及習近平優先事項一致——維繫中共統治,壓制一切異見,無論境內外。

10. 在中共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體系中的角色

國家安全部第十局雖為中共情報體系中較隱秘的組成部份,卻在中共整體國家安全戰略及外交政策執行中扮演重要角色:

– 政權安全核心:中共領導層明確將國家安全與政權安全(中共統治安全)緊密綁定。MSS作為政權安全主力機構,國內由公安部協助。第十局負責海外政權安全關鍵環節,內部文件稱其為「隱蔽戰線」重要組成,涵蓋間諜與反顛覆鬥爭。習近平主持的國家安全研討會常強調「防範顏色革命」,隱含第十局職責。

– 影響外交政策:雖情報局不直接參與外交,但第十局情報可直接影響外交決策。若第十局報告某國境內流亡團體計劃反共抗議,北京可能調整對該國外交策略,對其施壓以限制異見,或提供經濟誘因換取配合。例:中德關係因人權問題緊張,MSS監控德國維吾爾活動可能影響引渡談判及經濟合作,作為施壓籌碼。又如第十局情報顯示某拉美國家台灣遊說活躍,外交部或加強對該國交往以抗衡台灣。第十局為外交政策提供情報支持,助力孤立台灣、維護中共的國際形象、反制西方聯盟。

– 參與政策機構:MSS及第十局參與高層決策機構。2022年,國家安全部長陳文清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權力提升。MSS各局(含第十局)向中央政法委、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匯報。政治局常委討論如何應對流亡富豪(如郭文貴)時,MSS提供法律、秘密行動方案。郭文貴事件涉及多部門聯動,MSS(含馬建任內)曾與其有聯繫,背叛後動用代理訴訟、對關聯人施壓,服務於外交政策目標,削弱異見影響。

– 國家安全架構:2018年中共整合部份機構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MSS保持獨立。省級MSS機構加強垂直管理,減少地方干預。2016-2017年改革強化中央對省級資源的控制,第十局可更有效調用廣東、香港等省市資源執行海外任務。第十局受益於中央權威提升,便於跨省協調(不同籍貫僑民線人等),貫徹命令。

– 威懾與訊號傳遞:第十局行動充滿威懾與恐嚇,向國內傳遞「逃亡者無路可逃」的恐怖訊息,震懾泄密者與潛在叛逃者。對外國情報機構發出赤裸裸的警告,宣稱中國公民絕不能被招募,否則MSS將無孔不入地監控並瘋狂報復。此舉加劇了外交摩擦。

– 對外安全機構關係:第十局是MSS與外國安全機構(FBI、CSIS、MI5、ASIO等)最頻繁交鋒的部門。此對抗使其成為外方重點監控對象,外國機構亦動員僑界抵制中共間諜。FBI與華裔社區領導合作,普及反間諜知識,形成特殊動態。第十局行動促使外國加強對華研究人員審查、外籍代理登記等政策。外交談判中常涉及中共特工行為,美國等國多次公開要求中共停止境內騷擾。

– 支持其它安全機關:第十局間接支持中共軍方和公安部。僑界情報助軍方戰略規劃,如了解台灣僑界籌資防務、維吾爾異議分子聯繫,輔助軍方「反恐」。公安部若獲知異見者可能回國,第十局隨即協助秘密引誘,公安部負責逮捕。香港書商林榮基被誘返大陸即為典型,MSS秘密引誘,公安部公開拘捕。

– 阻斷內外聯結:第十局最關鍵的任務之一是阻斷國內異見與海外支持的聯繫。中共最懼怕內部反對派獲得外部資源或支持(如蘇聯解體、阿拉伯之春)。通過監控、破壞僑界異見組織,第十局確保無「流亡政府」或國際壓力聯盟形成。2022年北京冬奧前夕,中共特工監控並詆毀呼籲抵制的活動家,體現此戰略。保持異見團體分裂無力,是中共外交成功應對批評的重要因素。第十局秘密行動補充公開外交,剔除麻煩分子,削弱異見影響。

可以看出,第十局是中共國家安全機器不可或缺的齒輪,強行延伸中共威權控制至國境之外。它通過管理外部威脅,維持國內高壓穩定;通過塑造所謂的國家形象,支撐外交擴張。雖多秘密,但影響重大,干擾僑界動態,壓制反共聲音。隨著中共全球野心增長,第十局在保障這些野心、與它國主權衝突中的角色越發重要。中共的「隱蔽戰線」已全球化,第十局是理解21世紀中共綜合安全戰略的關鍵。

結論

「國家安全部」第十局作為中共海外安全戰略體系的核心單元,近年來在全球華人社區、政治異見與國家利益保護等方面展現出高度隱蔽化、系統化的恐怖行動能力。其以主動防禦和進攻性反顛覆為主的理念,把僑界視為監視與脅迫前沿戰場,通過多層合作網絡和各種掩護手段,在全球大肆進行「隱蔽戰線」建設來擴張中共影響。第十局不僅通過傳統反間諜手法維繫政權穩定,還積極操縱塑造有利於北京的國際話語環境,影響海外政治生態。與中共軍方、公安部、統戰部等國家機關的協同,使其能夠針對任何反對聲音展開全方位回應與跨國鎮壓。

不過,隨著歐美等國反制中共跨國鎮壓與情報滲透的政策升級,第十局的隱秘行動和掩護方式逐步曝光,從而陷入更為複雜、嚴峻的國際安全對抗局面。未來,其全球情報活動勢必將趨於更加隱蔽與高技術化,但其對中共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的戰略支撐作用仍不可或缺。本研究為理解中共境外政權維穩策略和全球情報格局演變提供了基礎框架,亦呼籲更多學界關注其隱秘安全力量對國際政治結構的破壞與威脅。#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