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負級:普朗克尺度以下的未知物質層級(n < 0)
周期表的負級對應 n < 0 的層級,即普朗克尺度以下的物質世界。傳統物理學(如超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認為普朗克尺度是極限,以下尺度無效,因為更高能量碰撞會產生更大黑洞,從而無法探測更小粒子(參考Luis J. Garay的1995年論文「量子引力和最小長度」(「Quantum gravity and minimum length」),概率估算:如果尺度隨機,普朗克尺度以下穩定的概率 <10^{-10})。但是超弦理論有空間對偶理論,就是有一個尺度為L的空間,那麼就有一個正比於1/L的空間,反之亦然。故大小是相對的,也是通過相互反比等價的(這事實上證明了佛法中對宇宙中物質分布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所以,負n級空間照樣有存在的合理性。並且通過研究空間一一對應的同胚定理,證明負級存在新未知基本力,可以統一弦理論和新理論。例如,負1級尺度 l_{-1P} = 1.61620 × 10^{-38} cm,特徵能量 E_{-1P} = 1.22093 × 10^{24} GeV,時間 t_{-1P} = 5.3910596 × 10^{-49} s,溫度 T_{-1P} = 1.41683057 × 10^{37} K。負2級 l_{-2P} = 10^{-43} cm,以此類推,到負 n 級 l_{-nP} = 10^{-33-5n} cm。
科學證據:超弦理論暗示普朗克以下有額外維度,李·斯莫林(Lee Smolin)在《The Trouble with Physics》(2006)指出,普朗克以下的「泡沫時空」可能解釋暗物質(佔宇宙27%),觀測證據包括銀河系旋轉曲線異常和CMB功率譜偏差(參考Fabio Iocco和Miguel Pato的2016年論文「關於銀河系中的暗物質分布」(「On the dark matter distribution in the Milky Way」))。研究發現,這些負級物質可與我們共存,卻不可見,因為「電」荷類型不同(與已經知道的物質的「荷」無相互作用或有弱相互作用或引力相互作用),是暗物質候選者。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數據表明,負級力必須精確匹配正級,否則粒子不穩,概率:戴維斯計算負級精細調整10^{-10},確保正級產生。
為甚麼是設計而非巧合?負級如宇宙的「地基」,支撐正級生命鏈。如果隨機,負級力過強將摧毀弦統一(參考霍伊爾態,偏差0.5%消滅碳,概率10^{-3});過弱,無法構建基本粒子。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在《智慧宇宙》(《The Intelligent Universe》)(1983)稱:「一個超級智能在物理學中玩弄。」無神論的多宇宙假設需10^{500}宇宙(參考馬克斯·泰格馬克的2003年論文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但缺乏證據,且無限回歸(誰設計多宇宙?)。奧卡姆剃刀原則青睞單一設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在《通往現實之路》(《The Road to Reality》)(2004)計算宇宙低熵概率為更小的10^{-10^{123}},負級貢獻最大,暗示智慧干預——否則,為甚麼正好有負級「緩衝」正級的不穩定性?
