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今科學迅猛發展的時代,一些基於最新研究成果的重大發現,正從物理學和宇宙學等的角度有力地證明了神創論。這些最前沿研究揭示了宇宙中所有物質層級的分布秘密,以及一個類似於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宇宙物質周期表。這些完美的「精細調整」並非巧合,而是彰顯了創世主的智慧設計。通過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人們可以看到宇宙的物理常數和定律被精確設定,以支持生命的出現,尤其是人類的誕生,如不精確設定就沒有現在的這一切。特別是在那麼多那麼大的物理量中,這麼小的人類的平均身高和人類的各部份比例被精確確定,令人們感到真正的神奇。這些最新研究的重大發現的成果不僅證偽了無神論及無神論的隨機進化理論,還為人類道德的重建提供了科學基礎。摒棄無神論,重拾對神的信仰,將有助於提升社會道德,從根本上解決當今社會大量關鍵難解的難題,並重建和諧世界。
一、引言:科學與信仰的交匯點
自古以來,人類對宇宙起源和生命意義的探索從未停歇。古人通過觀察星空,感嘆「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而現代科學則通過精密儀器、數學和物理學模型,揭示了宇宙的深層奧秘。近年來,一些基於物理學、天文學、量子力學和超弦理論等的研究成果以及利用人擇原理,成功推導出了宇宙物質層級的分布規律,並構建或叫發現了一個「宇宙物質周期表」(見參考資料)。這些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上,並成為國際天文和宇宙學會議上的熱點專題。
這些發現的核心在於人擇原理(見參考資料):宇宙的物理參數被「精細調整」到恰到好處,以允許智慧生命的出現。如果這些參數稍有偏差,宇宙將無法形成穩定結構,更不可能有人類和地球這樣的適宜人類的環境。這不禁讓人聯想到聖經《創世記》中的描述:「起初,神創造天地。」人擇原理不過是上帝造人的科學詮釋,它直接證明了宇宙不是隨機產物,而是有目的的設計。無神論者往往將宇宙歸結為「大爆炸」的偶然結果,但這些研究用嚴謹的數學和物理學證據證明,這種「偶然」概率低到近乎零,遠超人類所能想像的巧合,即這種偶然不可能發生。
在無神論盛行的當代社會,道德滑坡已成為全球性危機。環境破壞、家庭解體、犯罪率上升等現象頻發,根源在於人們失去了對更高道德標準的敬畏。本文將結合這些科學發現,用嚴謹的數學和物理學證據證明宇宙不是隨機產物,而是有目的的設計,進而探討如何通過承認神的存在,來重塑人類道德,引導人們摒棄無神論,回歸傳統信仰,從而給人類帶來真正幸福的生活。
二、人擇原理的科學基礎:宇宙的「精細調整」
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是20世紀後期物理學和宇宙學中一個備受關注的哲學和科學概念,它源於對宇宙觀測數據的深刻反思。簡單來說,人擇原理指出,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物理定律、常數和初始條件,被精確「調整」得恰到好處,以允許智慧生命的出現。如果這些參數稍有偏差,宇宙將無法產生穩定的星系、行星,甚至基本化學元素,更不可能有像人類這樣的觀察者。這原理並非憑空臆想,而是基於現代科學數據,如大爆炸模型、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和號稱萬有理論的超弦理論等的推導。早在1973年,天文學家布蘭登·卡特(Brandon Carter)在克拉科夫天文會議上首次提出人擇原理這一概念,此後它被廣泛討論,並與「精細調整」(Fine-Tuning)問題緊密結合。
人擇原理通常分為兩種形式:弱人擇原理(Weak Anthropic Principle)和強人擇原理(Strong Anthropic Principle)。弱人擇原理較為保守,它指出:宇宙中所有量的觀測值不是等概率的,而是受限於存在基於碳的生命可以發展的地點的要求,以及宇宙足夠老以至於已經這樣做了的要求。這意味著,我們的觀測必然與生命的存在相兼容,因為如果不兼容,我們就不會在這裏觀察它。強人擇原理則更進一步,認為宇宙必須具有允許生命在其歷史某個階段演化的屬性。這揭示宇宙的設計是為生命而設定的。
在科學界,人擇原理最初被視為一個哲學問題,但隨著觀測數據的積累,它逐漸成為一個可量化的科學議題。英國物理學家馬丁·里斯(Martin Rees)在《Just Six Numbers》一書中指出,宇宙的「精細調整」涉及至少六個關鍵無量綱常數,如果這些常數稍有變化,宇宙將完全不同,無法支持生命。類似地,美國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在《偶然的宇宙》(《The Accidental Universe》)中強調,這種調整的精確性遠超巧合,巧合概率低到令人震驚的地步。根據史丹福哲學百科全書(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精細調整論證已成為當代神學和無神論辯論的核心,許多科學家認為它指向一個智慧設計者——上帝。
