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逾九成25歲或以上人士體內帶有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病毒,相關疾病會在免疫力下降時發病。一項最新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癌症患者曾經生蛇,約七成受訪者認為在癌症治療期間預防帶狀疱疹極為重要。團體呼籲政府應與慈善機構或醫院合作,為癌症患者提供疫苗接種補貼或免費接種服務。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於今年5至6月期間,以網上問卷方式訪問116名癌症患者,近四成受訪者稱曾生蛇。受訪者普遍對生蛇感到憂慮,最大憂慮是生蛇引起的疼痛,其次是害怕會會影響日常生活、延誤治療及引發嚴重併發症。近70%受訪者認為,在癌症治療過程中預防生蛇是極為重要。
化療患者生蛇風險較一般人高25倍 嚴重併發症風險顯著上升
內科腫瘤科專科醫生吳劍邦表示,接受化療的癌症患者患上生蛇的風險較一般人可高達25倍。蛇風險在癌症確診後的首2年內特別高,而且風險在其後時間仍然顯著。
除了生蛇引起的神經痛楚,癌症患者更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免疫力低下人士例如癌症病人,出現生蛇併發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而且生蛇的症狀往往更持久、範圍更廣,更可能演變成病毒血症、肺炎、肝炎、腦炎等嚴重併發症,復發生蛇的風險亦更高。免疫力低下的癌症患者患上後遺神經痛的風險,也增加3.3倍,痛楚可持續多年甚至終身。
吳劍邦補充,生蛇急性感染期間,患者一般需要暫停化療,有機會影響治整體療成效,亦可能增加急症入院、抗病毒藥物使用。因部份抗病毒藥物可能與癌症治療藥物有交互作用,需由醫生調整藥物方案。
多國治療指引建議接種疫苗
吳劍邦並引述一項英國研究指成人生蛇患者日後患癌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4倍。亦有研究指出,疫情後,生蛇可增加患大腸癌的風險,特別是年長人士或長期病患者,影響可持續超過3年,
他又指,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及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均建議癌症患者按情況接種預防疫苗,無論在治療前、治療期間或治療完成後均可考慮。至於接受持續治療的患者,應在免疫反應最穩定的時期接種,關鍵是為每位患者作出個別評估。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主席方嘉儀表示,有三分之二受訪者認為疫苗費用較高,其在家庭月入2萬元以下的群體,是主要阻礙接種因素。六成擔心疫苗會干擾癌症治療計劃,對疫苗認知不足。
她建議加強健康教育,普及風險知識,加強公眾對帶狀疱疹風險和其危害的宣傳。又呼籲政府與慈善機構或醫院合作,提供疫苗補貼或免費接種服務。@
--------------------
向每位救援者致敬
願香港人彼此扶持走過黑暗
--------------------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