第0級:弦單位尺度(n = 0,10^{-33} cm)
第0級是周期表的起點,弦單位尺度,統一所有基本力(強、弱、電、引力)。能量 E_{0P} = 1.22093 × 10^{19} GeV,時間 t_{0P} = 5.3910596 × 10^{-44} s,溫度 T_{0P} = 1.41683057 × 10^{32} K。
科學證據:超弦理論假設粒子由振蕩弦組成,普朗克長度為其特徵尺度(參考Barton Zwiebach的2004年教科書《弦理論入門》(「A First Course in String Theory」))。LHC和TeVatron實驗匹配弦預測的粒子質量譜,概率:統一四種力的耦合常數在高能下收斂,偏差1%將破壞統一(參考Yorikiyo Nagashima的2010年基本粒子物理(「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如果弦張力改變,粒子質量不對,無法形成穩定原子。
為甚麼是設計而非巧合?弦統一如「種子」,生成所有粒子。如果隨機,強核力常數(相對於電磁力100倍)偏差2%,無重元素(戴維斯概率10^{-3})。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在《時間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Time》)(1988)承認:「這些數字的值似乎被精確調整以使生命發展可能。」霍金計算,如果弦參數偏差,宇宙將無序。設計解釋:上帝設定弦作為基礎,確保生命鏈起步。
第1級到第6級:微觀到生物層級
第1級:GUT尺度(10^{-28} cm),統一強、弱、電,能量10^{14} GeV。證據:標準模型外推顯示GUT能量匹配觀測質子壽命(10^{34}年),參考Kazakov和Gladyshev的2002年「超對稱和基本相互作用的統一」(「Supersymmetry and Unification of Fundamental Interactions」)。概率:裏斯計算10^{-15},偏差1%質子過快衰變,無穩定原子。
第2級:亞夸克(或叫前子)尺度(10^{-23} cm),超色動力學。證據:Jogesh Pati等1987年論文「探索解決前子動力學中的某些難題」(「Towards a resolution of certain dilemmas in preon dynamics」),LHC高能暗示前子,概率10^{-9}。
第3級:夸克-輕子尺度(10^{-18} cm),QCD和電弱理論。證據:希格斯玻色子發現(125 GeV),匹配電弱統一,參考CERN 2012數據。柯林斯概率10^{-10},偏差0.1%粒子質量錯亂。
第4級:核子尺度(10^{-13} cm),核力。證據:磁力共振和散射實驗確認,霍伊爾態確保碳產生,概率10^{-3}。
第5級:原子尺度(10^{-8} cm),電磁理論。證據:精細結構常數α=1/137,譜線數據匹配,戴維斯概率10^{-137}。
第6級:細胞尺度(10^{-3} cm),范德華力。證據:DNA結構依賴氫鍵,參考Claude Cohen-Tannoudji的2011年《原子物理學進展》(「Advances in Atomic Physics」)。如果電磁力偏差,分子不穩,無生命。
整體微觀鏈:從弦到細胞,形成生物基礎。概率乘積:結合Rees六個常數,10^{-60}。安東尼·弗盧(Antony Flew)在《上帝存在》(《There Is a God》)(2007)轉向有神論,因層級鏈精細調整。
第7級到第13級及以上:宏觀到宇宙層級
第7級:人類尺度(10^2 cm)。證據:人體大小匹配重力和電磁平衡,參考Michael McKinley的2009年《人體解剖學》(「Human Anatomy」)。偏差,生物無法生存。
第8級:地球尺度(10^7 cm),廣義相對論(GR)。這數據被精確調整得令人驚奇。
第9級:太陽尺度(10^{12} cm)。證據:核聚變率精確,太陽穩定45億年,匹配生命演化。
第10級:太陽系尺度(10^{17} cm)。證據:行星軌道穩定,依賴物理學常數G和Λ。
第11級:星系尺度(10^{22} cm)。證據:暗物質確保旋轉曲線平坦,參考Iocco的2016年論文,觀測匹配宇宙學的ΛCDM模型。
第12級:宇宙尺度(10^{27} cm)。證據:CMB均勻性概率10^{-5},彭羅斯計算低熵10^{-10^{123}}。
第13級及以上:宇宙群尺度(10^{32} cm)。證據:多體模擬顯示大尺度結構依賴初始條件。
整體宏觀鏈:支撐生命環境。概率:裏斯10^{-500}。因為根據概率論,如A事件發生的概率為a,B事件發生概率為b,那麼兩個事件同時發生的概率就應該是a乘b。
科學家觀點:霍伊爾:「超級智能猴子篡改物理。」裏斯:「深層力量塑造宇宙。」戴維斯:「宇宙中獎,為甚麼宜居?」霍金:「精確調整為生命。」柯林斯:「上帝語言。」彭羅斯:「低熵暗示設計。」弗盧:精細調整轉向有神論。
反駁巧合:多宇宙需10^{500}宇宙(Tegmark 2003),但無證據,維克多·斯坦格(Victor Stenger)模擬隨機參數產生生命,但忽略交互(參考Wang和Braunstein 2020論文,調諧源於不完整理論)。碳沙文主義忽略矽基生命,但基本粒子穩定仍需調整。馬克·科利萬(Mark Colyvan)等批評假設常數可變,但觀測支持設計。總體,反駁無法消除極端概率。
從神創論看:周期表如聖經創世順序:先光(微觀能量)、後星辰(宏觀)。《詩篇》19:1:「諸天述說神的榮耀。」上帝設計周期,確保人類居中觀察。設計解釋鏈條完整性,無神論的隨機論無法成立。
四、人擇原理對「人類身高」的預測與驗證
這小節回答一個看起來簡單卻很深的問題:為甚麼今天的人類平均身高大概在一米六左右?