精細調整的概念源於對宇宙基本常數的考察。這些常數包括引力常數(G)、電磁力常數、強核力常數、弱核力常數、宇宙學常數(Λ)、密度參數(Ω)等。它們被稱為「基本」是因為在當前物理模型中,它們無法從更深層原理推導而出,只能是任意設定的。但觀測顯示,這些常數的值精確到極端程度,以至於小幅改變就會摧毀宇宙的宜居性。以下,我們將詳細列舉這些例子,每個例子包括常數的數值、為甚麼它是精細調整的、如果改變會發生甚麼,以及相關科學引用和概率估算。這些例子基於維基百科「精細調節的宇宙」(「Fine-tuned universe」)條目、里斯和戴維斯的著作,以及科學文獻等的其它可靠的來源。
首先,考慮N常數,即一對質子之間電磁力與引力之比。它的值約為10的36次方(即10^{36},以下用這類高效的表達)。這個常數決定了原子和分子結構的穩定性。如果N顯著減小(例如減少幾個數量級),宇宙將太小且壽命太短,無法形成複雜結構;如果太大,質子間排斥力過強,無法形成大於氫的原子,從而消滅所有化學多樣性。里斯在書中計算,如果N改變1%,恆星將無法穩定燃燒,生命無從談起。概率估算:假設N在可能範圍內均勻分布(從10^0到10^{100}),精確到當前值的概率約為10^{-36},相當於在萬億萬億個宇宙中只有一個宜居。
其次,ε(Epsilon)常數,衡量氫融合成氦的核效率,值為0.007(即質量的0.7%轉化為能量)。這個值由強核力強度決定。如果ε為0.006,質子無法與中子結合,只能有氫原子,無法形成水或其它化合物;如果為0.008,所有氫在大爆炸後幾分鐘內融合完畢,沒有燃料供恆星燃燒。英國物理學家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在1950年代發現碳-12的「霍伊爾態」(能量水平為7.656 MeV),這確保了恆星中碳的產生。如果強核力強度改變0.5%,或電磁力改變4%,碳產量將銳減,無法支持碳基生命。霍伊爾本人從無神論轉向有神論,稱這是「宇宙被猴子篡改」的證據。戴維斯在《The Accidental Universe》中指出,這種調整的概率低於10^{-3},結合其它因素,巧合的總概率可達10^{-60}。物理學中概率為10^{-50}視為不可能,則巧合的總概率為10^{-60}時,這樣的巧合為不可能發生的事件。
第三個例子是密度參數Omega (Ω),值約為1,表示宇宙質量密度與臨界密度的比率。它決定了宇宙的幾何形狀和膨脹速率。如果Ω稍大於1,引力過強,宇宙在大爆炸後不久坍縮,無法演化生命;如果稍小於1,膨脹過快,沒有足夠時間形成星系。里斯計算,如果Ω偏差10^{-60}(注意這是非常小的一個數),宇宙將無法形成穩定結構。結合宇宙學常數Λ(值為10^{-122}普朗克單位),如果Λ稍大,空間膨脹太快,星系無法凝聚;如果稍小,宇宙早崩塌。Λ的精細度令人震驚:物理學家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Krauss)承認,其值精確到120位小數後,任何偏差都將毀滅宇宙。史丹福百科全書引用Λ的概率為10^{-120},這是已知物理中最極端的精細調整。
第四,宇宙學常數Λ本身。作為愛因斯坦「最大錯誤」,它如今被證實驅動宇宙加速膨脹。如果Λ為零,宇宙將減速並可能坍縮;但觀測值為極小正數(10^{-122})。如果增大一丁點(例如10^{-121}),膨脹過快,沒有星系形成。維基百科引用約翰·巴羅(John Barrow)和道格拉斯·肖(Douglas Shaw)的論文,如果Λ改變,宇宙將無法支持生命。概率:假設Λ在普朗克尺度範圍內隨機,隨機精確概率則為10^{-122}。這麼小的概率,那就是物理上意味著不會發生,也就是這樣的隨機不可能,那就只能是智能設計,這麼精巧的智能設計,只有上帝才能給得出來。
第五,Q常數,即大型星系中引力能與質量能之比,值為10^{-5}。如果太小,無恆星形成;如果太大,宇宙太暴力,恆星無法生存。里斯指出,這確保了恆星的穩定演化,允許行星系統存在。
第六,我們宇宙空間的維數D=3。如果D=2或4,生命無法存在:2維中無法有複雜消化系統,4維中軌道不穩定,原子無法持久。馬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在《經典引力與量子引力》(《Classical and Quantum Gravity》)論文中計算,多維時空將導致粒子不穩定,概率估算基於弦理論的時空10維假設,但有效3維相關的精確性仍需精細調整。
第七,碳-12的霍伊爾態能量水平(7.656 MeV)。如果低於7.3 MeV或高於7.9 MeV,碳產量不足,無法形成有機分子。霍伊爾在自然(《Nature》)雜誌論文中強調,這是「宇宙為生命而設計」的證據。
