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香港學術界爆出論文造假醜聞,但比造假更令人驚訝的,是涉事教授的回應。造假醜聞第一主角是港大社工系博士生白逸銘(Yiming Bai),她以第一作者身分,在學術期刊發表關於香港生育率的論文〈Forty years of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Hong Kong〉,署名者包括港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葉兆輝、港大統計與精算學系副系主任屈錦培、政府統計署統計師及大陸學者等。
論文已通過審查,在期刊正式發表,理應是過了海的神仙。想不到有金睛火眼的讀者發現,論文列出的61項「參考文獻」,居然有多達24篇憑空捏造。最荒誕是其中有一篇假論文,聲稱是葉兆輝寫的,而作者之一的葉教授本人卻視而不見。
實情如何,大家當然心裏有數:那白姓博士生大概想偷個懶,利用AI協助寫論文,卻撞上臭名昭著的「AI幻覺」,結果把一群掛名的學者、教授都拖進泥沼,令人啼笑皆非。葉兆輝教授倒是很快出來「孭鑊」,只是他的說法頗難令人信服。
葉教授一方面坦承,學生用AI而沒檢查內容,自己身為通訊作者,難辭其咎,深表歉意,可另一方面,他老人家卻把「誠信」問題推得乾乾淨淨。葉教授向《香港01》記者表示,論文經兩次審查,內容沒捏造,「唔係integrity(誠信)問題」,並說自己早發表了過百篇論文,「多一篇唔多,少一篇唔少」,沒必要犯險。至於那博士生,葉教授形容她一直表現良好,今次雖然對她失望,但決定給予「second chance」,已要求她修讀一個「如何更好地使用AI」的課程。
葉兆輝願意認錯,是好事——其實斷到咁正,要不認錯也是沒可能的——但否認涉及誠信,就未免避重就輕。先談教授本人,你可以說自己太忙,沒空逐條查證資料,但既然沒驗過,甚至可能沒看過(葉教授連那篇署上自己大名的假論文也沒看見),就該選擇不署名,反正沒有人拿槍逼你簽名。學術界的「誠信」,是否理應包括嚴謹看待自己署名的文章呢?我只能說,就算像我這樣只是在網上寫閒文,也不會把AI 資料照單全收,何況學術論文?
再談那位博士生,她用AI生成假的參考文獻,我實在想不出為什麼不涉誠信。「參考文獻」顧名思義,就是你閱讀過的資料。就算是真實存在的文獻,假如你沒看過,也把它們列進參考文獻,裝作自己參考了,也是誠信有問題——當然,這個情況比較難揭穿,除非有人當面拿「參考文獻」考問作者。但AI虛構的論文,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參考」過的,對不對?聲稱有61項參考文獻,但其中24項子虛烏有,如此大規模作偽,明顯就是誠信問題。
近幾年,葉兆輝到大陸做講座,都帶着白逸銘出席(見附圖),給報紙投稿,也往往跟她聯名發表,看來是關係匪淺的得意門生。但學術造假終究不是小事,葉教授如此理直氣壯包庇、輕描淡寫處理,彷彿現代孔乙己般強辯,「AI造假不能算沒誠信…… AI !學者的事,能算沒誠信麼?」這是否對校譽的第二次傷害呢?
AI無疑非常能幹,但本質上跟渣男沒兩樣,說穿了就是「不負責任」。不管AI淘汰什麼人也好,有一類是決不應該淘汰的——那群簽名孭鑊的「專業人士」。在AI為所欲為的未來世界,人如果還有什麼存在價值,那就是負責坐牢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