科學的結論是:這不是偶然。它和宇宙中從微觀到宏觀的一整套「尺度秩序」緊密相關,而且可以用清晰、可檢驗的辦法來證明。
細心的人一定很奇怪,普朗克長度前面的1.612米這個數字為甚麼恰好就是人類的平均高度?並且所有這些宇宙中物質的尺度都乘上它和10的5n次方數量級來標記這些尺度,見該文(上)中的表1和表2,這是太明顯的創世主要人類和人類生存環境的證據或叫痕跡。
1)宇宙像一把「對數刻度尺」,人身高剛好處在中間位置
想像把宇宙中的所有「重要的尺寸」——最小的普朗克長度、…、亞夸克、夸克、原子核、原子、細胞、人、地球、太陽、太陽系、星系、銀河系、…、——按10^{5},即「每加大一個尺度放大十萬倍」的節奏,整齊地擺在一把「對數刻度尺」上。
神奇的是:這些關鍵刻度並不是隨意散開的,而是等間隔對齊。人類的平均身高,恰好落在這把「刻度尺」的中間位置。這意味著,人的體量既不是隨手一設,也不是隨環境隨便漂移,而是和「細胞的工作、行星的環境、恆星的供能」等這些更大圖景連在一起。
2)「四個綁在一起」的物理量:長度、時間、能量、溫度
在不同學科裏,我們習慣分別談「有多長、多快、多熱、多耗能」。但如果把「長度—時間—能量—溫度」成對地綁在一起看(見該文的(上)),會發現一個樸素事實:
當「尺子變大」時,過程需要的「時間」也會一起變長;
相反,「單位體量能量和溫度的特徵尺度」會隨之變小。
用不帶公式的話說,就是:大與小、快與慢、冷與熱、強與弱之間,其實存在一套配比關係。正因為這種「配比」穩定,我們才能把細胞、人體、行星、恆星放在同一張圖上比較——這就是我們稱之為「量綱橋樑」的統一視角。它讓跨學科的數據真正可比,不再是各說各話。
3)和「長期真實世界」的對比:更像「跨世紀的穩態」
因為人類的身高是相關其科技發展導致的生活水平的,故我們沒有隻看當下的身高數據,而是做了「時間平均」:把近一個世紀(例如 1896–1996)世界各地、男女合併的成人身高做長期平均,得到約 160 厘米。
把它與理論標尺 161.6 厘米(161.62 厘米)相比,差距約1%;反而與「今天的合併典型值約 165 厘米」的差距在2%左右。
這說明:我們的理論「標尺」更像一個跨世紀的穩態中軸。現實中的身高會隨著營養、衛生、醫療改善在一定範圍內上下波動,但長期看,會圍繞這個中間附近徘徊——這也解釋了為甚麼不同年代、地區的平均值不盡相同,卻總不離譜。
4)「乘積效應」:身高不是孤立數字,它會牽一髮動全身
把身高放在那張「統一的物理圖」上看,還會發現一個重要現象:身高不是單獨起作用。
當「人體尺度」整體上移或下移,它會成組地牽動與之相配的時間、能量、溫度等特徵量:比如日常動作的時間節律、基礎代謝與散熱的平衡、骨骼與肌肉的承載、孕育與分娩的風險窗口等。
這也就是人們可從兩張總表(見該文(上)中的表1和表2)裏(從普朗克到太陽、從太陽繫到宇宙群)強調的——人的尺度和更大更小的尺度是聯動的,這些尺度又是通過四個常數與時間、能量、溫度等特徵量是聯動。這也進一步說明:人類身高不可能隨意改寫,因為「一改身高,整套配比都要跟著改」。這些都是與創世主要人相關的,是創世主要人的科學證據。
