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持續惡化,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訂單減少與外資收縮的情況下,浙江、江蘇、廣東多名受訪者對《大紀元》表示,不少企業為維持生產並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將產線轉往東南亞。
多名受訪者告訴《大紀元》,產業鏈出現重新分布。這些企業多屬勞動密集型與中低技術類型,部份能源密集型產業鏈則向中亞延伸,已有商人取得外國護照並遠程管理國內工廠。
浙江省商會受訪者王先生對記者表示,近五年間該省企業外遷趨勢加快。「我知道今年前十個月,全省至少有六十多間企業因為接不到訂單,把企業搬去越南或者馬來西亞,還有一批悄悄在越南建廠的,商會不知道,實際數可能超過一百家或者更高。」
中共官方今年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前六個月,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三萬零一十四家,同比增長約11.7%;同期實際使用外資四千二百三十二點三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約15.2%。截至前三季度,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四萬八千九百二十一家,同比增長約16.2%;實際使用外資五千七百三十七點五億元,同比下降約10.4%。
王先生說,部份企業到越南開新廠,浙江舊廠規模逐步縮小。「我也聽說有企業老闆常年在歐洲和東南亞,遠程管理國內的工廠生產情況。這種情況很多,聽說有些人已經拿到歐洲某小國的護照。」
浙江是中國東南沿海商貿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網站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浙江省商會(浙江省工商業聯合會)會員總數約40萬個,並擁有約4,600家商協會組織。
早期布局東南亞的企業
在浙江湖州經營機器部件的生產負責人趙志對記者說,外遷布局並非今年才開始。「我們同行中有部份企業從2018年起在越南河內與海防設立工段,承接來自歐美的訂單。」
趙志說,疫情之後部份客戶要求將供貨點分散,他所在企業在2023年啟動海外組裝工廠談判,目前已投產。
趙志的友人、義烏飾品出口從業者王小姐對記者說,部份原客戶將訂單轉往東南亞代工廠,她將簡單工序轉移至越南平陽省,複雜工序仍放在義烏。「新建產線以組裝為主,原材料與模具仍在浙江生產。」
外資訂單減少促使供應鏈外移
被稱為中國「紅色資本家」的官商榮毅仁,其家族成員方先生對記者說:「浙江企業遷移外國,主要是因為客戶要求在不同國家設置生產點。比起中國,當地土地與用工成本相對可控,但物流周期還不如中國短,需要重新協調。」
方先生說,外商訂單減少不限於浙江,江蘇、廣東乃至其它外貿工廠都遇到同樣問題。「這一波貿易戰影響整個產業鏈,外資企業撤離的情況在部份行業也很明顯,還有許多上下游企業倒閉,供應鏈被切斷。」他說,多家原在寧波周邊設廠的日韓企業已減少在華採購比例,並要求供應商在越南與泰國設點才能續單。
與浙江相鄰的江蘇蘇州、崑山是外資工廠聚集地,也是長三角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多名受訪者對記者說,外資企業在調整生產布局時,會同步評估蘇州與崑山的訂單量與外遷比例。一名崑山電子零件供應商管理人員說,其工廠去年收到三家客戶的生產調整通知,部份訂單被轉往越南與泰國。
崑山一名機電代工廠負責人顧先生對記者說,自2022年起歐洲訂單減少。客戶提出需在多國設置可替代產線,公司因此在泰國大城府設立分廠。「設備與設計仍由蘇州總部提供,泰國工廠承擔中間工序。」
顧先生說,近年來外商在中國投資減少。「一些原本長期依賴中國供貨的跨國企業已將部份訂單轉向越南、馬來西亞與印度。這樣一來,中國企業不得不在外國建新廠,不然你拿不到訂單啊。」
越南承接中資製造產能
在東南亞國家中,越南承接來自中國的紡織、電子組裝、家居與運動鞋行業。多間企業公開資訊顯示,新建產線集中於越南北部工業區。