第八,強核力常數(相對於電磁力為100倍)。如果增加2%,二質子粒子形成,所有氫快速消耗;如果減少5%,中子衰變過快,無重元素。保羅·戴維斯計算,改變1%將摧毀恆星核合成。
第九,弱核力常數(10^{-5}電磁力)。控制β衰變,如果太弱,無超新星爆發,無法散布重元素;如果太強,氫全轉為氦,無水形成。里斯估算偏差概率10^{-10}。
第十,質子-電子質量比(1836)。如果不同,分子無法形成穩定鍵。泰格馬克指出,改變0.1%將改變化學反應,消滅DNA-like結構,無現在的生命形成。
第十一,精細結構常數α=1/137。如果改變4%,碳無法形成;如果增加,恆星無法點燃。霍伊爾和里斯均視其為關鍵調整。
第十二,宇宙初始熵(低熵狀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彭羅斯計算,大爆炸低熵概率為10^{-10^{123}},這是已知最大精細調整,無此宇宙將混沌,無法演化。
第十三,電磁力與弱力之比。控制電弱統一,如果偏差,粒子質量不對,無法有穩定原子,那就無穩定的分子,無現在的生命。
第十四,希格斯真空期望值(246 GeV)。如果不同,粒子質量改變,原子不穩,更無穩定的分子世界。
第十五,維度無量綱參數如普朗克質量與希格斯質量比為現在的值。確保粒子多樣性。
這些例子並非孤立:結合後,總精細調整概率據里斯和戴維斯估算為10^{-500}至10^{-10^{123}}(這是指數的指數,故更小),遠低於多重宇宙假設所能覆蓋。維基百科和史丹福百科引用這些計算,強調即使考慮弦理論景觀(10^{500}可能宇宙),精細調整仍需解釋。
科學家觀點進一步增強說服力。弗雷德·霍伊爾從無神論轉為有神論:「一個超級智能在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中玩弄。」馬丁·里斯雖非嚴格有神論者,但承認:「宇宙似乎是為生命設計的。」保羅·戴維斯在《上帝與新物理學》中說:「精細調整指向目的。」弗朗西斯·柯林斯(人類基因組計劃主任)在《上帝的語言》中稱,精細調整是「上帝存在的有力證據」。羅傑·彭羅斯計算宇宙低熵概率,揭示設計。安東尼·弗盧(著名無神論者)晚年轉向有神論,原因正是精細調整。
反駁批評:多宇宙假設(無限宇宙中總有宜居的)缺乏證據,且需無限回歸(誰設計多宇宙?)。維克多·斯坦格聲稱隨機參數可產生生命,但他的模擬忽略了許多常數,且概率仍極低,導致根本不可能出現。碳沙文主義(假設生命只基於碳)被矽基或氨基假設反駁,但即使如此,精細調整仍需基本粒子穩定。哲學家馬克·科利萬指出,精細調整問題源於客觀觀測和理論研究,當前現實的觀測和實驗等數據支持智慧設計。總體,批評無法消除概率難題等,即反駁無效。
從神學看,人擇原理是上帝造人的科學鏡像。宇宙精細調整等證明上帝預備環境,為人類而造。這證偽了無神論:隨機宇宙無法解釋為甚麼那麼多「正好」適合我們。所有這些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強烈地證明:人們只有承認設計這一條路!這也將激發敬畏,推動道德:珍惜生命、保護創造。
三、宇宙物質周期表的啟示:設計而非巧合
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研究的最大貢獻之一,便是發現或構建了一個「宇宙物質周期表」,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分類列表,而是基於嚴謹的數學、物理學推導和多學科觀測數據等得出的宇宙物質層級框架。它類似於19世紀俄羅斯化學家德米特里·門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發現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後者將已知元素有序排列,根據原子序數和電子層結構預測了未知元素如鎵和鍺的存在,並奠定了現代化學的基礎。門捷列夫的周期表揭示了元素的周期性:每行(周期)代表一個電子殼層,每列(族)代表相似化學性質。這種有序性並非巧合,而是源於量子力學和電磁力的內在規律。
同樣,這個宇宙物質周期表揭示了從無窮小尺度(普朗克尺度以下的新未知物質層級)到無窮大尺度(宇宙群以上的宏大結構)的對稱間隔分布秘密代碼。它涵蓋了從超弦理論的微觀統一力,到粒子物理學的夸克-輕子、原子物理的電磁相互作用、生物學的細胞結構,再到天文學的星系和宇宙學的暗能量主導膨脹等所有層級。