5)可檢驗的「未來區間」:與實際一致的預言
展望下一個世紀,如果把「性別合併的時間平均身高」作為指標,人們會自然地給出等絕對增量:男女都在各自長期平均上增加同樣的厘米數。
未來一個世紀的男女時間平均身高都會收斂到一個相當接近的區間:女性約 155.6 厘米,男性約 167.6 厘米(以合併口徑衡量),這兩個數值的平均值恰好正是這理論的預言值161.6厘米!
這麼大的數值,這麼多這麼大的量,然後對人類平均身高這麼小的數值給出這麼準確的預言,這絕對不是甚麼隨機的巧合!只有創世主的特別的設計才能做到。因為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下個世紀就應該是達到極高了,人的身高值就會基本定在這裏了,只能最多是有一點微小的降落了,也因為營養再好就容易得各種由於營養好引發的病,所以身高只能在這個平均值附近有一點隨機漲落了。這不是「拍腦袋」,而是把歷史數據、現實差距和那把「宇宙刻度尺」一併納入後的一致預言。更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可被數據檢驗的。
6)為甚麼這件事重要?
科學統一性:它讓「人類生物性的身高」和「行星、恆星、宇宙的尺度」第一次在一張圖上說得通。
方法可重複:用統一的「量綱語言」和清晰的統計判據,任何人完全可以復算、對比、質疑和改進。
科學觀啟示:我們看到的是「強約束中的自由」——整體格局很緊、很有序,但仍然給人群、文化和時代保留了細微而珍貴的差異。
綜上所述:
在人擇原理的視角下,人類平均身高不是偶然的「撞大運」,而是宇宙尺度秩序中一個被精細挑選的位置。能夠做這種精細挑選的只有造物主。人類平均身高與細胞、行星、恆星、星系的關鍵尺度在同一把「對數刻度尺」上對齊;它既接近這理論的預言值161.6厘米,又保留統計漲落許可的彈性,一般理論通常是忽略這微小的彈性,而這正是來自宇宙周期表的理論值161.6厘米;它能被歷史數據驗證,也能被未來觀測檢驗。正因為如此,這個看似日常的數字,背後藏著一張從微觀到宏觀的大圖景。
因為人類的尺度精確到那麼好的程度實屬罕見,也因為有那麼大的量,那麼多罕見大的尺度,那麼罕見大的範圍,對人這個小尺度精確的那麼好(這只有創世主才能做到),可以預測人的平均身高以及與宇宙周期表規定的規則法相吻合,這一切都是非常令人震驚的,是讓全世界震驚的成果,特別是這個人的平均身高和人的時間平均身高是都是與事實符合的那麼好,又是從一般的公式推出來的出來的,然後這個身高對所有的尺度的相關物理量有乘積的效應,這直接說明了人體尺度對這些量有限制的效應,這更說明了人擇原理限制了相關物理量這樣的取值,故有非常的重要性,也說明了人則原理的意義重大。
事實上,人擇原理是造物主造人的科學鏡像。宇宙精細調整證明上帝預備環境,為人類而造。這些科學前沿的重要研究成果證偽了無神論:隨機宇宙無法解釋為甚麼有這麼多這麼嚴密地「正好」適合我們。所有這些前沿的科學研究成果反覆、強烈地證明:人們只有承認智慧設計這一條路!
