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年,浙江德清西門外有一位諸生(經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叫田立齋。他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長子叫敬堂,從小時候就體弱多病,藥不離口。次子西堂,二十多歲時,妻子早亡,留下一個兒子名叫繡生,才四五歲。他女兒嫁給山陰縣丞張某,沒過一年,張某遭逢父母的喪事,將攜帶家眷回原籍。張某是雲南晉寧人,而田立齋的女兒年紀很輕,因為路途遙遠,無人伴送,心裏更希望娘家人能知道她所去的地方,以便日後往來,所以希望哥哥能和她一起前往。

田立齋想到長子敬堂多病,難以長途旅行,不得已就派次子西堂、內姪孫生和一個僕人,陪伴女兒去雲南。西堂一行人在雲南住了半年,便和妹妹、妹婿一家人辭別,然後返回家鄉。他們從旱路到貴州鎮遠乘船,再由辰州往常德。他們一行人經過辰州後,遇上大雨,就將船停靠在岸邊,待天氣晴朗時再出航。

忽然一股山水突然襲來,他們的船被洪水漂起來浮在空中。西堂剛好出去到船頭觀看雨勢,這時船身稍微傾側,沒想到西堂就墜入江中,眾人看著他身墜洪流而去,頃刻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想搶救也不能。孫生和僕人沿江去尋找他的屍體,又找不到,只好連夜趕路回家,告訴田立齋。他們只得用他穿過的舊衣服和鞋帽等物來招魂,和他已經死去的妻子葬在一起。

二十年過去了,田立齋也老了,西堂之子也經過考試而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有一天,田立齋因為長子敬堂病重,心緒不寧,走到門前去,忽然他看見一個長鬍子魁偉美貌的人,帶著一個童子走到他的面前請安。田立齋扶起他細細察看,原來是次子西堂。雖然事隔多年,但面目仍依稀可辨,他驚喜交集,急切地帶著他們入屋詢問當年在江上失蹤的事。西堂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

以下就是西堂的經歷:

在辰州落水後,隨著水流一直漂下去,不知道過了幾日幾夜,也不知道漂流了幾千里,他料想自己必死無疑。忽然身體落在一個迴旋的水流中,旋轉不已,不多時,好像有人在幫他,身體才開始停下來,睜開眼一看,已經臥在沙灘上了,水流形成的漩渦就在腳邊。他站起來向四處張望,只見前面是滔滔大江,後方、兩旁,都是峭壁懸崖,絕無路徑,只有石岩下面有一片約莫幾間屋那樣寬廣的地方,因此在那裏休息一下。

石岩背後的石壁非常平坦,細看起來略微有些刻畫過的痕跡,走近一看,那些刻畫的石紋就像畫著的兩扇門,用手一推,轟然作響,繼續用力推,忽然一道石門豁然開啟,一個頭髮和眉毛都花白的,長著銀白色長髯的老翁,頭戴頭巾身穿布袍,手裏拿著一個包袱,對西堂說:「你遇到大難了,我有衣服在包袱中,何不換一下呢?」於是解開包袱,裏面衣褲鞋襪都齊備,西堂就將身上的濕衣服鞋襪等逐一更換了,老翁又說:「這裏不是住的地方,你肯跟我來嗎?」

西堂將濕衣物放入包袱中,提起包袱跟著他走,剛一進去,石門就自動關閉,裏面四周都是青山,高與天齊,中央是一片平坦肥沃的田野,佳樹清流,有居民一百多戶,四處分散居住。老翁邀請西堂到他家,他家外面圍繞著一圈竹籬笆,在古樹長竹中,有茅屋十多間,很幽靜雅緻。有幾個男女出來,問客人從哪裏來?老翁說:「你們日後自會知道,客人已經餓了,快準備飯菜。」又把包袱中的濕衣物讓人將它們晾乾。

老翁請西堂進入草堂,裏面的幾案和坐榻都樸素整齊,書架分列左右,地上一點塵土也沒有。西堂心裏默默感到詫異,敬問老翁的姓名,並詢問這是甚麼地方。

老翁回答:「你應當會在這裏居住很久,所以不妨告訴你實情,此地就是桃花源,我們就是為了躲避秦朝戰亂時的人,從秦到晉,從前沒有人知道我們在這裏,後來武陵的一個漁夫來過這裏後,回去告訴世人,因此柴桑縣人陶淵明先生就作了一篇《桃花源記》,使這裏的事流傳於世。你有仙骨,應當享有高壽,現在大難已經過去,而且恰好遇到我,可以說是有緣份了。」

西堂想問回去的路,老翁說:「這裏雖然不是神仙住的地方,但是與人間相隔很遠,並沒有其它的路可以到達,當緣份盡了時自然會離去,現在想也無用。」

於是老翁讓人準備大堂左邊的廂房給西堂當睡房,被褥床榻一應擺設俱全。第二天老翁便邀請他一同出遊,沿溪而行。只見兩岸桃花正放,一座祠堂面向水濱,堂前垂柳如冪,老翁說:「這就是陶靖節先生(陶淵明,友人私諡靖節先生)的祠堂,本地的人感激他所作的桃花源記,因此為他立祠,並在堂前種了五棵柳樹來供奉他。」

明代 仇英《桃花源圖》局部。(公有領域)
明代 仇英《桃花源圖》局部。(公有領域)

西堂進入祠堂一看,中間是陶淵明的塑像,一個漁夫拿著一支短小的木槳在一旁侍候,兩邊牆壁上寫著《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走出祠堂,過了一座小橋,就看見耕田和釣魚的人,三三兩兩,都是陶然自得的樣子。

