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2026年博士招生規模預計約5000人,三年擴招逾四成。這一消息近日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多位學者及評論人士從不同角度剖析擴招現象,指出其背後涉及當局就業壓力轉移、學校缺錢等困境,但引發學位「注水」疑雲。

招生規模創新高 部份專業學費達78萬元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招生網發布的招生簡章顯示,2026年博士研究生計劃招生約5000人,其中校本部約4000人。直博生基本學習年限為5年,其他博士生為4年。

學費方面,全日制理工科博士每年1萬元(人民幣,下同);非全日制會計博士整個學習期(4至6年)學費達78萬元,全日制會計博士52萬元,全日制心理學博士27萬元。

(上海交大研究生招生網學費標準/網頁截圖)
(上海交大研究生招生網學費標準/網頁截圖)

上海交大研究生招生辦工作人員回應九派新聞稱,聯合培養項目相關費用可由企業報銷。

據電商雜誌等媒體統計,上海交大2024年博士招生規模為3500人,2025年為4000人,2026年較2025年增長25%,三年累計擴招幅度超過40%。2025年該校本科新生約5000餘人,博士招生規模已與本科招生基本持平。

大紀元記者網絡檢索發現,近期,中國多所重點高校公布了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並列出招生規模。例如,西安交通大學擬招2900名博士生,南京理工大學約1000名,天津南開大學擬招1800餘名。

專家分析:擴招折射中國經濟壓力與制度困境

旅澳法學家袁紅冰11月22日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從制度層面對博士擴招提出批評。

袁紅冰指出,大規模招收博士生尤其是在職博士生,已成為部份教育系統內部人員「獲取黑色經濟利益進行貪腐活動」的途徑,他認為「大量博士生的招收,實際上是中共教育體系徹底腐爛的一個典型表現」。

從經濟社會背景角度,袁紅冰分析認為,當前「畢業即失業」的就業困境迫使大量本科畢業生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他指出,這一現象是「中國目前經濟危機在教育領域的一種表現」。他同時強調,當前許多在職博士項目需要學生自費,高昂學費構成了額外的經濟負擔。

中共政策推動 高校博士「批量生產」

上述擴招趨勢與中共當局的政策密切相關。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支持高校擴大本科教育招生規模,增加研究生培養規模,提升博士研究生佔比。該政策為各高校博士擴招提供了制度依據。

上海交大招生簡章顯示,博士研究生學習形式分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專業學位博士可選擇非全日制學習,非全日制專業學位博士招生簡章將另行發布。

這一安排為在職人員攻讀博士學位提供了渠道,也構成學費收入的重要來源。

針對大規模擴招,多位評論人士在大陸社交平台上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

學校創收、緩解年輕人就業壓力?

教育觀察博主「小盧老師」認為擴招存在多重動因:高額學費為學校帶來可觀收入;擴招可延緩畢業生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緩解就業壓力;博士生成本低於正式科研人員,具有成本優勢。

他同時對培養質量表示擔憂,認為「批量生產」模式難以保證博士教育的含金量,並質疑這種培養方式能否為企業和科研機構創造實際價值。

引發學位「注水」疑雲

另一位博主「老丁說在職碩博」從政策角度分析指出,2025年1月發布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提高博士研究生佔比。

他認為本次擴招呈現三個特點:非全日制定向招生擴大,面向在職人員且學費較高;專業博士擴招幅度大於學術博士;理工科尤其是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擴招明顯,人文社科類擴招相對有限,當局意在重倉押注理工科。

時事評論人士「大頭侃人」則從資源匹配角度提出質疑。他指出,不僅是上海交大,包括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今年博士招生名額大約都在5000名左右,僅僅這三家高校招生總數已超過1980年全國博士招生總量,單校招生規模也超過美國頂尖高校的總和。

他追問:「招五千個博士,有五千個博導嗎?」並呼籲高校「尊重辦學規律」,警惕師資與招生規模不匹配導致博士學位「注水」。

#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