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下水、香港現存最古老的中式三帆木漁船的「鴨靈號」,今年是其建成70週年,見證着香港由漁村蛻變成國際大都會。

為什麼叫「鴨靈號」?

由於這艘中式三帆木漁船身形像一隻鴨子,當時船主希望付予漁船一個靈魂,所以命名為「鴨靈」,寓意是有靈性的鴨子。

「鴨靈號」寓意有靈性的鴨子。(劉永康提供)
「鴨靈號」寓意有靈性的鴨子。(劉永康提供)

「鴨靈號」原是本地漁民出海捕蝦的「蝦艇」兼水上家園,但隨著城市轉型漁業式微,傳統帆船逐漸消失。不過一位法國商人對「鴨靈號」一見鍾情,將這艘船買下並細心翻新,後來該船被出租予拍攝電影、廣告等,更獲香港旅遊協會看中「鴨靈號」承載豐富漁港文化,租來做觀光船。

被法國商人買下的「鴨靈號」逃脫被淘汰的命運。(劉永康提供)
被法國商人買下的「鴨靈號」逃脫被淘汰的命運。(劉永康提供)

雖然大部分同輩帆船都難逃淘汰命運,「鴨靈號」卻奇蹟地堅持下來,2005年被轉售給英國餐飲公司作私人遊艇,後來公司撤出,船隻停泊在香港仔避風塘後乏人問津。到2014年,一場颱風令「鴨靈號」沉沒,幸好之後被人打撈上水並被一位旅行社老闆購入。

雖然「鴨靈號」船身受損嚴重、黏滿蠔殼藤壺,但最後被送往珠海作全面修復,舊有結構盡量保留,大部份原身木料和主帆的木柱至今仍在使用。現在船上使用的風帆布料跟昔日使用的相同。

全面修復後的「鴨靈號」盡量保留舊有結構。(劉永康提供)
全面修復後的「鴨靈號」盡量保留舊有結構。(劉永康提供)

2015年6月13日,「鴨靈號」正式復修完成重返維港,更將以往只招呼外國旅客的限制打破,終於開放給香港市民登船,化身本地活生生嘅歷史見證。現時船上還見到第二代軚盤(第一代已收藏於中環海事博物館),甲板上的通風黃銅喉、2005年易手時的紀念牌等等,都保留原汁原味;每一吋甲板、每一件舊零件都承載住香港大半世紀的海運與文化歲月。@

 

船上還見到第二代軚盤。(劉永康提供)
船上還見到第二代軚盤。(劉永康提供)

2005年易手時的紀念牌。(劉永康提供)
2005年易手時的紀念牌。(劉永康提供)

 

甲板上的通風黃銅喉。(劉永康提供)
甲板上的通風黃銅喉。(劉永康提供)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