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一篇由社工系博士生白逸銘為首撰寫的學術論文,最近被揭在參考文獻部份疑似應用人工智能(AI)協助撰寫,導致出現虛構資料來源。白逸銘的老師兼港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葉兆輝日前回應指,期刊編輯允許重新上載「正確版本」。最新消息指,期刊出版社已在論文頁面貼出編輯聲明,指期刊正依照出版倫理委員會指引展開調查。

涉事研究論文題為《Forty years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Hong Kong》(香港40年來的生育轉變),探討香港生育率低迷的因素。文章共有6名作者,包括葉兆輝。該論文刊登於由德國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出版的英語學術季刊《當代中國人口與發展》(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而葉也是該期刊編輯委員會成員之一。

根據統計,該論文共引述了61項文獻,但當中超過20多項無法檢視內容。部份文獻雖附有數位物件識別符(DOI)或Google學術超連結,但仍無法查閱。此外,另有部份文獻聲稱引用自特定的學術期刊期數,但在相關期數中卻找不到引用的文獻。其中一篇被指不存在的論文,其署名作者名單中包含了葉兆輝。

葉兆輝在回覆傳媒查詢時解釋,其學生利用AI協助整理引用資料時,未有檢查內容,對其感失望,會要求學生針對如何更好地使用AI修讀相關課程。葉亦承認自己作為通訊作者應負有責任,對影響港大、期刊的聲譽表示歉意,唯強調論文已通過兩次審查,內容並非捏造,事件無關學術誠信問題。

對於後續處理,葉兆輝曾表示已主動聯絡期刊編輯,對方接受其解釋,並批准在未來數日重新上載修正版本,他亦承諾將親自檢視新版本引用內容,「不容有失」。《明報》早前報道引述出版方Springer Nature回覆稱,錯誤為作者投稿前的疏忽所致,但不影響「文章的核心結論、實證數據的有效性或理論框架的完整」。

不過,在爆出事件後不足一星期,出版社Springer Nature上周五(14日)在論文頁面貼出了一段「編輯聲明」,指出「本論文所引用文獻的準確性已引起關注。本學刊正依照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指引展開調查。待此事獲得解決後,編輯部將採取適當的編輯處理」。

Facebook專頁「教育刺針」指,事件在學術界引起嘩然,不少學者批評葉的說法反映他視文獻為「裝飾」,漠視文獻的重要性,把出錯歸咎於學生身上是「推卸責任」。@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