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香港,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低谷。在《港區國安法》實施近5年後,社會陷入寒蟬效應,言論空間急劇收窄,昔日那個自由、多元、開放的國際都會,彷彿一夜之間沉寂了。適逢耶穌受難節與復活節,我們不禁聯想到:耶穌在苦難中被釘十字架,但3日後奇蹟地復活,戰勝死亡與絕望。那麼,香港呢?這座城市是否也有復活的一天?是否能從絕望中找到一絲希望?我認為可以。而這需要信念、勇氣與具體的改變。
第一 : 香港的重生需要從「信心」開始。
政治,是信心的遊戲。今日香港社會最大的問題,不僅是經濟衰退,而是整個社會對制度、公義與未來失去了信心。要改變這一點,必須從最基本的人心出發。特首李家超作為特區之首,完全可以運用其權力與影響力,為那些因「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方式參與運動而被捕的年輕人提供一條出路。設立一個特赦機制,讓無暴力紀錄、無實質顛覆行為的人重新融入社會,才是展現治港者真正的政治智慧。很多人還未被審訊就已被拘押數年,這種「先坐監、後審訊」的現象,不但傷害司法制度的公信力,也嚴重破壞民心。若李家超願意破格而行,世界將會重新對香港刮目相看。
第二: 要重建信心,香港必須回到真正的一國兩制原貌。
今日的香港,已經不是1997年那個「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城市,而是變成一個「中央主導,高度監控」的樣板城市。一國兩制的設計初衷,是讓兩種制度可以在一個國家內共存共榮,而非壓倒性地由一制取代另一制。若真誠地希望香港再度繁榮,最好的方法,不是空洞口號,而是回到初心。讓香港人真正管理香港事務,給予市民合理的參與空間和言論自由,才能讓制度重新有生命力,吸引人才與資金再次流入。
第三: 重拾真正的對話精神。
近年,特區政府在面對國際社會及海外港人的批評時,經常將對方的言論一概歸類為「軟對抗」,甚至暗示他們背後有外國勢力操控。這種敘事策略不但無助於釋除外界對香港的疑慮,反而製造更多誤解與對立。若香港要真正復活,就必須勇敢面對外界對制度、自由、人權等方面的關切,而不是以「抹黑」的方式來迴避責任。
事實上,很多批評香港現狀的聲音,並非來自敵意,而是來自關心,特別是那些已經移居海外、但心繫香港的市民。他們之中不乏學者、專業人士、曾為香港社會建設出力的人。他們的意見,不該被一筆抹殺,更不應被妖魔化。若政府一方面呼籲「說好香港故事」,另一方面卻將所有不同聲音視為威脅,這種矛盾將令人質疑其誠意與自信。
更建設性的做法,是打開對話之門。特區政府應主動派遣願意溝通、具有代表性而未被制裁的香港官員,到英、美、澳、紐、加等地,與當地政府、智庫、媒體,特別是海外港人社群進行真正的交流與對話。這些對話不應只是單方面地「講述香港的好」,更重要的是願意聆聽。
如果香港真的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那麼官員應該可以在海外公開場合接受質詢,正面回應批評,而非迴避或標籤對方為「反中亂港」勢力。唯有在開放、尊重與理性對話中,香港才有機會重新在國際舞台上建立可信的形象,擺脫目前日益孤立的處境。
香港能否復活,並非單靠口號或表面的穩定所能實現,而是要在價值、制度與人心層面上,重新贏得世界的信任。而這一切,始於政府願意放下敵我思維,承認多元聲音的價值。唯有如此,香港才真正有可能「起死回生」。◇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