這周期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研究的物理基礎。研究者從牛頓引力公式(或超弦理論的低能量弱場極限)出發,結合相對論的速度常數 c = 2.99792458 × 10^8 m/s 和量子力學的普朗克常數 ℏ = 1.054571596 × 10^{-34} kg·m²/s,依據超弦理論推導了普朗克尺度 l_{0P} = √(Gℏ / c^5) ≈ 1.61620 × 10^{-33} cm(l_{0P}表示了這括號中的0P為l的下指標,√表示要對後面的部份要開方)。這是一個基礎單位,代表宇宙最微觀尺度。在此基礎上,他們總結了穩定物質層級的分布代碼,並一般地表示為通用公式 l_n = 1.61620 × 10^{-33} × 10^{5n} cm,其中 n 是自然數,從 -∞ 到 +∞。為甚麼間隔是 10^5?因為觀測數據顯示,物質穩定尺度(如弦10^{-33} cm、GUT10^{-28} cm、亞夸克10^{-23} cm、夸克10^{-18} cm、核子10^{-13} cm、原子10^{-8} cm、細胞10^{-3} cm、人類10^2 cm、地球10^7 cm、太陽10^{12} cm、太陽系10^{17} cm、星系10^{22} cm、宇宙10^{27} cm、宇宙群10^{32} cm)正好以10^5為周期分布。這不是任意選擇,而是源於嚴密科學的對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以及多學科的研究等數據的分析。
依據現代物理學的一般研究和最新的這些研究成果,人們可以一般地定義第 n 層「普朗克區域」為從第 n 層尺度延伸到第 (n+1) 層尺度。研究內容包括:第 n 層物質的動力學,以及第 n 層不同物質如何群集並構成第 (n+1) 層物質的物質群動力學。故有:
所有這些數據與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等的觀測一致,所以這兩個表是科學界發現的非常重要的《宇宙物質周期表》,並且這個《宇宙物質周期表》與化學元素周期表類似,並且化範圍更大更廣,故意義更重大,特別是在嚴格的科學意義上,這個《宇宙物質周期表》可以看作是創世主創世的證據。
此外,這些研究推導了四個不變常量:對於任意n級尺度的物質系統,其特徵能量與長度的積 C_1 = cℏ ≈ 197.3269618 MeV·fm、能量與時間的積 C_2 = C_1 / c、溫度與長度的積 C_3 = C_1 / k(k為玻爾茲曼常數)、溫度與時間的積 C_4 = C_1 / (c k)。這些乘積都是等於物理學中的常量,這意味著,無論n取任何值,尺度、能量、時間和溫度之間的以上乘積的互為反比例關係始終不變,符合物理中的重整化群不變性(Renormalization Group Invariance)——系統在不同尺度下自相似,如分形結構。這些是非常精確的調整,以實現我們能夠觀測到的這非常有規律的不同層級自相似的一切。
這些研究還證明了空間映射的同胚定理:[0,1] 空間一一對應地同胚於 [0, L] (L < ∞) 空間,這意味著無窮小和無窮大尺度具有相同比例結構,即使在負n級也適用。結合以上的重整化群不變性等,所有這些強化了周期表的普適性:宇宙如一個多層嵌套的俄羅斯套娃,每層由下一層構建,形成不可約的複雜鏈條。這些也從科學的角度證明了佛家和道家學說中的世界之中還有小一層級的世界,這小一層級的世界中還有更小一層級的世界……反之亦然。
現在,讓我們逐層剖析這個周期表,從負無窮級開始,逐步到正無窮級。每層級的描述將結合科學證據(如實驗數據和理論模型)、概率計算(基於均勻分布假設的精細調整概率)和科學家觀點,證明這種結構是智慧設計的產物,而非隨機演化的巧合。精細調整的概念在這裏至關重要:如果任意一層的參數偏差微小,整個鏈條將崩塌,無法支持生命。根據英國物理學家馬丁·里斯(Martin Rees)在《僅六個數》(《Just Six Numbers》)(2001)中的計算,總精細調整概率低至10^{-500};保羅·戴維斯(Paul Davies)在《偶然的宇宙》(《The Accidental Universe》)(1993)中估算為更小的10^{-10^{123}},這是已知物理中最極端的不可能性( Improbability),遠低於隨機可能性。維基百科「精細調節的宇宙」(「Fine-Tuned Universe」)條目和史丹福哲學百科全書引用這些數據,強調即使考慮弦理論景觀(10^{500} 可能真空),精細調整仍需更高解釋。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 K. Becker, M. Becker, and J. H. Schwarz, String Theory and M Theory: A Modern Int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D. Bailin, Cosmology in Gauge Field Theory and String Theory, Institute of Physics Publishing (IOP Publishing),1988.