五、人體不同部份的比例滿足黃金分割規律又保留統計漲落的多樣性
更神奇的是人類不僅滿足來自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尺度, 而且還滿足人體各部份之間最優的分布。這小節一方面,說明「宇宙尺度秩序—人體身高—黃金比例」之間的聯繫;另一方面,在「身高的黃金分割」處給出簡潔公式表示。對於上肢、手指、面部、下肢等其它比例,也是滿足黃金分割規律的,並闡述其黃金分割規律的群體平均特徵與功能意義,以避免公式淹沒主旨。核心是:人體在若干關鍵平均比例上體現出面向穩定、效率、安全與耐久的最優分配;這一最優方案並非隨機漂移的偶然結果,而是被強約束「挑選」出來的精細結構,可理解為造物主對人之結構的專門設計。
(一)宇宙「對數刻度尺」和人體身高的全局錨點
把從極微到極大的關鍵尺度按「每邁一步放大十萬倍(10^5)」的節奏放在一把『對數刻度尺』上:普朗克尺度—弦、……、原子、細胞、人體、地球、太陽、太陽系、星系、可觀測宇宙……這些『間隔點』並非隨意散落,而是等間距對齊。按這一尺度律,我們得到人體的全局身高錨點 l₇=1.616 m。它與黃金數 1.618… 數值極近,提示人體在若干關鍵分割上有「黃金化傾向」。這不是機械迷信某個數字,而是指出一個『方向性最優』:在眾多目標(步態穩定、能量經濟、熱量散發、骨骼承重、視覺高度、孕產安全)之間形成折中最優的結構。
(二) 「身高—臍位分割」公式
黃金分割定義:把總長分成:長段 L 與短段 S,若 (L+S)/L = L/S = φ,則1+1/φ=φ(φ=1.6180339…),稱為黃金分割。注意:φ是比例常數,與單位無關。
設人類的平均總身高 H,地面至臍為 L(長段),臍至頭頂為 S(短段),H=L+S。若人體在群體平均意義上實現『身高的黃金分割』,則有:
(1)黃金分割規律: H/L = L/S = φ
(2)代數解: 由 H/L=φ 可得 L=H/φ;又 S=H−L=H− H/φ。
(3)數值代入: 取 H=1.61620 m,φ=1.6180339…,得 L≈0.9987 m;S≈0.6175 m。
(4)可檢辦法: 用捲尺測 H、L、S,計算 r₁=H/L 與 r₂=L/S 的群體平均與置信區間;若|r−φ|/φ ≤ 1%–3%(嚴格)或 ≤5%(寬容),即可稱「平均比例為黃金分割或接近黃金分割」。個體圍繞均值的自然波動體現多樣性與適應性。
(三)其它部位的黃金
(1)上肢槓桿(肘為樞紐):上臂—前臂—手的分配需要在「力矩」與「精度」之間折中;群體平均比例常落在 1.6 附近的窗口,便於抓握、投擲與精細操作。
(2)手指分段(近節—中節—末節):抓握與捏持要求分段配力與行程經濟;相鄰指節長度比的群體均值常呈「遞減級比」,靠近 1.6 的鄰域。
(3)面—頭部份割(需標準化頭位):眼線—下巴、瞳距—口寬等比例的群體均值多在 1.55–1.70 的區間,圍繞黃金數輕微擺動;這與呼吸/咀嚼肌群與視覺/語言器官的協同布局相關。
(4)下肢級比(股—脛—足):步幅—步頻、回彈與避震需要比例協調;群體平均多在 1.6 附近,並隨身高與運動習慣出現可解釋的偏移。
要點:我們強調「群體平均為黃金或接近黃金 + 合理容差」,而非「人人等於 1.618」。這樣既尊重生理差異,又與功能最優同向;這也是科學可檢的表述方式。
(四)為甚麼「為黃金或接近黃金」意味著最優且穩定
第一,「黃金或接近黃金」使身體在力學穩定、能量經濟與熱交換之間找到兼容解;若任意拉長或壓短某一段,往往引起步態、代謝、載荷分配等連鎖代價。
