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慢性疲勞患者一直深陷於精疲力竭、思維遲鈍,任何體力或腦力消耗都可能加劇病情。由於該病症因其複雜性與診斷困難,使許多醫生束手無策。這次,來自美國的最新研究結果,有望為治療這一頑疾帶來全新的曙光。

據醫學期刊雜誌《醫學前沿》(Frontiersin)報道,肌痛性腦脊髓炎/慢性疲勞症候群(ME/CFS)是一種常見但不易診斷的病症。患者年齡在25至60歲之間,特徵是無法解釋的疲勞至少持續6個月,並嚴重導致活動能力下降。這種被稱為「勞動後不適」(PEM)的核心症狀,已經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慢性疲勞與呼吸的關聯

過去,這種病症因其複雜性與診斷困難,被列為疑難雜症。這次美國紐約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的一項開創性研究顯示,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也許可以透過改善「呼吸模式」,來達到緩解症狀的作用。該項研究於11月發表在《醫學前沿》雜誌上。

該研究指出,「功能失調性呼吸」(DB)是一種異常的呼吸模式。雖然常見於氣喘患者,但其成因多樣。典型特徵包括頻繁深嘆氣、呼吸急促、腹式用力呼氣或胸式呼吸,導致肺部無法充份擴張,甚至是胸腹運動不協調。

過度換氣(HV)則是指呼吸頻率或深度超過了身體代謝所需,導致血液中二氧化碳濃度過低。

這兩種呼吸問題,可能引發一系列與ME/CFS高度重疊的症狀。其中包括頭暈、注意力不集中、呼吸急促和疲憊感。研究團隊為了驗證ME/CFS與呼吸之間的關係問題,進行了一系列嚴謹的對照實驗。

這次研究招募了57名確診為ME/CFS的患者,年齡在25至60歲之間,與25名年齡和活動量相仿的健康個體作為對照組。他們的平均體重指數(BMI)為24(正常情況),且皆完成為期2天的心肺運動測試(CPET)。

這項測試是評估心肺功能的「重要標準」,所有受試者會在一部固定的單車上,進行漸進式的運動直至完全無力為止。過程中,他們會被檢測心率、血壓、氧氣攝取效率、血氧飽和等一系列與呼吸相關的詳細數據,包括潮氣末二氧化碳分壓(PetCO₂)、通氣效率比值(VE/VCO₂)以及呼吸模式的穩定性。

測試結果顯示,ME/CFS患者的氧氣攝取量(心肺功能),與對照組基本大致相同。然而,40名ME/CFS患者出現了呼吸異常,包括過度換氣、呼吸功能障礙或兩者兼具。

數據顯示,ME/CFS組中有24名(42.1%)在測試期間出現呼吸不規律,但對照組僅有4名(16%)出現這種情況。其中有18名(32%)的疲勞患者出現過度換氣,但對照組僅有1名(4%)出現這種情況。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9名ME/CFS患者出現過度換氣、呼吸功能障礙,這種嚴重的情況在任何對照組中尚未出現。研究人員還發現,在18名過度換氣患者中,有15名存在通氣效率比值(VE/VCO₂)上升或呼吸功能障礙。相比之下, 40名非過度通氣患者中僅有18人出現此類情形。

慢性疲勞治療建議與新方向

研究人員表示,該測驗結果表明這些呼吸問題不僅是單一的症狀,更可能會加劇ME/CFS的病情,特別是「勞動後不適」。這種呼吸功能障礙在ME/CFS中很常見,若改善呼吸功能障礙,可能有助於緩解慢性疲勞症狀。

未來,他們計劃繼續研究ME/CFS相關問題,並考慮將「改善呼吸」作為新的治療標靶,希望能藉此減輕全球數百萬ME/CFS患者的痛苦,並提高他們的運動能力。

這項研究的資深作者、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博士班哲文‧納特爾森(Benjamin Natelson)對《醫學前沿》表示,「近一半的慢性疲勞患者都存在某種呼吸障礙。這是過去一個完全被忽視的問題,它很可能加劇慢性疲勞的症狀。研究人員識別這些異常情況,將為患者找到新的治療策略,最終目標是減輕症狀。」

納特爾森對該病情給出一些治療建議。他表示,「瑜伽呼吸練習或許會有幫助,或是進行遊泳等一些需要控制呼吸的輕柔體能訓練。另外,也可以嘗試生物回饋療法,引導患者輕柔且持續呼吸時也評估其呼吸狀況。」

他補充,「如果患者出現過度換氣,可以透過測量呼出二氧化碳濃度的設備來檢測。若患者的二氧化碳濃度偏低,患者可以嘗試調整呼吸深度,使其恢復到正常水平。」#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