[3] J. Mac Donald and D. J. Mullan, 「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The strong nuclear force meets the weak anthropic principle,」 Physical Review D, vol.80,no.4,2009.
[4] M. M. ´Cirkovi´c,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and the duration of the cosmological past,」 Astronomical & Astrophysical Transactions, vol.23,no.6,pp.567–597,2004.
[5] R. Kallosh and A. Linde, 「M-theory, cosmological constant, and anthropic principle,」 Physical Review D, vol. 67, no. 2, Article ID 023510, 7 pages,2003.
[6] E. W. Piotrowski and J. Sładkowski, 「Trading by Quantum Rules: Quantum Anthropic Princip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oretical Physics, vol.42, no.5,pp.1101–1106,2003.
[7] C. Huang and Y.-C Huang. Anthropic Principle’s Predicting Symmetric Distribution Matter Strata, Their Physics Laws, and Verifications. Advances in Astronomy, 2019, Article ID 2501417.
[8] J.Garriga, T. Tanaka, and A.Vilenkin, 「Density parameter and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Physical Review D, vol.60,no.2,1999.
[9] S.Weinberg, 「Anthropic bound on the cosmological constant,」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vol.59,no.22,pp.2607–2610,1987.
[10] B. Carter and W. H. McCrea,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biological evolu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Mathematical, Physical & Engineering Sciences, vol.310, pp.347–363,1983.
[11] B. J. Carr and M. J. Rees, 「The anthropic principl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hysical world,」 Nature, vol. 278, no.5705, pp. 605–612,1979.
[12] M. Livio and M.J.Rees, 「Anthropic reasoning,」 Science, vol.309, no.5737, pp.1022-1023,2005.
[13] C. Giovanni and F. Gianluigi, Symmetries and Group Theory in Particle Physics: An Introduction to Space-Time and Internal Symmetri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12.
[14] T. J. Hollowood, Renormalization Group and Fixed Points: in Quantum Field Theory, Springer Briefs in Physics, Springer, Heidelberg, Germany,2013.
[15] K. S. Babu and J. C. Pati, 「Unity of forces at the preon level,」 Physical Review D, vol.48, no.5, pp.R1921–R1925, 1993.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