居住了幾個月,西堂思鄉急切,曾步行到當初進來的路上,只見蒼松夾道,奇峰插入雲天,毫無石門之跡。正在徘徊之間,老翁來了,對他說:「你想回家嗎?然而氣數還未到,我最小的女兒,還未結婚,願意做你的妻子,這也是你前世的因緣。」西堂因推辭不得,幾天後就舉行婚禮。女子相貌相當清秀美好,性情又溫文爾雅,夫妻兩人關係極好。

老翁閒暇時就用古文詩辭來教他,但又笑著對他說:「你不是功名中人,本來不需學這些東西,然而藉此可以陶冶性情,亦是修心養性的一種方法,只要不過於沉溺耽擱,以致損傷精神。」

老翁常指導、導引他,而西堂的學問也一天比一天長進。他閒暇時就閱覽書架上的書,其中經史子集書籍全都齊備,也有耳目未聞見過的。他還見到一本書,全文都是鳥篆(篆書中的一種),一打開書,眼中一片茫然。另有一書則意義深奧玄妙,他不能斷句,將書拿去問老翁。老翁說:「你的功夫未能到此水平,即使是告訴了你,你也不能理解,日後水到渠成,你自會領會的。」

山中沒有日曆,人們把繁花盛開時視為春季,草枯時視為秋季。幾年後,西堂得了一個兒子,老翁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霞生」。霞生稍大了一點後,西堂就教他讀書,這孩子能夠一目十行。

霞生五歲就通曉五經,十年之後,架上的書沒有未讀過的。有一天,老翁邀請西堂過來,說:「你來到這裏已經二十年了,現在你可和霞生一起回鄉了,一則可以探望父母,況且你的哥哥有難,你可快去解救他。霞生將來也沒有功名的緣份,不必讓他參加科試,十年後你們應當再回來,以結未了的緣份。」

於是他們就在第二天動身,老翁手裏拿著三粒紅丸送給他,囑託說要到危急的時候才可服用,並交給他一個青布小口袋,說:「長途旅行的車船飲食的費用,全都貯存在這裏了,只要伸手進去摸就會有,不用求他人了。」此外又送給他一個包袱,裏面衣服被物都具備。然後和他的女兒一起送西堂父子到昔日來時的原路上,見石門還在,老翁用手啟動它,石門豁然而開,門外江面水流滔滔如故。老翁說:「等一會兒,就會有大船到。」然後大家鄭重言別,老翁和女兒關上石門而離去。

不多久,一艘大船從他們面前經過,是從辰州到常德的商船,西堂招手,請求搭乘船。船上的人放下一艘小艇,把他們接上大船,並詢問他們為何會在這裏?西堂以船壞了的理由告訴了他們。父子二人經由湖南、江西回鄉,途中所需的費用,用手摸口袋,自有銀子在,但僅夠數百里的路途所用,到了下一站,又是如此,所以長途旅行的費用從不缺乏。

田立齋聽完西堂這一番經歷,認為太過荒唐,懷疑他是被人拯救起來,入贅他人家後,便假稱遇到了神仙。

西堂回答:「我不是瞎說,我的話自有根據。先是在桃花源時,每每思念父親,老翁都會預先知道,就拿出一張紙對我說:『你父親安然無恙,這是他的近作。』一看果然是父親的手筆,或是詩,或是文章,這是經常有的事。或當我想念兒子時,老翁就拿出一張紙說:『這是繡生依照範本寫的字。』其中老師用硃筆圈改過的痕跡都很清楚。後來繡生寫的文章,還有入學儀式的作文,他都一一拿出來展示,以安慰我的掛念之心,前後共有數百張紙。」

田立齋聽到西堂講得這麼具體,也回想起自己和繡生所作的文章,間或不時的遺失,但怎麼找也找不到,這才開始相信他是真的去過仙境了。

當時敬堂的病情已經垂危,西堂就拿出老翁送給他的紅丸讓他吃下去,幾天後病就迅速祛除了。第二年,疫病大流行,田立齋夫婦都染了病,西堂用一粒紅丸放在水中溶解後,讓父母飲下去,病就立刻好了,旋即再放進一粒丸在水缸裏,全家人都喝下去,就不會得病了。田立齋試用詩文來考西堂,果然超出同輩人的水平之上,就建議他去參加科舉考試,西堂笑著推辭掉了。

又過了幾年,田立齋夫婦先後去世,西堂服喪期滿,選擇地方安葬完畢。他對兒子繡生說:「桃花源中十年的約定已經到了,我將和霞生回去,以後的家事你可處理好,不要敗壞家聲。」然後又去和哥哥敬堂道別,檢查往日帶來的衣服、布袋等物,放在自己的臥房裏,敬堂和繡生一起哭泣著挽留,都沒有得到同意。

幾天後,房間的門並未開啟,而人卻不見蹤影了,幾案上留有書信,寫的是告別的話。繡生思念親人,日夜悲泣。幾個月後,有一位從塘棲來的客人對他說:「月前我從辰州販桐油回來,因為避風暫時停泊在常德的江岸山岩下,有人托我帶一封信,現特意送來。」打開一看,信是他父親的筆跡,說是他們已到達桃花源,這裏很安樂,你可不要再悲泣了等話。後來繡生到湖廣一帶,從常德至辰州,沿江兩岸都尋遍了,想找所謂的石壁上的兩扇門,卻杳然不可得,最後慟哭而返。#

資料來源:《聽雨軒筆記》

——看更多 【古道人生】系列

--------------------
向每位救援者致敬 
願香港人彼此扶持走過黑暗
--------------------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