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女青年會前日(17日)公布最新研究顯示,「躺平」風潮已蔓延至中學生,超過1/4受訪中學生自認「躺平」。研究團隊指出,「躺平」是學生面對壓力、失敗和挫折的方法,尋求在日常生活所欠缺的滿足感,以及被看見、被認同的感覺。機構鼓勵年輕人繼續裝備自己,社會亦應給他們想像未來的機會。
研究於2024年9月至11月進行,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990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結果顯示,27%的受訪學生(267人)認為自己已經「躺平」,其中初中生佔52.4%(140人),高中生佔47.6%(127人)。若以全港中學生總數33萬推算,則約有8.8萬名中學生「躺平」,包括4.6萬名初中生和4.2萬名高中生。進一步分析「躺平」時間,更有高達41.2%(110人)的學生表示已「躺平」超過一年。
研究列舉了多項被學生視為「躺平」的行為,包括懶散(71.2%)、輕鬆過活(61.4%)、不做功課(55.8%)、不想社交(53.6%)、讀書不求好成績(51.7%)、沒有特別興趣或目標(46.8%)、對未來生活沒有想像(46.1%)。
受訪中學生普遍認為「躺平」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後的「覺醒」。他們在學業、家庭、經濟和社會現狀等方面累積了許多認知,並在平衡利弊後,選擇以個人感受為優先,而非一味消極地面對生活。
研究進一步將中學生的「躺平」心態分為6種類型。例如,52.5%受訪者屬於「舒適型」,認為「躺平」是個人自由,能令自己舒適自在,是平衡利弊後的決定;29.1%屬於「無家庭計劃型」,不打算結婚、組織家庭、生兒育女或置業;28.3%屬於「無方向型」,對畢業後的出路沒有清晰方向,不了解讀書的意義,不清楚自己的興趣。
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分析指,研究結果反映「躺平」現象已年輕化,這種低慾望、不高攀、重自由的生活模式,不僅在初入社會的成年人中流行,也吸引著中學生。他認為「躺平」是學生面對壓力、失敗和挫折時,尋求滿足感和認同感的方式。
他鼓勵年輕人繼續裝備自己,社會亦應給他們想像未來的機會,例如工作體驗、海外交流團、義工服務等,讓他們增廣見聞、發揮所長、擁抱失敗,從經驗中學習,成就未來。
研究分享了18歲阿偉的案例。他自高中起因努力學習卻無法追上進度而選擇「躺平」,覺得家長和老師忽視他的付出,特別是疫情期間線上課程中,他常被誤解為不專心或沉迷遊戲。阿偉認為努力與收穫不成正比,於是放棄在乎成績和他人看法,將時間投入打機等令自己快樂的活動。他覺得遊戲能反覆嘗試,直至成功,與考試不同。
中六畢業後,他修讀社會服務基礎文憑課程,對未來仍抱隨遇而安的態度,但透過參加女青短期試工計劃,實習於綜合社會服務處,逐漸擴闊視野,對未來生活開始產生初步構想。他希望從事穩定收入的工作,如保安,支撐其打機、收集卡牌等興趣,同時不成為家人負擔,靜待值得再努力的契機。@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