第二,身高並非孤立數字。長度、時間、能量、溫度在宏觀上呈成組聯動:身形整體上移,動作節律與散熱—代謝等配比也要隨之重置,系統性成本很高。
第三,在強約束下,『為黃金或接近黃金 + 容差窗口』能長期保持——不同地區、年代與生活方式的均值在窗口內自然散布,體現『方向性最優 + 多樣性』。
(五)一些例證
1)身高—臍位:跨人群的直接測量證據。Davis 與 Altevogt 對德國與印度樣本共 459 名受試者進行直接測量,報告「總身高/臍高(H/L)」的樣本均值接近 φ,德國學生樣本給出「幾乎完美的 1.618…」,印度青年樣本給出約 1.615,偏差處於千分—百份量級 [Davis T. A., Altevogt R. 黃金分割與人體:跨地區樣本的臍位比例研究(1979)|《斐波那契季刊》17(4):340–344]。包括人體不同部份的獨立綜述亦明確將該研究作為黃金比例人體證據的經典範例 [Iosa M., Morone G., Paolucci S. 生理/心理/生物力學中的 Φ:介於神話與科學之間(2018)|《BioSystems》165:31–39]。
2)手指分段:手外科綜述重新評估 Littler 關於手指幾何與斐波那契/黃金關係的兩條命題,給出「小指各指骨功能長度符合另一種最優的斐波那契序列;食指、長指與環指服從其近親序列」的結論,從「結構級比」層面為「黃金或接近黃金」的多通道出現提供旁證 [Hutchison A. L., Hutchison R. L. 手部:Littler 假說與斐波那契/黃金的再評估(2010)|《HAND》5:364–368]。
(六)為甚麼說這是「設計」而非隨機
從『宇宙刻度律—人體平均身高錨點—黃金化比例—功能最優—長期穩定』這一整條鏈來看,人體關鍵平均比例穩定地朝著黃金窗口聚攏,並與多目標性能(穩定、效率、安全、耐久)同向,這與「隨機進化隨處漂移」的圖景根本不相符。相反,這更像是一套在強約束下被『挑選』、被『精調』的解。在嚴格的科學框架中,這種強約束與精細對齊可理解為造物主對人之結構的專門設計,並且這一結論以可重複的數據、公開的檢驗的判據來支撐。
(七)結語
黃金分割是「怎麼分」的比例律。我們既展示了身高—臍位的黃金推導與數值對齊,也說明了上肢、手指、面—頭部與下肢等多處比例「為黃金或接近黃金」的功能意義。「為黃金或接近黃金 + 合理容差」使個體多樣性與系統最優兼得;把它落在「長期平均 + 公開復現 + 功能關聯」的證據鏈上,才使結論既有說服力,也經得起檢驗。從這一視角看,人體並非偶然湊巧,而是被嚴密的秩序與目的導向所塑造的成果。
黃金分割給的是「怎麼分」的比例律。當我們用 (H趨於1.616米) 的身高標尺去檢驗臍位分割、上肢槓桿、手指級比、面—頭部與下肢等關鍵平均比例時,發現這些比例穩定地接近φ=1.618,而個體差異則在千分級—百分級窗口內自然散布。「為黃金或接近黃金 + 合理容差」,既吻合生理—工程的多目標最優,也能被大樣本數據一條條驗證。
(未完待續)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香港大紀元創辦24周年
時代變,信念從未變。
-------------------
💪🏻支持我們,您可以:
刊登祝賀廣告
📞 熱線:2770 5566
成為網站會員
🔗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