越南同奈省台灣商人黃先生對記者說:「他們在當地投產後,裝配人員招聘速度快,但關鍵設備調試仍由中國人完成。這些中國工廠在越南落地,是為了縮短面向歐美市場的出口時間,也為分散不確定性。」
根據公開數據,截至2025年前七個月,越南自中國進口約1,014億美元,佔同期進口總額約40.2%,為其最大來源國。根據越南貿工部與外資監管機構公布的資料,2025年製造業與加工業仍為外資主要流入行業。雖然2023年部份官方統計未全面披露,但過去數年間越南製造業出口比重呈現上升,相關行業集中度持續提高。
柬埔寨承接服裝加工
中國財經媒體記者陳先生曾前往柬埔寨了解中國服裝代工企業狀況。他說:「柬埔寨服裝加工區域集中在金邊附近的康波克春省。中國在當地投資多以合作形式,中國持股,原料從浙江與廣東採購。最近聽說有浙江紡織廠遷移到柬埔寨。」
柬埔寨官方統計顯示,2024年底全國在營運的大型工廠超過2,400家,主要集中在金邊及周邊省份,多數位於經濟特區。工廠布料、輔料與設備主要從中國與越南進口,供應結構與前幾年相比變化不大。
陳先生說,印尼吸引的是資源型與能源密集型企業,鎳礦冶煉與材料加工規模較大。「有國企,也有民企將部份冶煉環節放在印尼,再出口歐洲和美國。」
在印尼鎳冶煉領域,投入的中國企業既包括如Tsingshan這樣的民營資本,也包括地方或中共國企背景的投資方,如Xiamen Xiangyu及其它省市國資企業。總部位於華盛頓的全球安全非牟利組織C4ADS的報告指出,中國企業控制印尼約75%的鎳冶煉產能,其中部份企業具有政府資源背景。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企業在印尼鎳冶煉與加工領域的投資規模持續增加。一些研究估算,中國企業在印尼十餘年間累計投資約600億至700億美元。2025年8月,印尼主權財富基金與中國企業簽署鎳加工中心合作協議,相關投資規模約83億美元。
產業鏈向中亞延伸
據陳先生披露,中國部份產業鏈正在向中亞延伸。「哈薩克與烏茲別克吸引化工、建材和金屬加工企業。中國企業在當地生產基礎材料,再透過鐵路運往中國西部。」他說,部份高能耗行業「偶爾遇到抗議,比如在哈薩克,當地居民抗議中國石油企業污染環境」。
近年在哈薩克的中資項目中,民營企業比重上升。在鋼鐵行業,北京建龍重工集團被哈薩克媒體列為中國民營工業企業,並在當地推動鋼鐵項目。在紡織領域,新疆利華在突厥斯坦州Turan經濟特區建設棉花至成衣的一體化產線。在能源與原材料環節,哈國鋼企Qarmet與中國民營企業大地工程發展集團合作,對煤炭洗選設施進行技術改造。「一帶一路」最新報告記錄,2025年上半年中國在中亞的新增投資中,多項為民營企業參與的鋁材與銅材加工項目。
中亞投資規模與項目分布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中國對哈薩克的累計投資約253億美元。根據研究機構發布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哈薩克為中國在中亞地區投資的主要接收國,投資流入約230億美元。雖然官方未披露民營企業的具體比例,但資料顯示當地共有超過224個中資參與的工業項目,項目總規模約664億美元。
中國沿海地區部份企業縮減生產線後,中低技能崗位減少。深圳一名曾從事勞工援助工作的NGO成員姚先生對記者說,深圳與東莞多家工廠關閉,向他求助的工人增加。「不久前,一位在鞋廠工作十七年的湖北工人找我,說工廠把裝配線遷到越南後,他被調到倉儲工段,他要求公司按勞動法補償,被拒絕。」
成都工人孫曉說,從無錫回成都後,工資不如以前,但崗位相對穩定。「車間設備比我在沿海見到的自動化,培訓周期也更長。」
學者:製造業外移形成長周期
浙江學者蘇昊對記者說,他最近在商店看到一些商品的產地已不是中國。「同一品牌的貨物可能來自越南、印尼或墨西哥。」
蘇昊表示,中國製造業遷移的關鍵在於供應鏈再分布,企業依據勞動力結構、原材料來源、能源成本與市場路徑安排生產。他說:「我看中國經濟回不到過去了。至少未來二十年,你要怪就去怪政策制定者。」
在經濟學者與受訪者的描述中,中國製造業外移出現長周期特徵。沿海工廠縮減、產能轉往境外、內陸自動化提高,形成新的生產格局。多名受訪者說,產業鏈在區域內重新組合後,中國仍參與其中,但角色與過去不同。蘇昊說,他所看到的變化不止於商品產地,而是整個供應鏈位置的移動。他說,企業在多地布局後,未來二十年的工廠、勞動力與市場結構都將與現在不同。#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